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美
【摘 要】近年來我國失獨老人的數量與日遞增,他們在經濟狀況、心理以及身體健康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同時由于幫扶制度不夠健全,社會上針對失獨老人的養老保障措施不完善,失獨老人的養老問題十分突出。本文結合其養老困境與社會現狀,從國家、社會以及失獨老人個人這三個角度分別提出了建議,希望失去獨生子女的老年人也能夠老有所養,擁有健康幸福的晚年。
【關鍵詞】失獨老人;養老保障;養老困境
一、引言
1982年,計劃生育政策成為了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長,但也帶來了負面效應。“失獨家庭”便是在這一政策實施過程中形成的特殊歷史現象和結果[1]。近年來,“失獨家庭”一詞頻頻出現于各大媒體的報道中,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人口學家易富賢指出,即使忽略2010年后新增的獨生子女家庭和孩子死亡數量,到2035年我國也會有高達1000萬戶的失獨家庭[2]。在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中,子女可為原生家庭提供重要的經濟支持、精神支持和養老照料;而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一旦失去其唯一的子女,便意味著其家庭養老模式的坍塌 [1]。在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無法進行、社會養老制度又尚未健全的情況下,研究失獨家庭問題具有極為迫切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筆者將通過研究相關文獻與社會政策等,對造成失獨老人養老困境的原因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從制度、社會以及失獨老人自身角度出發,提出相應的建議,為解決這一社會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自從失獨問題集中爆發并成為社會熱點以來,我國學術界涌現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失獨家庭的形成原因、失獨老人的養老困境以及對策這三個方面。關于失獨家庭形成的原因,李歡歡等(2014)認為,我國正面臨著諸多社會風險,這些都加大了失獨家庭存在的風險性。筆者認為,失獨家庭產生是由多種因素影響的,我們在研究其原因時應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其次,有大量對失獨家庭的生存現狀進行研究的文獻,向德平等(2015)認為,失獨家庭面臨貧困化、邊緣化、老齡化等多種風險,其抗風險能力不足,社會支持體系斷裂,具有明顯的脆弱性特征。為解決失獨家庭可能遭遇的種種困境,學術界提出了諸多解決方案,現將其歸結為如下三種類別。第一種是“國家責任補償說”,該觀點認為,在解決失獨家庭問題方面,國家要積極作為并通過種種措施彌補失獨家庭。第二種,“個體能動充權說”。這種觀點提出,要發揮失獨家庭潛能,通過自我賦權擺脫困境。第三種,“多元主體說”,該觀點認為,國家、社會、市場、失獨家庭自身都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共同推動失獨家庭問題的解決,這是目前較為主流的觀點。
失獨老人社會保障問題是我國計劃生育實施以來特有的新型社會問題,因而國外的相關研究較少,可供參考的研究成果有限。西方學者認為,子女易被當作未來增加家庭收入的一種投資對象,父母期望從子女處獲得收入(貨幣形態和其他形態);其次,擁有子女能夠提高父母的滿足度。而失獨家庭中的父母失去了女后,便喪失了預期獲得的貨幣收益和精神上的滿足感,生活幸福感大大降低。因此,筆者認為,我們不僅要關注失獨老人在物質方面的保障,也應該重視其心理健康方面的保障。
三、失獨老人養老困境分析
(1)經濟基礎薄弱帶來生活困難
隨著年齡逐漸增長,失獨老人漸漸失去勞動能力,再加上老無所養,生活質量每況愈下。甚至有人因為子女生前患病治療等原因,自身負債累累,物質生活上十分窘迫。國家發放的扶助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人的物質生活問題,但是無法做到真正解決。
(2)心理問題突出
遭受了喪子之痛的老人常常沉溺于痛苦中無法自拔,他們大多對生活失去了勇氣和信心。在這種情況下,失獨老人往往會逃避現實,拒絕正常的社會交往,與社會嚴重脫節。在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失獨老人與他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更是發生了一種“斷裂” [4],逐漸變成了社會邊緣人,因而在經濟、醫療、心理健康等方面產生了諸多問題。
(3)幫扶制度不健全
我國于200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首次對失獨老人生活保障問題作出政策性規定,其中提及的“政府的必要幫助”不是“責任和義務”,界定模糊,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操作性不強 [4]。2007年8月制定了針對失獨家庭的《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其中規定對獨生子女傷亡家庭給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100元的補貼。對于數量龐大的失獨老人來說,這一扶助制度基本是杯水車薪,無法達到支持其正常生活的效果。由此可見,失獨老人幫扶制度還需大力完善。
四、對策建議
失獨老人的養老困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應該從政府、社會以及失獨老人個人這三方面共同采取措施,才能有效的幫助失獨家庭擺脫生存困境,從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首先政府應不斷善針對失獨家庭的扶助制度。由政府提供的政策扶助、制度保障以及完善的社保體系應該是失獨家庭要擺脫養老困境的根本。我國政府應主動承擔其養老保障的責任,完善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其次,應推進失獨家庭機構養老與社區照顧機制。失獨老人在喪失了最基本的養老主體后,物質供給與精神慰藉都存在著較大的障礙,巨大的精神打擊讓他們更希望與境遇類似的人共度晚年[5]。建立起面向失獨老人的養老機構是解決這一困境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相應的社區照顧也是有效措施之一。與普通老人相比,失獨老人經濟更拮據、精神更空虛、心靈更敏感脆弱,身體狀況更令人擔憂。建立相應的社區照顧機制,科學地整合區域社會資源,為老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的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心里咨詢等服務,可以有效的滿足失獨老人的需求。最后,要鼓勵失獨家庭進行自我救助。失獨老人在依靠政府和社會提供幫扶的同時,更應該提高自我救助能力,擺脫養老困境、突破心理障礙。因此,應鼓勵并幫助老人們培養“自我養老”的意識,積極主動地接觸社會,學習和了解一些新知識保持自身的社會化,將其注意力從喪子之痛中轉移出來,逐漸恢復健康積極的心態。
五、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失獨老人的數量與日遞增,失獨老人的養老問題十分突出。結合其養老困境與社會現狀,本文從國家角度、社會角度以及失獨老人個人角度這三個方面分別提出了建議,即:政府應不斷善針對失獨家庭的扶助制度、推進失獨家庭機構養老與社區照顧機制和鼓勵失獨老人進行自我救助。希望通過以上三點建議,可以有效的緩解失獨老人的養老保障問題,使失去獨生子女的老年人也能夠老有所養,擁有健康幸福的晚年。
【參考文獻】
[1]齊紅倩,李民強.發展慈善事業,破解老齡化困境[J].人口學刊,2010(3):42-47.
[2]張必春,江立華.喪失獨生子女父母的三重困境及其扶助機制——以湖北省 8 市調查為例[J]人口與經濟,2012(5):22-31.
[3]李澤.城市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情況及其父母養老問題研究綜述[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5):76-78.
[4]管鵬,張云英.農村失獨家庭社會保障問題研究綜述——基于 2001-2015 年國內文獻[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6(1):56-61.
[5]李濤,劉暢.國內失獨家庭研究述評[J].懷化學院學報,2015,34(1):60-65. [6]向德平,周晶.失獨家庭的多重困境及消減路徑研究——基于“風險-脆弱性”的分析框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55(6):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