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繪畫工作室,并不是廠房,也不是園區,而是再平凡不過的居民區。向24樓的窗外望去,可以看到交通大學全貌,也可以看到旁邊的菜場,菜場再望過去便是徐匯商業區和天主教堂,這里很特別,是一個商業、學術、市井特別緊密的結合。這里,也是畫畫、種植、寫作、派對于一體的。
對我來說,我更愿意去享受生活,很多藝術家選擇大面積的挑空高的工作室主要是為了創作大作品,或者雕塑裝置類的作品。我是喜歡傳統材料的畫畫人,礦物色、坦培拉(傳統油畫底料)、紙、絹,它們是帶有手藝人的勞作溫度的。我喜歡畫大家可以在手里玩的手卷、立軸、冊頁,朋友間傳遞過程中溫度在傳遞。選擇居民區,畫畫不僅僅是我的全部,周邊的鄰居也特別和善,在電梯里還會互相打招呼,傍晚還可以聞到對面窗戶的菜香,嗯,該吃飯了。我想通過畫畫去享受生活,享受周邊市井,就像最近所畫的《別有洞天冊》,就是螺螄殼里做道場,其實畫的就是我身邊的鄰居們,或者我們內心的另一個世界。

徐旭峰 別有洞天冊 21.5×15.5cm紙本設色8開畫心之二。
在這個工作室中,我從2012年開始創作了“戲子”題材約七十件,在2017年年底第一次個展的時候做了一次總結,我很期待下一個主題又是什么。這是在游歷諸多佛寺名窟之后的第二個創作動機。其實這次也是幫自己挖了“坑”,弄不好就變成臨摹,你再怎么創作不可能畫成古人的那種開臉,衣飾動態,生活狀態就不一樣了。傳統造型可以說對大家來說太熟悉了,鮮明規范式的符號甚至無法動搖。我只能另辟蹊徑,可參考的案例也不多,從想法入手,以至于有更多的空間想象,像武則天的無字碑,沒有結論,各由分說。
此次在芊荷藝術空間的個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由游歷習作或創作共同組成的平面作品,另一部分是和人的身體發生關系的藝術衍生品,其實也是我個人作品整體的一部分。而這些作品都是我非常好的朋友在幾年里面共同開發完成的。作品本身,于無言處的千言萬語;人,每一位老師、朋友、觀眾,對我來說就是驚喜,會很享受這種不約而同的偶遇;整體的話,這次的展覽不僅僅是一個作品的展覽,而是立體的。我想說的是,我更希望將工作室的狀態搬進芊荷,大家過來就像來我的客廳做客,喝杯茶,聊聊天,有的沒的,那多好!小小的工作室,來的人卻不少,可以說真的是螺螄殼里做道場,我很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坐在里面看書、寫作、聞香、看畫,那里沒有時間,小小的烏托邦,今年恰在朋友處覓得一塊匾——無盡。
我的繪畫、寫作、教學、插花、喝茶,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都是生活享受的方式和表現。作品畫出來,外行人要看得開心,內行人要看到松弛;衍生品,外行人要看得喜歡,內行人要看到考究。這些都是需要一種非常放松的狀態去完成的,就像醫院里面打針,肌肉放松反而不會疼,護士也不會緊張。
現在的生活,大家都過得很“緊”,這個緊,是狀態的緊張,這反而不易于各項的發展。有太多現成的拿來主義,半熟狀態就端上了桌。我喜歡種植物,喜歡從一粒種子開始培養,每天可以看到有新的變化,慢慢地,自己的心態也就不一樣了。生活,慢一點,慢了,才會滿,什么都會好的。
近日,藝術上海八號橋藝術空間揭牌儀式暨“畫說詩經展”在八號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舉行。此次展覽以“畫說詩經”為主題,展出了陳家泠、戴敦邦、韓碩、張培成、施大畏等19位知名藝術家,以《詩經》為藍本創作的百幅中國畫作品,通過圖文并茂的創新方式為中國傳統文化賦能,向大眾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