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海
【摘 要】由于種種原因,校辦企業發展陷入瓶頸,與學校整體發展和長遠規劃若即若離,在新的時代發展背景下,分析研究校辦企業發展遇到的困境、如何加強校辦企業與高職院校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校辦企業;協同發展
一、引言
校辦企業是高職院校為科技成果企業化、產學研結合、以便于在校大學生從事就業準備和實習實訓為目的而作為主辦方投資的企業。
二、高職院校校辦企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產權關系不清晰
根據調查,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成立了校辦企業,這些校辦企業中大多數采用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注冊,學校是校辦企業唯一的投資主體。學校對校辦企業的出資有貨幣資金、實物資產、無形資產等多種形式①,但在實際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
如資金注冊方面,有些校辦企業在注冊時是由學院出資,但在工商部門驗資注冊后就返還給學校,有些用實物設備和無形資產出資的存在未經法定登記和評估確認,實際校辦企業可真正支配的資金并不多。
如資產歸屬方面,現實中一方面,有一些學校并不對被校辦企業的無償占用的土地、房屋建筑、儀器設備、辦公家具、低值易耗品等資產,進行專業財務核算,也沒有辦理相關的資產劃撥手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學校無償占用校辦企業的經營場地、交通工具、儀器設備等資產,同樣也沒有辦理相關的資產劃撥手續②。
在這些原因作用下,就會產生校辦企業的資產不明確、產權不明晰,從而導致校辦企業不能反映企業自身的準確的財務狀況,使得學校難以對校辦企業做到準確的績效考核。
(二)管理人員雙重身份,缺乏進取心
從校辦企業的組成人員來看,企業中的中高管理層基本上是學校在編人員,而且絕大多數還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兼任,這些人員的人事任免權由學校決定。同時一方面也由于這些經營管理層人員的雙重身份,有“編制”這層護身符,而學校也沒有或不敢出臺針對校辦企業更有利于其發展的激勵機制,使得其很難全身心投入到校辦企業運營之中。另一方面由于其中大多數人不具有豐富企業管理經驗,很多仍然簡單照搬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模式。造成校辦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對企業盈虧不負責任,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理,缺乏主動權、專業性和進取心,致使校辦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下嚴重缺乏危機感,難以依照市場規律積極主動開拓市場,經濟效益與社會同行業其他企業相比遠遠落后。
(三)產學研結合弱化
校辦企業是產學研合作的產物,它的產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為實現社會服務功能的必然要求①。但是作為企業,它的經營目的是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當校辦企業做大做強后,企業為了不斷提高其經濟效益,會選擇更快更便捷的決策處理方式。如何開拓企業的市場和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益,將成為校辦企業的經營管理層的第一關注點,此時自然而然的會與學校實踐實訓的需求,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理念發生沖突。
同時隨著高職院校與社會上的企業合作的形式逐漸豐富,如:共建實訓基地、專利拍賣轉讓、企業委托橫向課題研究、與企業聯合申請項目、訂單班、與企業組建產學研戰略聯盟、職教集團等,與校辦企業的合作也不再是主要的選擇。
三、促進校辦企業與高職院校協同發展的基本思路
(一)改革校辦企業管理人員選拔標準,制定激勵和約束機制
為了提高校辦企業的經營效率,在學校擁有企業所有權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完善的股權激勵方案和相應的約束機制。良好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能保證企業始終保持活力并不斷發展。
保證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人才培養與就業等基本職能,這是高職院校的“初心和使命”③。必須為校辦企業選拔聘用經營理念與高職院校的發展規劃相一致,了解市場需求、行業前景、熟悉校辦企業運行規律,國家相關法規政策,具有企業管理能力的職業經理人或經營團隊,按照市場化運作規律和科學操作流程,完成校辦企業的盈利和發展目標。
(二)理順校辦企業產權關系,改革高校對校辦企業的監管模式
高職院校要聘請具有資質的專業的會計事務所對校辦企業進行清產核資,確立企業資產界限,屬于企業的資產要登記入賬,進行攤銷或折舊等會計處理,不屬于企業的資產要辦理相關借用、租用手續,或者作為相關投資人的投資進行核算,從而準確反映校辦企業資產狀況和經營成果,為校辦企業的績效考核等工作,提供真實準確數據作依據。
根據《教育部關于高校產業規范化建設中組建高校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見》精神,學校應設立資產管理經營有限公司,資產管理經營有限公司為學校與校辦企業建立一道防火墻。建立了以資本為紐帶、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校企分開、權責明確的現代企業制度①。使企業成為能夠獨立承擔責任、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真正做到校企分開,同時擔負起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任務。
(三)結合學校優勢專業,有側重的發展校辦企業
學校應以當地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高職院校的自身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多等特點,合理規劃,選擇優勢專業,側重發展具有專業特色的企業。這些專業的學生可以在企業里,利用自己已學習的理論知識,在專業教師的帶領和指導下,通過直接參與校辦企業的各項日常業務,真正掌握相關知識。形成專業與企業形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關系。
同時校辦企業的經營策略方向應與學校長遠規劃和目標相一致。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校辦企業要以優先服務教學的目的為原則,兼顧教學和經營兩大職能。作為校辦企業,它經營的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但這個目的不能作為創辦的最終目的④。
評價一個校辦企業價值也不能簡單的從看其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還需要看其產生的社會效益。特別是承擔了多少學生實訓課,提供了多少實習崗位,甚至是直接解決了多少學生的就業。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更能體現出高職院校校辦企業的社會效益。
(四)暢通溝通渠道,實現校內外信息資源共享
一方面,校辦企業應加強與校內科研管理部門溝通交流,及時了解科研人員的需求,掌握其科研實力,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校辦企業應充分發揮自身與政府部門、外部市場接觸多、信息面相對廣的優勢,隨時將相關國家政策、外部市場需求等信息向校內有關科研人員傳遞,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促成科研項目立項,或使得科研人員更為及時的調整研究方向,創造更加具有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
如此一來,既可以解決校辦企業自身沒有好的項目,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問題,又解決外部社會有合作需求卻又不知道找誰的問題,還可以解決科研人員有成果,但尋找不到成果轉化途徑的問題,實現多方共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①校辦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為例.董亮;王占武;鐘玲;穆婕;-《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01-05.
②高校校辦產業發展困境與應對探討,高千亭;《齊魯珠壇》-2017-12-10.
③論高職院校與校辦企業協同發展策略,王剛;熊義;單福彬;-《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7-01.
④市場化運作 產學研結合——職業學校校辦產業發展之路,蘇全衛-《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