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娜尓古麗·穆沙
【摘 要】混播群落的穩定性主要決定于種間相容性,影響人工草地穩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環境因子、種間相容性和干擾活動等三個方面的內容。本試驗通過不同混播組合產量動態變化與時間變異性、不同混播組合豆禾比的動態變化、不同混播種類生產力的時間變異性、等來測度建植4年豆禾混播群落的穩定性,為該地區建植人工草地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豆禾混播草地;混播種類;穩定性
一、不同混播組合產量動態與時間變異性
(一)不同混播組合產量動態變化與時間變異性
從不同混播種類組合產草量時間變異性來看,混6、混5-2、混4-2、混3-1和混3-2在建植第2年產草量達到最大,隨后產草量下降;混5-1和混4-1在建植第4年產草量達到最大。混6、混3-1和混4-1產草量變化幅度隨著建植年限增加而下降;混5-2、混4-2和混3-2產草量變化幅度在2009-2010年際間較大。上述結果表明,混5-2、混4-2和混3-2這3種混播種類組合產草量雖然較高,但穩定性較差;混5-1、混4-1和混3-1產草量雖然較低,但穩定性較高;混6不僅產草量較高,而且穩定性也較高。
(二)不同混播種類牧草產量動態變化與時間變異性
紅豆草在建植第2年產量達到最高,建植第3年、第4年產量下降明顯;紫花苜蓿、鴨茅、無芒雀麥在建植第4年還保持較高的產草量;貓尾草在建植初期產草量較低,建植后期產草量較高。紅豆草變異系數最高,達120.53%,產草量年際間波動較大,變異系數較大,最不穩定的混播牧草種類;其次為無芒雀麥、貓尾草變異系數較大,為較不穩定的混播牧草種類。雖然紅三葉4年平均產量低,但變異系數較低,可列入穩定的混播牧草種類,表現出較好的持續利用能力;紫花苜蓿、鴨茅產量并列最高,變異系數也最低,混播組合內表現較好的混播牧草種類,穩定性較佳,可為當地優先考慮的混播牧草種類。
二、不同混播組合豆科、禾本科比例動態變化
建植第1年豆科牧草組分比例均明顯高于禾本科牧草組分比例,其中混5-1豆科比最高,占82%,其余組合豆科比均在60%以上。由于播種當年,禾本科牧草組分受環境條件和播入種出苗情況等的影響,群落結構還不穩定,因此在整個混播群落占的比例很低。不同混播比例豆科牧草組分比例變化趨勢如下:混播比例5:5>4:6>3:7。建植第2年,隨著禾本科牧草生長力的增強,各混播組合豆科、禾本科牧草組分發生了客觀的變化。除混3-2豆科比例比高于禾本科之外,其它混播組合均禾本科比例高于豆科比例。從不同混播比例來看,混播比例4:6禾草比例明顯高于豆科組分比例,其余2個混播比例均保持較平等的豆科、禾本科比例。建植第3年混4-2的豆科比例占25% 為最合理的豆禾混播組合;混3-1、5-2組合禾本科組分比例明顯高于豆科比例,不利于牧草提高品質;混6、混5-1組合保持較平等的豆科、禾本科組分比例,也不太適合放牧利用。建植第4年混4-1組合的豆科比占51%,豆科比例偏高;其余組合豆科比均20%以下,也不利于提高牧草品質。
由此可見,豆科、禾本科牧草組分比例取決于混播種類各牧草在該地區的適應能力與對組分間的競爭能力、對雜草抵抗能力的影響。隨著建植年限的增加豆科牧草組分比例明顯下降、禾本科牧草組分比例增加的趨勢。
三、不同混播種類組合牧草產量的穩定性
同一種牧草在不同的混播組合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種間競爭力,因此該種牧草在不同的混播種類組合所產出的產量也不同,同時反應了該種群在不同組合群落中種間競爭性的差異,本研究主要針對不同牧草在不同組合的產草量年際間變化動態來估測群落穩定性。
(一)紅豆草在不同混播組合產量的穩定性
