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利虹
【摘 要】女性醫護人員是維護人民健康、推動衛生事業發展的關鍵力量,但該類人群因各種原因存在著發生健康問題的風險。本文梳理了相關文獻,分析了生理特殊性、職業壓力、社會評價、自身健康意識不足等造成女性醫護人員健康隱患的主要因素,結合影響健康的社會支持因素,提出以構建全面社會支持網絡來促進女性醫護人員健康的對策。
【關鍵詞】女性醫護人員;健康隱患;社會支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各行各業的職業壓力也不斷增強。現代職業女性因在社會及家庭中被賦予的角色期待,往往面臨著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身心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而女性醫護人員的健康狀況不僅關系自身,還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醫療行為,給醫療服務質量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潛在威脅[1]。因此,如何緩解女性醫護人員的職業壓力,促進并保持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女性醫務人員的主要健康隱患
女性醫護人員已經成為醫療衛生行業中的重要人力資源,但醫療衛生是勞動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從業者承受著提供優質醫療衛生服務和經營創收的雙重壓力[2]。相較于男性醫護人員,女性醫務人員還要承擔來自家庭、婚姻、生育等各方面的更多壓力,長期處于高壓力的工作狀態中使其身心健康容易受損。另外,人民群眾的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導致包括女性醫護人員在內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工作量普遍增加。長期負重、長時間站立或是搬運患者過程中用力不當等都會對女性醫護人員的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比如,激光、超聲波的使用可能會危害女性醫護人員的皮膚和眼睛,視屏顯示終端甚至會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增加流產等風險[3]。總之,女性醫護人員在從業過程中不僅與男性醫護人員同樣面臨職稱晉升、人際關系、醫患矛盾等方面的問題,還要應對來自生理、情緒、家庭等方面的困擾,極易埋下健康隱患。
二、影響女性醫務人員健康的主要原因
女性醫護人員長期工作在固定單一的環境中,職業壓力大、夜班頻繁、接觸化學物等都會影響其身心健康[4]。歸納起來,影響女性醫務人員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理的特殊性
女性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文化層次都不遜于男性醫護人員,在醫療服務、衛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工作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可是,“男女”終究“有別”,女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殊性決定其在某些情境中始終處于相對弱勢,尤其是在“四期”時期(生理期、孕期、哺乳期、更年期)。雖然,保護女性職工合法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已經非常明確,醫療行業也很少出現惡意侵犯女職工合法權益的案例。但是,女性醫護人員的生理特殊性仍然不容忽視。她們憑借自身的醫學知識能認識到“四期”的重要性,理應有意識地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睡眠習慣,回避輻射、過冷過熱的環境或有毒有害的物質。但如果在崗,“救死扶傷”的天職卻令她們往往無暇顧及自身的健康狀況。
(二)工作重、壓力大
多數女性醫護人員都陷于超負荷工作的困境,普遍工作時間較長,需要值班、加班、上夜班,正常的休息時間和假期得不到保障。醫療工作的專業性、技術性使得她們還必須利用業余時間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以勝任崗位要求和獲得晉升機會。有研究表明,壓力已成為女性醫務人員所承受的一種職業性危險,工作要求高、社會支持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5]。超負荷、高壓力的工作狀態會引起女性醫護人員身體上的疲乏及心理上的緊張,常處于應激狀態,當應激負荷過強或應激時間過長就可能導致機體生理功能的紊亂,誘發各種疾病[6]。并且,女性本身情感細膩,對周圍的事物更加敏感,面對生老病死、醫患矛盾時情緒相較于男性也更易受影響。
(三)社會評價的不公
目前,“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觀念依然普遍。無論是社會外在評價,還是女性自身價值觀念,都將照顧家庭的天平自然的向女性一方傾斜。女性醫護人員既要爭做單位里的骨干分子,又要努力成為家庭中的賢妻良母。但是繁重的醫療工作、常態化的加班夜班等,使她們無法將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家人身上,不能很好的承擔相應的家庭責任,出現“愛心贈病患,無心顧家人”的局面。因此,她們自身會產生愧疚感,家人也可能會不理解或埋怨,最終導致家庭關系的惡化甚至破裂。另外,社會公眾對醫務人員的認可度下降,醫患關系惡化,也導致女性醫護人員在診療活動中神經緊繃,身心健康乃至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脅。
(四)自我健康意識不足
具有豐富醫學知識的女性醫護人員,疾病檢出率卻常高于非醫務人員[7],其自身健康意識不足是原因之一。醫療服務的提供是一個持續跟進的過程,任務重、責任大的工作特點加上醫患關系日益惡化,使醫務人員往往對病患的健康情況特別緊張,對自身健康情況反而不夠重視。對于女性醫護人員而言,不規律的飲食、晝夜顛倒的作息在工作日和休息日都是常事,放松的方式多為購物、睡懶覺、棋牌類活動等,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少之又少,平日對健康體檢也不太重視,“小病拖、大病扛”的現象較為普遍。這些方式方法不僅不能很好的調節女性醫護人員在工作中承受的壓力,也會造成一些新的健康問題。
三、改善女性醫務人員健康狀況的對策
