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振
(山東金帝精密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聊城 252035)
面對保持架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產品價格在市場競爭中尤為重要。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從而提高保持架的市場競爭力,針對筐形保持架批量大和型號多的特點,提出了降本增效,提高產品質量的要求。對筐形保持架加工工藝進行優化設計,提出了拉伸工序采用復合模具的設計理念。由于外底徑Dc1≥200 mm的保持架料厚度S較大,成形力大,模具強度要求高等特點,所以,主要針對外底徑Dc1<200 mm的筐形保持架拉伸工序進行技術改進。
筐形保持架結構(圖1)簡單,便于沖壓加工。下料、拉伸、切底工序是影響軸承裝配的關鍵技術,主要參數為:外底徑Dc1、產品外側角度β、內底徑dc3、外徑Dc及相關形位公差,如外徑變動量VDc、底徑對外徑的位置變動量VHc1、底徑變動量Vdc3。

圖1 筐形保持架結構
原工藝路線為:下料→拉伸、沖定位孔→車邊→沖孔→切底→壓坡→擴張。為保證產品后工序加工和產品質量,進行拉伸工序時需在保持架底部加工定位孔,切底后料芯無法利用,且工藝路線長,增加了人工和動力消耗,延長了加工周期。
改進后的工藝路線為:下料、拉伸、切底→車邊→沖孔→壓坡→擴張。采用新工藝后縮短了加工路線,減少了重復定位造成的產品加工累計誤差,提高了產品質量,且切底后的無定位孔料芯可加工其他小型號的產品,提高了材料利用率。
針對目前中小型筐形保持架加工工藝路線,對產品外底徑Dc1<200 mm的拉伸工序采用復合模具結構(圖2),采用改進后的新工藝路線,將原來的下料、拉伸、切底工序合并為一道工序。

1—凸模接頭;2—切底凸模;3—下料凹模;4—拉伸凹模;5—拉伸凸凹模;6—下卸料環;7—凸凹模接頭
該模具結構設計簡單,便于加工和安裝,具有很好的適應性,為保證上、下模結構的穩定性和產品的外徑變動量,采用四導柱結構。上模采用凸模接頭連接切底凸模,為保證產品底徑對外徑的位置變動量VHc1,可采用銷釘或凸模接頭連接拉伸凹模,以確保切底凸模和拉伸凹模的同軸度不大于φ0.02 mm。
卸料環為薄壁結構,既要保證卸料環順利在拉伸凹模里面滑動,又要保證切底凸模和卸料環配合好。拉伸凸凹模由于既是拉伸凸模,又是切底凹模,加工時要確保保持架內側與外側的同軸度,從而保證產品的外徑變動量和切底間隙。切底間隙要嚴格控制,不宜過大,否者會造成保持架內底徑dc3的偏移和切底毛刺,對后工序加工產生不利的影響。同時,注意切底凸模進入拉伸凸凹模的深度,即切底凸模的高度不宜突出拉伸凸凹模的高度太多,避免引起切底后保持架底徑變形。
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切底后的料芯繼續套用加工同料厚的其他型號或類別的保持架,減少原材料消耗。下料凹模內側尺寸控制保持架毛料尺寸,對于影響產品關鍵尺寸的拉伸凸凹模、切底凸模等模具材料使用了具有淬透性好,硬度高,耐磨性好,熱處理變形小等優點的鉬釩材料,并采用模具變形小,操作安全的真空熱處理工藝,防止模具表面氧化、脫碳。并對拉伸凹模采用表面強化處理,使模具表面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和穩定性,同時降低原材料與拉伸凹模的摩擦因數,增加拉伸凹模的使用壽命,模具壽命可達到30萬件。
1)把原來的下料→拉伸→切底工序合并為一道工序,降低模具成本。一個型號原有三道工序的模具費用約10 500元,改為一道工序后模具費用約7 700元,模具費用降低2 800元。
2)通過切底料芯套用,材料利用率可達85%~90%,減少了原材料的消耗,降低了生產成本。
3)減少了保持架加工過程中的重復定位及其引起的累計誤差,提高了產品質量,滿足用戶裝配需求。內底徑dc3=119.2 mm的保持架,采用新模具前后實測數據對比見表1。

表1 新舊工藝保持架實測數據對比
4)減少了人工成本、設備投入和動能消耗,從而增加了保持架的附加值。如加工某一型號保持架2萬件,原工藝消耗動能約1 400元,人工成本約1 500元。采用新工藝后加工同樣數量的產品,消耗動能及人工成本約800元,降低成本約2 100元,效益顯著。
5)現場適應性高,便于安裝和調整,減少了模具修理及更換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