以紅豆草豆科組分混播群落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混播種類組合:混6、混5-2、混4-2、混3-2。由圖4-9可知,從不同建植年份產量動態看,建植第2年產量最高,與其它年份產量間均達顯著差異(P<0.05)。紅豆草在不同年份不同混播組合來看,第1年混6產量最高,與其它組合產量間均有差異顯著(P<0.05)。第2年混4-2產量表現最佳,與其它組合均有顯著差異(P<0.05);混6、混5-2、混3-2間無顯著差異(P>0.05)。第3年產量表現如下:混3-2>混4-2>混5-2>混6。第4年混3-2表現仍保持較佳,其次為混4-2;且混6、混5-2當中的紅豆草已消退。
由此可見,隨著建植年限的增加,復雜組合(混6、混5-2)的紅豆草開始減少,甚至消退,引起這些組合的不穩定性。簡單組合(混4-2、混3-2)仍表現出較好的產量和較強的組分穩定性。
(二)紅三葉在不同混播組合產量的穩定性
含紅三葉的混播組合有以下幾個:混6、混5-1、混4-1組合。從不同建植年份產量看,建植第2年產量最大,與其余年份間均達顯著差異(P<0.05),其次為建植第3年。紅三葉在不同混播組合產量動態來看,第1年混4-2>混5-2>混6。第2年產量高低順序為:混6>混5-2>混4-2組合,混6與混5-2、混4-2間有顯著差異(P<0.05)。第3年混5-2>混6>混4-2,混5-2與混6產量相差不大,兩者間無差異(P>0.05);但與混4-2有顯著差異(P<0.05)。第4年混4-2、混6與混5-2間達顯著差異(P<0.05),混4-2產量最高。以上結果表明,雖然從第2年開始紅三葉產量有減少的趨勢,但高于建植的第1年,表現出較強的穩定性。
(三)紫花苜蓿在不同混播組合產量的穩定性
含紫花苜蓿的混播組合有以下幾種:混6、混5-2、混4-1、混4-2、混3-1。從不同建植年限角度看比較產量大小為:第2年>第4年>第1年>第3年,產量呈“前低-中高-后低”的長模式。從紫花苜蓿在不同混播組合中表現來分析,第1年混3-2最高,各混播組合產量間無顯著差異(P>0.05)。第2年混5-2、混6、混4-2產量較高,與混4-1、混3-2組合間有顯著差異(P<0.05)。第3年各混播組合產量均較低。第4年混4-1產量較高,混3-1產量較低。以上結果表明,以紫花苜蓿這種豆科牧草組分的穩定性較好。
(四)鴨茅在不同混播組合產量的穩定性
從不同建植年份看,建植第3年產量表現最佳,其次為第2年、第4年、第1年。鴨茅在不同混播組合的表現如下:播種當年,由于豆科牧草的生長快而鴨茅長勢受到一定的影響,各組合的產量較低。第二年混3-1產量最高、其次為混3-2;兩者均與其它組合產量間有顯著差異(P<0.05)。第3年各組合的產量均較高。第4年,混5-2、混4-1表現最佳,混3-1、混3-2產量較低。以上結果表明,鴨茅在各混播組合中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能在群落中穩定存在發展。
四、總結與展望
從不同混播種類和比例組合產量動態與時間變異性及群落穩定性測定結果表明,從不同混播種類處理下,混4-2組合有較好的種間相容性,且能保持混播群落的穩定性,并再次證明,混播組合組分種群間的相容性決定種群間的平衡性和群落的穩定性。從不同混播比例來看混播比例3:7處理表現最佳,最穩定。
隨著建植年限的增加,同一種牧草在不同的混播組合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種間競爭力,隨著競爭力的程度該牧草組分在不同混播組合的生物量表現有所不同。從產草量還是穩定性角度出發,紫花苜蓿、鴨茅等混播牧草表現最佳,當屬為該地區首先考慮的種植牧草種類。紅豆草前期生物量高,隨著建植物年限與刈割差次的增加而紅豆草比例明顯減少。
【參考文獻】
[1]白音倉,王曉力,啟忠,等.紫花苜蓿混播草地干草產量動態研究[A].第四屆中國苜蓿發展大會[C].內蒙古鄂托克旗,2011: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