以往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人的健康關系緊密。社會支持是指個人通過各種關系獲取資源以滿足需求、解決問題,增進個人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等層面的維護和發展[8]。雖然學界對社會支持的概念和內涵還存在爭議,但普遍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幫助個體緩解壓力、減輕心理應激反應、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彈性資源。因此,本文認為,在改善女性醫務人員健康狀況時可從社會支持方面尋找著力點。
(一)增強女性醫護人員的正式社會支持體系
女性醫護人員的正式社會支持是指其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等正式組織中獲得的社會支持的集合。目前的正式支持主要是政府、工作單位、女醫師協會等為女性醫護人員提供的法律保障、行為協調與輿論支持。勞動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早已對女職工特殊生理時期的保護做了明確規定,為保障女性醫護人員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但是,現有相關規定在醫療行業中的實際可操作性欠佳。因此,在強化女性醫護人員正式社會支持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加強和完善法律支持, (下轉第1106頁)
(上接第1104頁)盡早制定適合女性醫護人員這一特殊群體的職業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也要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客觀公正的對待醫務工作者,及時正確處理醫患沖突,形成良好的執業大環境。另外,單位和女醫師協會等組織作為女性醫護人員正式社會支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存在著長期缺位的問題。有研究表明,提高領導的社會支持能夠緩解緊張[9],個體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也越不易產生職業倦怠現象[10]。所以,醫療機構和女醫師協會等組織應積極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主動為有需要的女性醫護人員提供必要的物質、情感、信息等支持,幫助她們釋放壓力、調節情緒、平衡工作與家庭、主動維護自身健康,從而更好的投入到醫療服務中去。
(二)優化女性醫護人員的非正式社會支持體系
女性醫護人員的非正式社會支持是指其從親屬、朋友、同事、同學等個人關系網絡成員中獲得的社會支持的集合。目前,親緣關系、友緣關系、業緣關系是女性醫護人員非正式支持的主要提供者。親屬作為最主要的支持提供者對女性醫護人員的影響至關重要,提供支持的頻率和類型一般都是最多的。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夠為女性醫護人員提供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幫助其緩解職業不適感并促進其最大可能的實現自我價值。但是,如果核心家庭成員對女性醫護人員的工作表現出不理解、不支持,就很容易讓她們產生“自我角色沖突”,陷入家庭職責需求和自我價值實現難以平衡的困境。朋友和同事在女性醫護人員的非正式社會支持體系中也占據著重要位置,以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為主要支持內容。親緣、友緣、業緣具有穩定性,能被受支持者充分信任,提供支持的力度較大、支持內容多樣,但在支持的有效性和靈活性上具有局限性。所以,女性醫護人員應在努力提高現有社會支持利用度的基礎上,積極拓展獲取支持的渠道,建立起更加優質的社會支持網絡。
綜上所述,女性醫護人員的健康不僅關系個人和家庭幸福,也與國民健康、社會發展緊密聯系。消除女性醫護人員的健康隱患,促進其身心健康,可以從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上尋找著力點。這需要政府、組織、親屬等正式支持源和非正式支持源共同努力,為女性醫護人員提供優質全面的社會支持。同時,也需要女性醫護人員主動擴大支持網絡和提高支持利用度,合理運用社會支持這種彈性資源,幫助身心恢復并維持健康完好的狀態。
【參考文獻】
[1] 邱春芳,林敏霞.某三級甲等醫院職工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8(05):284-286.
[2] 劉思彤.術中女性醫務人員的健康隱患及安全防護[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13):3090-3092.
[3] Infante PF,Pesaak.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some occupatioal related disease of woman [J].J Occup Med,1994,36 ( 8) : 826.
[4] 俞文蘭,孫承業.現階段我國職業女性生殖健康問題分析[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17,30(04):243-246.
[5] 劉群.滬近八成女性醫護人員壓力高于白領[N].上海中醫藥報,2014年3月7日012版.
[6] 李宏輝,劉秀芳,楊惠芳.慢性心理應激對機體影響及調節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2007(12):1503-
1504.
[7] 詹潔,陳其英,張桂琴等.貴陽市某三甲醫院女性醫護人員健康管理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2):294-295.
[8] 王圣莉.乳腺癌婦女的社會支持策略[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2(02):88-94.
[9]wata N,Suzuki K.Role stress-mental health relations in Japanese bank workers:A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 1997, 40: 207.
[10] 孫紅,任霞.女性醫生職業倦怠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6(13):1850-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