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瑞幫姑麗·買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來推進,黨中央對新疆的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至深是前所未有的。盡管大部分地區的貧困狀況有所改善,但是貧困問題依舊存在。新疆要完成脫貧工作的關鍵在于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和分析新疆的就業現狀。本文從馬克思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角度出發,分析新疆就業存在的問題,并簡單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馬克思資本有機構成的釋義
(一)資本有機構成的內涵
馬克思認為資本的構成要從雙重的意義上來理解。從價值方面來看,資本的構成是由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從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物質方面來看,每一個資本都分為生產資料和活的勞動力;這種構成是由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和為使用這些生產資料而必需的勞動量之間的比率來決定的。馬克思把前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把后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二者之間有密切的相互關系。為了表達這種關系,他把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
(二)資本有機構成對就業結構的影響
1、馬克思斯指出: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也就是說,為了推動一定量的生產資料或不變資本始終需要同量勞動力,那么,對勞動的需要和工人生存基金,會按照資本的增長的比例而增長。隨著資本的積累,盡管資本的有機構成沒有變,但是資本每年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在增加,因此剩余價值投入到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的投入資本量相對在增加,這就增加了資本家對勞動力的需求。
2、亞·斯密說:資本的增長,也促使勞動生產能力提高,使較小的勞動能夠生產出較大的的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表現生產資料的量比并入生產資料的勞動力相對多,這就使得資本的技術構成發生了變化。資本家的擴大再生產目的在于爭取更多的剩余價值,這促使資本家加大對設備、技術的投入,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取得利潤的最大化。這樣資本家在可變資本的投入相對減少,也就是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然而,馬克思又指出:積累的增進雖然使資本的可變資本部分相對減少,但這一變化決不因此排斥可變資本的絕對量的增加。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以大規模的協作為前提,生產資料大規模聚集而得到節約,這就使得資本的積聚,從而擴大規模生產。大規模生產增加了資本家對勞動力的需求,由于前面提到的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體力勞動被技術勞動取代,小孩和女人也加入到了龐大的勞動供給的隊伍中,導致了過剩人口增加了失業率。
3、馬克思指出:“機器在應用它的部門必然排擠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它勞動部門就業的增加。”“大工業領域內生產力的極度提高,以及隨之而來的所有其它部門對勞動力的剝削在內含和外延兩方面的加強,使工人階級越來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產性勞動。”非生產性勞動指第三產業從事的勞動,其主要部分是服務業。發達的服務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集中表現,它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來源。
二、資本有機構成對新疆就業結構的影響
在2000-2017年間,新疆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和就業在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下降了32.2%和29.1%,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和就業在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增加了1%和4.6%,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和就業在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增加了16.2%和16.6%。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有較大浮動的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兩個指標的比重都有所上升,但是增加幅度不同,第三產業就業在三次產業的比重的增加約為產值的3.5倍。新疆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這一變化基本符合馬克思的“非生產性勞動”理論。
隨著經濟的增長,生產勞動率迅速發展,更為先進的設備、技術會代替一部分勞動力。新疆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和就業在三次產業的比重均下降,但是綜合產業結構來看,2017年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占三次產業生產總值的14.3%,但是第一產業收納的勞動力達到三次產業的40.88%。與全國第一產業產值與就業7.9%和27%的比重相比,新疆的第一產業的所吸收的勞動力與之產出總量不吻合;第二產業則吸納了14.42%的的勞動力,其產值占三次產業比重的39.8%,這與2000年的13.8%的勞動力生產39.4%的產值比重相比,新疆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1%;第三產業在2017年吸納了44.7%的勞動力,其生產總值占三次產業比重的45.9%,與表二的全國平均值比較,全國第三產業吸納了44.9%的勞動力,與其相應的是51.1%的生產總值,生產率較為落后于全國水平。
表三為2015-2017年新疆三次產業資本價值結構,用固定投資代表不變資本,資本*就業人數代表可變資本。由表可知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價值構成分別由2015年的1.9和7.5下降到1.6和4.6;第三產業的價值構成則從2015年的4.7上升到2017年的5.7。表一中失業率從3.5降到3.2再上升到了3.4。有機資本的提高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從數據上看,2016年三次產業的價值構成均下降,失業率降低;2017年,權數較高的第三產業有機資本明顯提高,相應的失業率也隨之上升。
另外,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均是增加的。馬克思指出:積累的增進雖然使資本的可變資本部分相對減少,但這一變化決不因此排斥可變資本的絕對量的增加。盡管第三產業有機構成增加,但是其吸納的勞動人數絕對的增加。
三、結論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新疆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二者發展不協調,第一產業吸納勞動力多但是生產率低;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相比全國水平較低,且資本的有機構成在下降,這說明第二產業的還是可以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
【參考文獻】
[1]蔣南平,徐明.當代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新進展[J].當代經濟研究,2019(04):5-12+113.
[2]李文珍,姜園華.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與我國就業的產業結構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2(06):123-124.
[3]龔新蜀,李永翠.新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3(01):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