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呼景明
摘 要:文章根據延安香菇生產的實際情況,詳細闡述了上一年秋冬季出過1~2茬菇,或沒出菇的越冬香菇菌棒春季出菇管理技術措施,對本地的香菇生產具有切實可行的生產實踐指導作用。
關鍵詞:香菇;越冬菌棒;春季出菇管理
近年來,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方略的快速實施,香菇種植因周期短、效益好,再加上得天獨厚的氣候和資源優勢,在延安市呈爆炸式發展。但由于起步晚,菇農的管理技術水平普遍不高,特別是越冬香菇菌棒春季出菇管理技術不到位,造成本地香菇春菇品質和產量下降,嚴重影響菇農生產的積極性。筆者現將越冬香菇菌棒春季出菇管理技術要點總結如下,以期為本地香菇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一、科學催菇
1.注水催菇。上一年秋、冬季出過1~2茬菇,并經歷漫長冬季休眠的香菇菌棒,袋內所含水分大量消耗,營養和能量積累嚴重不足,袋重低于原袋重的75%以下時,應及時補水,補水后的重量不超過原袋重的85~90%為好。我市香菇菌棒規格多為18×58,原袋重6斤多點,注水后在5~5.2斤為宜。補水多不利于出菇和培育花菇;補水少,香菇長勢弱,產量低。注水時,氣溫在8℃~18℃,水溫應低于袋溫5℃以上最好。
注水后的菌袋菌絲吸水后恢復生長,會放熱而使袋溫增高,棚內溫度隨之變高,應及時采取降溫措施,如夜間掀簾、掀膜,以保持棚內較低溫度,避免注水后棚內因溫度高,引起菌棒被雜菌污染。
2.振動催菇(驚蕈)。此法用于補水量適中的菌棒。最好在早上或傍晚氣溫低時,用手拿住兩袋相碰3~5下即可,菌皮厚的可用力稍大,菌皮薄的用力小些。注意振動次數不可過多,否則,可能會造成菇蕾分化過多,影響香菇質量。
3.刺孔排濕法催菇。此法用于因補水量過多而不易出菇的菌棒。可用鐵釘刺一定數量的孔,增氧排濕,促進菌絲生理成熟后才能出菇。
若種植數量過多,勞力不充足,可分批催菇,以防出菇集中,造成畸形菇多,降低經濟效益。但相隔時間不能長,否則,影響春季出菇茬數。
二、催菇后的管理
1.科學通風,拉大溫差。白天溫度最好控制在20~22℃之間,夜晚10點后掀起薄膜,使晝夜溫差達到10℃以上,這樣連續3~5天,菇蕾就大量發生。如果溫度高于25℃,就掀開兩頭薄膜降溫,每次1小時左右,1天兩次。
2.保持濕度。催蕾期棚內濕度應保持在80~85%左右為好,如果棚內太干燥應噴水增濕。
3.適當光刺激。催菇后,防止氣溫過高,不能拆掉遮蔭棚。但在保證菌袋不讓陽光直射的前提下,掀起部分遮陰物,保持7陰3陽,以利于光線刺激菇蕾分化和場地排濕。
三、及時對菇蕾選優剔劣
1.選擇朵數,分布合理。菌袋經過振動,溫差干濕刺激會誘發大量菇蕾,為了達到優質優產,應及時對密集的幼蕾進行篩選,筆者認為,一般每袋宜留長勢好、朵型圓整、間距5厘米以上,大小一致6~8個為最好。幼蕾應留在袋上面及兩側,底面和兩頭不留。留夠個數后,剩余的菇蕾應在米粒大時全部按死。這段時間,應集中勞力和時間,每天檢查兩遍,爭取2~3天,選蕾、剔蕾全部結束,否則,如果前茬養分充足,刺激過強,氣溫高,生長快,整袋大量發生菇蕾,會造成按不死,捏不及,割不舍,留不得,出現整袋畸形菇,而無法管理。
2.菇蕾留好后,對不能頂破免割袋的幼菇應及時割口。以免使幼蕾變形,形成畸形菇,影響經濟價值。
四、出菇管理
1.保留下來的幼蕾,溫度應保證在15~18℃范圍內,溫度過高,生長快,柄長,易開傘。
2.棚內濕度前期應保持在85~90%左右為宜,并且少量通風,若通風過度,濕度在40%以下,會使幼菇死亡,以后可根據菇蕾的不斷生長發育,逐漸加大通風和降低濕度,以增強幼菇的適應能力,在晴天菌棒表皮稍干時噴水,一般在上午采完菇后,往菌棒表面噴水,晾30分鐘后再關閉通風口。注意陰雨天不噴,采前不噴,菌棒濕潤不噴。
五、采收加工
1.及時采收。香菇菌膜已開裂,邊緣內卷呈“銅鑼”邊狀時,不論大小即可采收,否則,會開傘,降低經濟價值。陰雨天來時,可提前采收花菇,以保證色白,有裂紋。如果銷售保鮮菇,可在菌膜未開,菇體達4~6厘米時采收。采時手捏基部左右旋轉采收,不要帶出大塊木屑,不要碰傷小菇。采時放入透氣的竹籮筐內,當天采收,及時入冷庫待售或當天烘干,存放時間不能超過24小時。
2.及時烘干。采后香菇若不及時烘干,會引起變形變色,烘菇起烘溫度為35℃。
(1)脫水期:從0~7小時進風口和排風口全開,溫度從35℃逐漸升到45℃,此階段每小時升溫1~2℃。
(2)定色期:從7~10小時,進風口和排風口閉三分之一,溫度從46℃升到55℃。
(3)干燥期階段:10小時后,進風口和排風口閉二分之一,溫度從55℃升到60℃。最后1~2小時,進行熱循環,進風口和排風口關閉,回風口全開,溫度最高不超過65℃。整個烘干過程,溫度逐漸上升,一般每小時升1~2℃,若上升過快,濕空氣排出速度慢,易煮菇。晴天烘菇,最好在陽光下晾曬4個小時,起烘溫度可以從40℃開始。烘干后分級裝入密封的塑料袋內待售。
六、采收后的管理
保溫、保濕、避光、恒溫養菌。當每潮菇采收結束以后,應掀開風口,晾一天,然后進行間歇養菌,為了促進菌絲復壯,做到遮光,保溫(22℃最好),保濕(70~75%),并注意保持恒溫和通風換氣。一星期左右,當采收后的傷口變白冒菌絲后,開始補水進行下茬催菇。以后如此反復,不必振動,只需補水就可。最后一潮菇由于菌袋保水性能差,可以浸水泡袋,但時間不要超過24小時,否則易造成菌絲自溶。由于菌袋經過出菇,消耗大量營養,自身份量減輕,因此補水量應逐漸減少。最后兩茬,由于菌袋養份消耗過大,催菇注水時,應加入適量的營養素,可提高香菇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