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星
【摘 要】中國和美國為了促進各自國家的少數民族、族群的發展,而實施適合本國少數民族或者少數族群的優惠政策。其中,中美兩國分別在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和“肯定性行動計劃”中的教育領域,對少數民族和少數族裔都有政策上、具體實施上的傾斜。通過比較兩國優惠政策在教育領域的具體內容,比較兩者異同。
【關鍵詞】肯定性行動計劃;民族教育優惠政策;比較分析
一、肯定性行動和教育優惠政策的主要內容
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優惠政策與美國少數族群肯定性行動都包含:招生錄取政策、適應性教育政策、財政支持政策和教育資源政策四部分政策。
(一)招生錄取政策
中國的主要政策內容有:少數民族考生與漢族考生同等成績,優先錄取;適當加分,降分錄取;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單獨劃線,單獨錄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部分重點院校舉辦民族班,民族預科班;以及“民考民”與“民考漢”特殊照顧政策。
美國的主要政策內容是特別招生政策,包含配額制、雙軌制、加分制和附加審核制四種特別招生政策。
(二)適應性教育政策
美國學生進入大學后不是先學習大學課程,而是先補習中學課程,使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達到基本的學習要求后再進行大學課程的學習。
中國則有預科課程,預科課程是一年或一年多,側重于高少數民族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基本文化等級,為今后的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財政支持政策
中國主要有國家財政撥款與少數民族學生資助體系兩種財政支持政策政策,而美國則有特定種族享有的助學金(Race-exclusive Financial Aid)與考慮種族因素的助學金(Race-conscious Financial Aid)兩種財政政策政策。
(四)教育資源政策
在教育資源政策方面,中國有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民族教育對口支援與協助兩種政策來改善少數民族人才層次水平。美國這是通過促進黑人教師就業與增加少數族裔特色課程兩種方式來調整高等教師分布。
二、美國“肯定性行動”和中國教育優惠政策的異同分析
(一)相似之處
1、政策出發點的相似之處
無論是美國的肯定性行動,還是我國的少數民族教育優惠政策,都是出于對基礎教育公平和多元化的考慮,其目的是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中美兩國政府主要都是針對兩國處于弱勢群體(不論是中的少數民族還是美國的少數族裔)的教育支持而制定的政策,通過行政、經濟手段促進這些弱勢群體的教育發展,提高其濟能力。
2、政策具體內容的相似之處
(1)“補習教育”的適應性教育政策
中美兩國都有相關適應性教育政策,即對中國少數民族學生和美國少數族裔學生,有一項“補習教育”政策,可以提高此類學生的學習能力, 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環境。在美國,這是一項在高校建立的補習教育方案,在中國,這是一項自1953年以來一直在進行的預科教育。兩國政策的實施,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適應新的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保證學生素質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增加入學機會”的招生錄取政策
在美國高校招生中,針對少數族裔學生進行“專項招生計劃”,與中國高考少數民族學生在招生政策上的加分政策和定向招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專項招生方案包括上述提到的四種招生方式——“配額制”、“雙軌制”、“加分制”和“附加審核制”四種具體招生方式。在我國,高校提高入學率將擴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配額分配,髙校的民族班、預科班及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等政策,都是專門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入學政策。“加分制“的錄取方法類似于我國高考加分制度,都是在招收少數民族/族裔考生時加分錄取。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招生政策的優惠待遇都是少數民族/族裔優惠政策的重點,在倡導教育公平的時代,招生公平是最重要的指標。
(3)“獎學金”和“經濟支持”的財政支持政策
在中國,國家對國家高等教育的財政援助不僅表現為支持國家高校的開放和發展,而且也體現在招生的優惠政策上。少數民族高層次干部人才培養計劃的培養對象,在學習過程中,國家財政部提供全額獎學金和一定比例的生活補貼高校民族預科班的學生享有“獎、貸、助、補、減“的政策,以確保在經濟上處于不利地位的少數民族家庭的學生能夠獲得經濟援助。民族預科班的經費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分配,國家還鼓勵企業、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向高等院校捐贈資金。
美國的高等教育同樣需要更多的支出,對于貧困的少數族裔家庭來說,學校的學費是學生上學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美國,少數族裔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主要體現在建立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上。在實施肯定性行動的高校中,對少數族裔提供了兩種財政援助,即對特定種族獨享的助學金和考慮種族的助學金。
(4)“少數民族/族裔教師”的人力資源政策
兩國對少數民族教師的關注程度相差很大,這取決于兩國的國情和價值觀。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需要人才,但少數民族偏遠的地理位置、落后的生活條件、低的經濟收入和特殊的文化環境難以吸引人才,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少數民族的力量,但由于同樣的原因,民族地區的教師很難招收,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是不能發展的。我國自2005年起,開始實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千人才研究生招生計劃。這也是我們國家針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
在美國高等教育中,黑人教師的比例處于相對較低的狀態,因此促進黑人教師的就業自然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這不僅會調整美國高等教師的分布,還可以減少大學中的種族歧視問題,進一步招收少數族裔教師,使高等教育教授不再是美國白人的獨家權利。
