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資 李中燾
【摘 要】在奈達的翻譯理論中,動態對等翻譯觀對國內外翻譯界影響最為深遠。本文從“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幾方面系統而全面的分析了奈達的動態對等理論,筆者通過在《中國初級教育現狀和目前改革》的翻譯實踐中的應用,認為將奈達的翻譯理論更好地運用于翻譯,使翻譯作品力求盡量與原文接近,將是今后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動態對等奈達;翻譯實踐
奈達作為西方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和翻譯學家,他的翻譯理論在國內外翻譯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動態對等翻譯觀。本文對他“動態對等”理論的重點分析,并將其理論運用在實際翻譯過程中。
一、奈達及其動態對等理論簡介
尤金·奈達,1914年,出生于美國,是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2011年,在比利時與世長辭,享年96歲。1943年獲密歇根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接著長期在美國圣經學會主持翻譯部的工作,曾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顧問[1]。
奈達理論的核心翻譯理論是“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在翻譯過程中不只是對文字表面進行翻譯,而要對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進行動態地轉換,達到兩種語言之間的動態對等。
二、動態對等
動態對等即為:要求“接受者和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與原來的接受者和信息間所存在的關系保持相當程度的一致”。雖然沒有永恒的翻譯原則,但是尤金·奈達的“動態對等”的翻譯原則成為了翻譯界一種重要的翻譯模式。動態對等的翻譯理論強調的是以完全自然的表達方式來進行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是追求和源語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翻譯。由此看出,要達到“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語境必須要考慮以下幾個要素。即為: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運用動態對等進行翻譯過程中,譯者本著表達出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上的一一對應。下面將基于奈達的動態對等理論對《中國初級教育現狀和目前改革》譯本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探討。
1.詞匯對等
例1:貧困山間部では、集落が分散している上に規模が小さい。その上に集落間を結ぶ交通網は整備されていない。このような実情のために、授業実施形態の多様化が進められている。例えば、全日制の學校、半日制の學校、隔日制、交替制、走読制(生徒は自宅通學)、寄宿制などである。
翻譯:在貧困山區,村村之間分散且規模小。并且村落之間交通落后。基于這些實際情況,廣西教育采取多樣化的授課方式。例如:全日制、半日制,隔日制、交替制、走讀制(學生放學回家)、寄宿制等形式。
分析:“交通網”一詞在日中字典里的解釋是交通網,但是根據上下文語境如果翻譯成交通網不發達會讓中國讀者感覺翻譯的十分生硬,而翻譯成交通落后,就十分簡明流暢。
例2:しかしながら、こうした動きはむしろ格差拡大に繋がることも懸念されている。
翻譯:但是,這樣的變動會引起差距擴大讓人感到不安。
分析:“懸念”的意思是心里面不安,擔心,放心不下的意思。如果只是根據字面意思翻譯的話,會誤翻成“懸念”,這樣這句話就會生產歧義。雖然日語借用了我國大量的漢字,但沒有一個詞語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又例如:手紙的漢語意思是衛生紙,而在日語中則代表“信紙”的意思,所以譯者不能以其字面意思來翻譯,應該深入了解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
例3:財政的な面で便宜を図ったり、僻地には、寄宿制のクラスを創り、特別困難な地區では、授業科、雑費などを免除した。
翻譯:在政府財政的大力扶持下,偏遠山區開設寄宿制學堂,并對特別困難地區采取免除學費和雜費等費用措施。
例4:原文:教師陣の整備の面において、1979年から「民弁教師」の整備、資格不足教師の辭退の資質向上などを中心に教師陣の整備に取り組んだなどである。
翻譯:隨著教師隊伍的不斷完善,從1979年正式開始,以‘民辦教師隊伍的建設、辭退資質不足的教師等方法來提高教資力量,以達到真正開展以提高教師資質為中心的教師隊伍的建設。
分析:例3和例4都是處于特殊語境中的例句,這里的特殊語境表現在兩個例句中的‘便宜を図ったり與‘「民弁教師」の整備具體詞組的翻譯,其中‘便宜是“好處、益處”的意思,‘図ったり則是“以···為目標”的意思,但是考慮到上下文語境,將‘便宜を図ったり翻譯成“財政的大力扶持”比較恰當。‘整備是“完善”的意思,但是例5的語境是講教師隊伍的建設,所以‘「民弁教師」の整備翻譯成“民辦教師隊伍的建設”比較恰當,使得譯文更加流暢自然。
