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鐵

日前,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中國奶業協會主辦的“2019奶酪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近年來我國乳制品年均增量為0.8千克,遠低于上一個10年年均2千克的增速,而大力發展奶酪產業是促進我國奶業振興的有力助手。目前,包括妙可藍多、蒙牛、光明、菲仕蘭在內的國內外乳企均在積極布局國內奶酪市場,成為行業新風口。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8年6月發布《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要求優化乳制品產品結構,統籌發展液態乳制品和干乳制品,支持發展奶酪等干乳制品。這被視為國內奶酪企業發展的鼓勵政策。目前,包括蒙牛、光明、三元、妙可藍多在內的多家乳企都在積極布局奶酪市場,餐飲已經成為驅動國內奶酪消費的最主要渠道。
除本土企業外,恒天然、菲仕蘭等海外乳企也在分食中國奶酪市場“蛋糕”。在不久前的中國國際焙烤展上,恒天然大中華區總裁朱曉靜透露,餐飲業務已成恒天然第二大收入來源,恒天然旗下安佳品牌芝士已經在中國比薩市場占比超過50%。此外,荷蘭皇家菲仕蘭也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未來將增加引入中國市場的乳制品品種,其中就包含奶酪產品。菲仕蘭還呼吁中國盡快完善干酪相關標準,解決進口干酪不能在中國市場分切銷售等問題。
與乳企的熱情相比,我國奶酪人均消費量依然很低。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人均奶酪消費量僅為0.1千克/年,與荷蘭人均消費21.6千克/年、美國人均消費15千克/年有巨大差距;而就目前國內奶酪消費量而言,進口產品依然占據主要份額。
來自中國奶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干酪進口量10.8萬噸,其中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進口的切達奶酪和奶酪粉16341噸,連續5年累計增長297%。與之相對應的是,目前國內有奶酪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約45家,其中有產量的企業不到20家,2017年產量僅約4萬噸,而以國內奶源為原料的自產各類奶酪估計年產不足1萬噸,且品種限于再制奶酪、新鮮奶酪、俄式硬制奶酪等。
原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曾向記者透露,2018年我國國內奶酪總消費量約15萬噸,除進口產品外,約有4萬噸為國內加工。而在這4萬噸中,僅有20%為國內企業生產的天然干酪,另外80%左右仍是國內企業利用進口原天然酪加工的再制干酪,這意味著國產天然奶酪實際產量還不到1萬噸,與中國奶業協會的披露的調查數據相一致。
宋昆岡認為,影響國內奶酪發展的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國人的飲食習慣;二是現行干酪國標規定的微生物指標不合理,影響了干酪生產與銷售,應盡快完成修訂。此外,現行干酪生產許可條件審查細則尚未包括“干酪分切”的內容,給希望建設干酪分切包裝廠的企業造成了障礙。
據了解,國外干酪的霉菌、菌落總數不受限制,但我國現行的干酪國標對霉菌、酵母菌則有限量規定,這就導致了大量優質干酪產品進口受限,不利于豐富奶酪產品的市場供給。
荷蘭皇家菲仕蘭中國董事長高瑞宏也曾公開表示,目前該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干酪產品有20余種,由于現行干酪國標的限制,很多產品還未能進入。
對此,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部門主任王君在今年3月的中國干酪發展研討會上透露,從2015年起,我國就已經啟動了干酪標準的修訂工作,目前基本上有了草案,新標準將刪除霉菌等指標,語言描述也將更加精確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