3、政策實施效果的相似之處
在政策實施效果上,不論是我國的少數民族教育優惠政策還是美國的少數族裔肯定性行動都取得了一定的正面成效。
少數民族教育優惠政策的目標是在各民族中追求實質上教育平等,在我國少數民族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占比偏少的情況下,實施少數民族教育優惠政策是為了擴大高等教育少數民族學生的招生比例。事實上,有關數據顯示,這項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效。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3年,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中研究生階段的少數民族學生107392人,占學生總數比重5.99%,普通本專科184.45萬人,占學生總數比重7.47%,成人本專科50.27萬,占學生總數比重8.03%。
在美國,肯定性行動計劃也提高了少數族裔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而擁有更高文化程度的少數族裔高校畢業生,也能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改善自己和自身家庭在社會上不利的經濟地位。
4、政策引發爭論的相似之處
不論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教育優惠政策還是美國的少數族裔肯定性行動,都引發了關于公平與反向歧視的爭論。
在中國優惠政策本身是否公平是人們關于優惠政策的爭議之一。一些學者做過調查,一些漢族學生對與自己一起學習的少數民族學生享受優惠政策態度是,認為他們受到了不公平對待,也覺得這種優惠政策實際上是偏向少數民族的學生。
在美國,一些學者認為肯定性行動實際上是一種反向歧視。有學者表示說,肯定性行動計劃在尋求消除歧視的道路上走向了另一條歧視的道路。基于這些反對的言論,這些矛盾可能導致肯定性行動計劃產生與預期相反的效果。有人指控肯定性行動計劃鼓勵平庸無能,因為如果按照肯定性行動計劃的要求,在求職時,工作崗位將不會提供給最合格的申請者,而且要考慮求職者的種族、性別等。也有別的反對者稱,肯定性行動計劃降低了門檻,所以弱勢群體或少數族裔放棄了追求自身的價值和真正的成就。
(二)差異之處
1、政策出發點的差異之處
(1)中國重“照顧”而美國重“補償”
兩國在政策制定出發點的本質上有根本區別。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歧視少數民族的階段,更沒有嚴重的民族問題遺留下來。為了確保少數民族受教育的平等權利,讓他們加快發展步伐,國家規定少數民族接受高等教育,實行各種優惠的“照顧“政策,提高基礎教育水平,增加對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高等院校的機會。
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歷史上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作為民權運動的產物,肯定性行動也被稱為“補償計劃”。所倡導的原則之一是“補償原則”,其目的是消除在就業和教育領域對少數群體和婦女等弱勢群體的歧視,此后受益群體擴大到諸如退伍軍人和殘疾人等弱勢群體。
(2)中國重“全民質量”而美國重“緩和矛盾”
實施少數民族優惠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提高民族素質。美國的肯定性行動主要是由于種族歧視造成的,這使得黑人在教育、就業、經濟、生活等方面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嚴重的社會不平等現象。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美國政府重新審查和檢討其國家政策,采取肯定性行動,減少貧困,消除種族歧視和不平等現象。
2、政策制定主體的差異之處
在我國少數民族教育優惠政策的制定、實施和完善,是由政府領導和推動的。美國關于保護少數人權利的政策是在肯定性行動的范圍內實行和實施的,除政府外,民間和非官方組織促成甚至決定一系列法律案件。
3、政策受惠對象的差異之處
兩國政策的受益者不同。我國少數民族教育優惠政策的受益者是指除漢族外的55其他少數民族,主要包括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加分降分優惠政策和建立高校的民族預科班。美國肯定性行動政策受惠對象不僅包括美國的少數族裔,而且還包括社會弱勢群體,如婦女、退伍軍人和有殘疾,政策是以期在就業和教育等領域消除對弱勢群體和少數族裔的歧視的政策和措施,是一項補償性政策。其核心思想是對弱勢群體進行補償,以彌補歧視帶來的損失。
4、政策具體內容的差異之處
(1)中國重“民族文化”而美國重“民族技術”
兩國在民族/種族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存在著差異。美國的少數族裔高校的課程設置更加偏向于民族技術。而我國民族高校的課程設置大都集中于以理論為主,更注重理論研究,對于實用性和與社會及企業的直接聯系比較缺乏,不能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很多民族學生回到民族地區后,所學無用武之地,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另外,我國民族高校課程除設置跟民族文化緊密相關的課程外,還設置強調跟民族有關的的思想意識領域的教育課程。
(2)中美兩國民族/族裔教師政策的差異
兩國對少數民族/族裔教師的關注點相差很大。我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相關教師政策的制定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提高教師的待遇,吸引人才進入和防止流失;二是加強師資培訓,讓現有教師提高素質,更勝任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學。美國少數族群教師政策的制定主要考慮到塑造文化環境、創造多元化校園的因素,以及少數族群教師作為一個成功的社會人士的作用,樹立榜樣,作為少數族群學生與少數族群教師及學校溝通和互相理解橋梁,這也是美國少數族群教師招聘政策的一個促進因素。
5、政策資金來源的差異之處
從政策的資金來源來看。美國高校的資金來源渠道主要有:(1)政府經費;(2)捐助;(3)學生學費;(4)招收外國留學生;(5)利用科研專利籌措辦學經費;(6)校企合作獲取資金等。我國開辦民族高等教育的經費主要有五種來源: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撥款、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辦學經費、社會捐款和集資辦學經費、學生交納的學費和雜費及其它教育經費。各渠道資金籌集的比例,與美國多元化的資金渠道相比,對于我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經費來說,國家財政負擔較大。
【參考文獻】
[1]滕星.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過程與教育機會均等[J].教育科學:1998(1).
[2]滕星.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優惠政策新論[J].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