汪達
【摘 要】銀行員工流失帶來不利的影響,銀行人力資源部門很想找出其中的原因,以便對癥下藥。本文分析銀行員工流失帶來的主要負面影響、以及員工流失的內在原因。并通過對銀行員工發放調查問卷形式,了解現實動態狀況。
【關鍵詞】商業銀行;員工流失;原因;影響
1.員工流失影響
流失的商業銀行員工相對來說都是較優秀的,無論如何都會影響到流出行的利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重要影響:
1.1成本損失
流出的員工都是熟練工,都有幾年的工作經歷,商業銀行為了訓練這些員工的技能并使之熟練,投入了許多物資資源、財力資源和人力資源,所以這些員工如果因不滿現狀而離職,那么銀行以前為培養這些員工所花費的成本就將全部沉沒,將給銀行帶來一筆不小的成本損失。不光是培養員工的貨幣成本損失,時間成本損失將無法計算。
1.2工作效率下降
員工一旦離職,必需對該崗位人員進行補充,目前商業銀行基本是滿員上崗,很少有富余人員,因此員工一旦辭職離開現有單位,原單位有很大概率不能立即找到合適的人選去填充空缺的崗位,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個職位是空缺的,應對方法或是減少業務窗口,或是找其他員工兼職,但都有可能使銀行業務陷入癱瘓的窘境,這將影響銀行的整體運營效率。若發生崗位員工多人離職,那將有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由此可見,商業銀行員工的流失對銀行運行效率具有重大影響。
1.3無形資產受損
商業銀行的無形資產包括:第一,銀行自身的信譽;第二,銀行本身的社會形象;第三,獨有的科技技術;第四,優質的客戶資源;第五,銀行的商業機密等。銀行員工的離職首先可能帶走一部分客戶資源,使得本銀行在市場中的份額縮小、地位降低,對經營效益產生負面影響。員工的離職,在心理上總是存在對原單位的不滿情緒,當別人問及他在原單位工作經歷時,非常有可能傳播某些對于原單位不利的負面信息,造成不明故里的人對本行好感減少,這就損害到了本行的名譽。特別是在這個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個老員工的離職會迅速被其他員工知曉,而產生連鎖效應,一旦銀行發生大規模員工辭職,容易被新聞媒體報道出來,這樣負面的影響會持續增大。當人們尚不了解真實的內在原因時,會造成許多流言蜚語、小道消息,這些信息的傳播對于商業銀行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形象無疑是巨大打擊。
1.4團隊士氣低落
商業銀行員工的離職會對尚在崗位上工作的其他員工的心理和態度造成負面的影響。原因是:首先,老員工的流失本身就可能會起到不好的示范效應,那些本就對單位多少心懷不滿的員工更加蠢蠢欲動,辭職念頭越發強烈;再次,特別是在職員工看見離職員工在他處取得了更高的職位、更加豐厚的福利待遇時,本來沒有辭職念頭的在職員工也會激發產生辭職的沖動。那么這些原因都將導致原單位的團隊凝聚力下降、團隊士氣低落,大家都變得朝三暮四,雖然可能一時還不會形成現實的離職潮,但銀行的效益卻在無形中損失了。所以員工的離職對于商業銀行的打擊是巨大的,影響是深遠的,這樣就更加要發現現象背后真實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
2.員工流失原因
商業銀行員工流失嚴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什么銀行員工流出多是從商業銀行流向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呢?這就是本文要著重分析的原因。試圖從外部需求影響、內部管理因素、現實利益誘惑等方面分析和找到員工流失的原因。
外部因素影響社會人員的流動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雖然其起著推動人員流動的輔助作用,但它為社會人員流動提供了可能性。這些外部的影響主要是指:人力資源市場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使人們自由擇業成為可能;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人們對生活保障不再是主要的擔憂;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多種渠道擇業門路。
首先,人力資源市場活躍為人員流動提供可能。在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力資源市場已經逐漸完善,主要的特點是雇員與雇主是兩個相對獨立的主體,兩者的市場地位是平等的,可以平等的參與人力資源市場上的各種事務,雇員付出自己所擁有的勞動力,企業為了獲取其勞動力支付給雇員薪水,雇員對其擁有的勞動力具有決定性的權力,雇員可以選擇為該企業勞作,也可以選擇不為該企業勞作,在早前的勞資關系中這種現象幾乎不可能看見,這就是現代經濟社會轉型帶來的市場革新,勞動者的勞動力在市場上是一件有價值的商品,勞動者可以選擇在合適的價格水平下賣出它,也可以選擇拒絕交易;站在作為雇主的企業角度,以前企業對它的雇員有絕對的話語權,如果勞動者不在這里工作,那么他的勞動力可能因無處發揮價值而變得一文不值,但是現在企業與雇員之間僅僅是雙方訂立的合同關系而已,企業只能在規定的范圍內,按照事先約定的方式占有雇員的一部分人力資本,對于雇員的人力資本企業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并且使用權也是受到約束的。這樣所形成的勞動力供求關系比以前的供求關系更加合理,避免了勞動力價值的浪費,使得勞動者與企業都高效的運轉,而且由于兩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并非是以前勞動者附屬于企業這樣的從屬關系,所以兩者之間的關系也大大改善,這樣一種高效、和諧的供求關系正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不論是勞動者還是企業,都必須遵循這種關系,企業想要擁有優質的人力資源必須付出更高的薪酬成本,勞動者想要更高的福利待遇必須大力提高自身的素質。
第二,社會保障體系穩定為人員流動減輕后顧之憂。現行的《勞動法》以及相關法律明確規定了勞動者必須享受的權益,而且還要求用人單位一定要和企業內員工訂立正式的勞動合同,為企業員工購買必須的社會保險,這些法規都保護了勞動者的正當權益,這些強制的保障措施能夠使勞動者萬一失業還能夠維持穩定的生活水平,也很大程度上減小了其家人的負擔,確保勞動者本人和他的家庭在他失業后的一段日子里能正常生活,這樣人們自然對流動擇業的擔心就會減少。這樣在選擇離開原單位或選擇離職或有意向選擇他單位時,人員流動就更能促成。更加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企業和勞動者來說都是有益的,只有更加用心維護員工的利益,用良好的企業文化環境去熏陶員工,讓員工自覺接受企業核心價值觀,這樣的好企業才能留住員工、吸引員工。
第三,金融業的快速發展為員工流動提供了多條渠道擇業。經濟決定金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近10年我國經濟發展世人矚目,金融業改革不斷深化,改革的力度也不斷加強。金融市場的規模不斷壯大、對人才的需求量持續攀高、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創造了大量商機,傳統的中資銀行、歐美的外資銀行加大力度滲透各大中城市,建立起經營網絡,民營銀行也看準機會快速崛起,互聯網金融企業也從線上走向線下,跑馬圈地,各類融資、擔保機構應運而生。十年前南昌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地方銀行如南昌銀行、農村信用社,其他股份制銀行也僅有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十年間就增加了外資銀行3家、其他股份制銀行11家。對金融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決定了現有國有商業銀行是主要的人員流出地。
第四,觀念的改變。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促使人才加速流動,人才流動觀和功利價值觀不斷滲透人的觀念中,使人們自主選擇就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加強,從思想上解除了原有的包袱。而對利益的追求是人員流動的最主要動力,收入成為大多數擇業者選擇職業的首要考慮因素。尤其本行處于江西省省會南昌市,是江西省唯一的二線城市,擇業理念更加開放、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