2.句法對等
句法對等即為在翻譯過程中,對句子中的語法進行的對等翻譯。在日漢互譯的過程中,常會遇到在日語中表達動賓結構是賓語在前,動詞在后,以及省略主語、敬語表述十分豐富等情況。而這些在中文中卻完全不同。
例1:學校現場で教師は初歩的な「児童生徒を尊重する」姿勢を持っているが、児童生徒の主體性は確立されていない。
翻譯:在學校,教師尊重中小學生的意識已經初步形成。但是教師能意識到中小學生的主體性這點還沒有形成。
分析:“児童生徒を尊重する”就是將賓語放前,動詞放后的例子,這在日語中十分常見。日譯漢時,需調整句子結構,將動詞放前,賓語放后,這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されていない”在這句話中是表達被動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譯出來會讓人覺得很奇怪,這時就應該運用減譯,更好體現了漢語的表達習慣,使譯文更為通順流暢,同時也體現了句法對等中文化語境的對等的原理。
例2:そしてそれが田舎の県、さらに広大な農山村、僻村と行くにつれ、様相はまったく異なるものになって行き、高い教育水準と素質教育の恩恵に與えること自身が「夢のまた夢」という現実が橫たわっているのである。
翻譯:還有,在偏遠的縣,特別是越往廣大農村山區、偏僻地區,情況就越不一樣,高水準的教育和“素質教育”所帶來的改善在這里入夢境一般,完全得不到體現。
分析:這句話是文章中的難點句子,句子結構復雜,在進行翻譯時,譯者要明白目的語中對這種結構的句子是如何表達的,同時還要清楚其結構的使用率。例如,“……につれ、……になって行き”這個結構在中文中不僅要表達出“越…越…”的意思之外,由于有“行き”,所以還要表示出一種和原狀況越來越背離的感覺。
3.篇章對等
篇章對等即為:上下文、情景和文化三個方面語境對等。通過對上下文語義的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加譯、減譯、分譯、倒譯或合譯的方法來確定語義的翻譯轉換。
例1:郷村の財政難のために教師の研修費用が長期にわたって不足し、加えて交通不便で教師は集中的な研修への參加も難しく、教師研修は基本的に空白の狀態になっていたと言える。
翻譯:由于鄉村財政不足,導致了教師的培訓經費長期緊張,另外,交通落后也使得教師參加集中培訓不方便,最終導致教師培訓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
分析:例1中的復合副助詞にわたって沒有實際的意思,考慮具體的語境,在這里只是強調時間的長度,因此,這里對其進行了減譯,并沒有翻譯成‘經歷了長期的不足,更好體現了漢語的表達習慣,使譯文的結構和邏輯順序一目了然,同時也體現了篇章對等中文化語境對等的原理。
4.文體對等
不同文體的翻譯作品有著各自獨特的語言特征。只有在完全了解源語和目的語兩種語言的文體特征的同時,并且能熟練運用的情況下,譯者才能翻譯出真實體現源語風格的作品。
例1:原文:少數民族地區の児童生徒の入學率、定著率、進學率の低さ、特にミャオ族、イオ族などの少數民族が集中している貧困山村の女子児童就學難が依然として大きな問題となっている。
翻譯:在少數民族集中地區,學齡兒童的入學率、在校率、升學率都很低,特別是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山村,女童入學難仍然是個難題。
分析:例1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論述了廣西地區學齡兒童的入學問題以及針對問題自治區所采取的各種方法。例1屬于表達型的文本,十分貼切地表達出本文作者的目的,通過表達廣西初等教育的現狀來以求改觀的一種心理訴求。因此實際的翻譯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翻譯文章,做到文章翻譯的入鄉隨俗,而不僅僅拘泥于原文章的產生背景。
三、結語
對于耐達的翻譯對等理論,筆者通過在翻譯過程中的實踐和運用,認為對于文章的語句和段落以及語法的理解能力還是有所偏差,這些都是造成筆者的翻譯不夠更好地體現原文的含義,使得譯文不夠流暢、嚴謹的主要原因。同時,掌握和靈活運用翻譯理論的程度還有待提高。因此,翻譯要力求盡量與原文接近,這樣才能促使自己去不斷完善自己,爭取更好的完成翻譯任務。
【參考文獻】
[1]謝天振. 當代國外翻譯理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3)
[2]《日本語翻譯》 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
[3] 李田心(2004),奈達翻譯定義之我見[J],《外語研究》,(06):31-35。
[4] 李田心(2005),不能用“等效”原則解讀奈達的翻譯概論[J],《外語學刊》,(02):72-74。
[5] 謝天振(2008),《當代外國翻譯理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6] 陳維嘉(2009),從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看楊憲益、戴乃迭翻譯的魯迅小說《阿Q正傳》[J],《翻譯研究》,(03):79-81。
[7] 許鈞(2009),《翻譯概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