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欣
摘 要:馬鈴薯位于東北地區種植面積較廣,成為人們重要主食之一,在世界糧食作物種植中具有關鍵地位。位于東北地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存在波動,采取高產栽培,并重視病蟲害防治成為重點工作內容。鑒于此,本文通過對東北馬鈴薯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分析,以此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幫助。
關鍵詞:東北馬鈴薯;高產栽培;病蟲防治
馬鈴薯作為茄科類植物,一年僅能栽種一次,是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廣受人們的喜愛。近些年,位于東北地區馬鈴薯種植面積產生波動,馬鈴薯是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的穩定提升。隨著東北地區馬鈴薯面積近幾年出現的變化,為確保馬鈴薯產量,需運用高產栽培技術,并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以此增加馬鈴薯整體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一、高產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栽培馬鈴薯,土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物收獲需將其從土壤中全部挖出。為明顯提高整體產量,選擇土壤環境優越的土地成為基礎前提。土地開墾階段,需對土壤采取較深翻耕,保證深層土壤的疏松程度,使其具備充足的蓄水保濕能力。疏松程度良好的土壤,有利于根系生長發育,充分吸收土壤內部的各類影響與水分,增強光合作用,從而提高產量。鑒于此,選取適宜土地并對土壤進行較深翻耕,為馬鈴薯提供可靠土壤環境尤為重要。
2.選用良種。馬鈴薯高產栽培,除土壤條件外,還需要選用優質種子,以此提高整體產量。優質種子需具備成熟時間較早,且具備良好的抗病蟲害特點。優質種子需盡量采取露天種植,需位于溫室大棚內部進行栽種,從而有利于增強種植的優秀品質。后期豐收階段,果實分布相對較為集中,整體產量較高,經濟效益明顯。
3.切塊催芽。對種子采取切塊處理,便于根莖內外部氧氣的高效流通交換,使種子能夠提前發芽。馬鈴薯切塊處理,需沿縱向切割 g重量小塊,切塊操作需進行消毒操作,防治切塊出現病毒傳染,致使種子發生腐爛,對馬鈴薯整體產量與經濟效益產生一定的影響。對種子進行播撒種植之前,需盡量對馬鈴薯采取催芽處理,增加馬鈴薯整體產量,應關注的重點則為,催芽階段,需對發生腐爛的種芽徹底清除干凈,保證馬鈴薯生長發育階段不會產生斷苗情況,確保馬鈴薯的正常生長發育。
4.合理密植。對于馬鈴薯種植而言,通常情況下分布方式多為單行,若想顯著增加馬鈴薯整體產量,需運用雙行種植方式,對于畦寬、溝寬、畦高按照當地土壤條件與氣候條件等作出合理設置,充分發揮優勢,提高種植區域通風透光,避免產生積水浸漬,從而有效提升整體產量。
5.科學用水。馬鈴薯生長發育需灌溉足夠的水,按照生長階段的各不相同,確保足夠的水分滋養,從而顯著增強生長質量。幼苗生長階段,澆水不宜過多,確保土壤溫度滿足生長需要,利于出苗與發芽;幼苗分枝階段,灌溉足夠水分,確保良好的生長發育;分枝生長后期階段,控制水分,確保快速達到果實生長期。對生長階段水源灌溉進行合理控制,確保土壤的濕潤適宜,提高整體產量與品質。
二、病蟲害防治技術
1.病毒病。目前發現可以對馬鈴薯造成嚴重傷害的病蟲相對較多,病毒病主要是通過昆蟲與葉片發生有效接觸進行傳播,導致花葉、葉片出現卷曲或是皺縮等問題,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目前,對于此類病害還無法完全根本治愈,因此,防治病害階段主要使用化學類藥劑對傳播昆蟲進行有效殺滅,或是使用種子處理劑采取包衣處理,有效降低病毒的廣泛傳播。
2.生理性病害。此種病害主要是因為環境條件無法滿足馬鈴薯正常生長從而出現的危害,通常包括缺素癥與藥害等。對于此類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施充足量的氮磷鉀肥且保持施肥深入足夠,并使用有機肥充當基肥;第二,位于發根與發棵以及葉面位置噴灑帶有解毒效果的均衡營養微肥;第三,遭遇藥害或是冷害以及高溫危害的情況下,需對葉片采取噴灑至少兩次的葉面肥,且需確保連續噴灑。
3.真菌性病害。早疫病,同時稱之為夏疫病或是輪紋病,葉片為主要出現位置。病斑呈現橢圓形、類圓形,顏色為深褐色,內部存在黑色同心圈,并不呈現出水漬色,并且能夠相互連接形成形狀各異的大型病斑。對于此類病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第一,重視栽培防治工作,避免偏施氮肥,降低缺素病的產生;第二,發病初期階段,使用安泰生溶液或是使用好立克溶液,進行全面噴灑防治。
晚疫病,同時稱之為溫病,屬于馬鈴薯的重要病害。葉片與莖以及薯塊全部能夠受到病害,一般情況下處于開花前后期產生病癥。受害病癥初期階段,顯示出形狀各異的斑點,顏色為黃褐色。潮濕環境情況下,病斑會不斷擴大, 并葉緣生水浸狀,同時存在一圈霉狀物,顏色為白色,位于葉片背面位置出現大量白霉并出現霉輪。干燥環境情況下,病斑顏色變為褐色,且呈現出一定脆性,不存在霉層。晚疫病的產生同環境氣候條件與生長發育階段存在十分緊密的聯系。結薯后期,若出現陰雨天氣情況,氣溫符合的情況下,病害能夠在10天內對所有植株進行傳染。對于此類病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第一,選種需選取帶有抗病基因品種;第二,選種需選取不存在病害種薯;第三,藥劑防治。開花前后時期,鏟除病株,地面位置撒適量石灰,對病株相鄰植物使用霉多克或是使用普力克溶液,進行噴霧封鎖,10天之后再次噴灑,全田使用安泰生溶液進行噴霧防護。
4.蟲害防治。對于蚜蟲進行防治,主要方法包括:第一,種薯高效拌種;第二,借助天然隔離條件,運用合理栽培方式;第三,藥物防治。使用艾美樂溶液或是使用康福多等殺蟲劑。針對地老虎進行防治,主要方法包括:第一,捕殺、誘殺或是使用藥劑,利用成蟲趨光性特點,位于田間設置黑光燈完成誘殺,使用敵百蟲與鮮草,對其進行誘殺;第二,對幼蟲使用敵殺死進行噴灑,或是使用敵百蟲粉劑與細土進行防治。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顯著增加馬鈴薯整體產量,應全面運用高產栽培技術,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合理選取適宜的種薯與選種條件,加強種植區域的田間管理工作,確保土壤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并通過合理的栽種方式與施肥灌溉,東北地區馬鈴薯種植勢必獲得較高產量與良好品質的馬鈴薯。
參考文獻:
[1]張欣瑞.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方案探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22(12):115-116.
[2]謝光.東北馬鈴薯高產栽培及主要病蟲害防治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7,15(22):107-107.
[3]宋文興.東北地區馬鈴薯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7,12(21):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