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秀
摘 要: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往往簡化為知識的傳遞和技能的訓練,數學課除了數,就是算。教師把掌握書本知識當成了最終的教育目標,而忽視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多地關注數學學科知識,而較少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是科學,但數學也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學要以知識的整合、發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 人文素養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養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等屬性的綜合體現,是通過感受、體驗乃至直覺、頓悟等因素的作用而產生的人的精神文化產物,對人的學習與工作具有動力、定向、維持、調節和強化作用。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以知識的整合,發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點。”在小學教學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內容,教師應努力去挖掘,建構起人文精神的體系,使學生從小受到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養。
一、激發人文情感
作為一個生活于現實社會的活生生的人來說,光有自覺或理性是不夠的。理性使人明智,但并不足以使自己和他人幸福,只有當一個人擁有豐富、細膩的情感時,他才能很好地體會這世界上的一切之于人的意義,才能充分感受生活趣味,才能推動自己去從事與人與己都有益的活動。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適時適當地介紹古代、近代、現代人類的科研和科技成果,或及時地將具有時代氣息的數學信息呈現給學生作為學習的材料,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人文教學,使學生在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關注自我生存,關注自然和社會,關注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二、創設人文環境
教育哲學家金生弘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你―和”對話與理解式師生關系模式。他認為在教育教學中都應把對方看作與自己“平等對話溝通”的主體,這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深度匯談”與“討論”,只有到了這一層,教學才是真正的“人”和“人”之間的活動。因此,我們要盡量地將教學置于“以人為本”的人文環境中,把“為知”與“為人”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全面發展、茁壯成長。這就要求教師善于運用課堂上閃光點,作業里的亮點,合作交流時的思維碰撞點,命題中的激勵點,考試后的成功點,有機地進行人文素養的滲透。
課堂是師生情感熏染的主陣地,教師要真正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現,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大力提倡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觀察,學會尊重,學會共享,學會助人,善于與他人合作交流。教師要以賞識者的身份多給予學生贊揚,如“你的考慮真周密!”“你的方法真有創見!”“你們的合作很成功!”等,為學生在友愛的人文互不干涉中快樂成長提供機會。
考試評價的改革也為人文關懷提供了新的機遇,不少學校、不少地區在命題時設計熱情親切的話語來消除學生對考試的畏懼心理,增強自信心。例如,一次五年級的期末測試卷前有這樣幾句話:親愛的同學,時間過得真快呀,轉眼一個學期就要結束了,你想和同學比學習收獲嗎?你想挑戰自己的極限嗎?趕快行動吧,拿出你手中筆,拿出自信,發揮聰明才智,認真細致地解題。相信你會有與別人不一樣的解法,預祝你在本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自古以來,“傳道、授業、解惑”成為教師應履行的職責。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教師的職責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許多人本主義教育家認為,一個人一生的過程其實就是創造生命、享受生命的過程。珍視生命、善待生命已成教育中重要的使命。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更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活動的實踐過程,以及學生和老師共同活動的生命歷程。這一歷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個體,珍視學生生命,保證學生健康成長。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多給學生以人文關懷,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適時向學生傾注自己的愛。每一個期待的目光,會心的微笑,贊許的點頭,親切的撫摸,都會使學生受到一種愛的鼓舞,得到一種情感的體驗。如,一次公開教學中,一位學生板演回座位時,由于走得急,不小心被旁邊的一個釘子劃破了腿,流出了血。此時教室里幾十雙眼睛一下子聚集在他身上,老師沒有因為公開教學而不屑顧及,而是一邊安排其他同學自學,一邊立即從學生備用品袋中取出創傷貼給這位同學貼上,并安慰說:“對不起,事先老師沒有檢查桌子,先貼上這個,下課后老師再帶你去診所。”這一極富人文關懷的愛意讓全場師生感動,從而課堂真正成為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
將數學看作是一種文化,其現實意義就在于進一步認識并加強數學的教育功能,從而構建以人為本的數學教育理念。當我們試圖從人文的視角觀察與思考數學課堂時,我們不僅能看到數學的知識、技能,更能看到內隱在數學知識里的思想、精神、觀念。我們應該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發展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引導他們進行多種豐富的人文實踐。這是新課程課堂感動人心的亮點之一,也是我們應該構建的理想的教育樂園。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個持續的教育過程,且培養途徑是多元的。讓我們發奮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乳汁”來哺育我們的下一代,為他們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