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 粟元文 鄧鑫鑫



摘 要:產學研結合,為小型養豬場(戶)尋求一個生產性能好、肉質優適于豬肉鮮銷的雜交組合;開展以斯(斯格23-33系公豬)長太為試驗組、以杜(洛克公豬)長太為對照組的生產試驗,試驗采信第3胎或第4胎數據;試驗組和對照組樣本數均為60胎,通過試驗對比,斯長太乳豬成活率95.8%、+1.3%,胎均貢獻數11.89頭/胎、+0.55頭/胎;通過240頭斷奶仔豬40d保育試驗比較,斯長太仔豬保育日增重531g/d、+31g/d,飼料系數(飼料消耗量/凈增重量)1.42、-0.11,保育成活率98.3%、+0.9%;通過120頭脫保仔豬育肥試驗比較,斯長太育肥豬平均育肥期124.4d、-21.3d,日增重685.7g/d、+36.9g/d,飼料系數3.36、-0.13;通過50頭肥豬屠宰試驗比較,屠宰率71.86%、+1.21%,眼肌面積38.23cm2、+1.36cm2,骨率8.33%、-1.0%;3點背膘25.3mm、+1.5mm,瘦肉率61.32%、-0.34%;通過10頭肥豬的肉質檢比較,肌間脂肪5.89%、+0.93%,滴水損失1.47%、-0.36%,PH1=6.43、PH24=5.70,肉色評分3.47。由此可見斯長太生長速度、成活率、飼料報酬等生產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特別是肌肉系水力、肌間脂肪差異顯著(P<0.05),肉質的風味和口感優勢明顯,斯長太組合廣泛適宜于小規模生豬養殖場(戶)自繁自養和依托地緣優勢開辟豬肉鮮銷市場。
關鍵詞:斯格豬;雜交繁育;生產性能;肉質檢測
生豬養殖行業仍然存在技術不平衡、效益差異大等現象,規模化豬場普遍以飼養DLY(杜洛克、長白、約克)雜交組合為主,技術條件落后的小規模養殖場(戶)飼養純外原組合,以銷售肥豬為主效益不高,特別近年以來養豬行業競爭激烈、環境保護要求嚴格態勢下,通過拓展養殖規模獲得效益的途徑受阻,小規模養豬場(戶)的發展出路在于改善品種、改善肉質、改變經營模式、依托地緣優勢延長產業鏈開辟鮮肉市場。太湖母豬與長白公豬雜交所形成的長太母豬,繁殖性能好、飼養條件要求較低,適宜于小規模養豬場(戶)養殖。本試驗旨在利用斯格豬肌肉纖維細、肉質好、生長快、育肥期短等優勢與長太母豬的優勢相結合,驗證是否能形成一個更具優勢的雜交組合,為小型養豬場(戶)提供參考依據。
一、材料和方法
1.試驗材料的選擇
(1)公豬選擇。選擇斯格核心公豬23系與斯格核心母豬33系交配,從第2~5胎中選育23-33系斯格二元公豬為試驗組公豬;選擇符合種用標準的杜洛克(加系)為對照組公豬。
(2)母豬選擇。長白公豬與純種太湖母豬(梅山)雜交后代選育的母豬命名為“長太”母豬,試驗組和對照組選用的母豬均為長太湖母豬,按育種標準選育,奶頭7對以上。
2.試驗設計
試驗組:斯長太;對照:杜長太。試驗從2016年8月20日開始至2017年11月30日結束,整個試驗在南充國仁動物養殖技術公司的養豬場進行。試驗組和對照組均按同一技術規程飼養,采信第3或第4胎數據,繁殖性能樣本數均為60胎,仔豬保育樣本數240頭,育肥豬樣本數120頭,屠宰樣本數50頭,肉質檢測樣本10頭。全程基礎保健用中藥散劑。
3.仔豬的飼養
(1)哺乳仔豬斷奶。哺乳仔豬14日齡開始補充教槽料(粉粒混合),21日齡種接種豬瘟、口蹄疫苗后放回原母豬產床,5d后斷奶,哺乳期為26d;如遇母豬帶仔太多大小不均或母豬產仔太多奶頭不夠等情況,則選擇體重達到4~5kg仔豬接種豬瘟、口蹄疫苗后提前斷奶(納入試驗數據),較小的仔豬(或合并寄養)繼續哺乳,或因奶頭數量不夠的初生仔豬、在食初乳2d后,挑較大個體集中找奶水好的斷奶母豬寄養,寄養仔豬數一般比原帶仔數少3個或以上,寄養成績按分組錄入。
(2)仔豬的保育。仔豬保育全進全出分組試驗,保育舍設施完備。仔豬斷奶后進入保育舍,前10~15d投喂教槽飼料,每天喂3-5次;逐步過渡喂保育料(40%保育濃縮飼料按標準配制),自由采食,但喂料每天必須吃完1次,投喂保育料時每t保育飼料添加扶正解毒散中藥散劑2kg,連續投喂7d為1個療程,以后隔20d喂藥1療程;保育40d(66日齡)仔豬達到20kg以上脫保,接種藍耳和偽狂疫苗后按試驗分組進入育肥舍飼養。
4.育肥豬的飼養
育肥舍配備保溫和降溫設備,育肥階段飼料均為自配加工,育肥階段每隔30d每t飼料添加扶正解毒散中藥散劑2kg,連續投喂7d為一個療程;育肥豬體重達到90~100kg時,配料中的豆粕和預混料均減半添加,以改善肉質和風味。試驗全過程同料同法飼養;肥豬出欄根據大小、膘情相繼適時屠宰鮮銷。
5.屠宰及肉質試驗
育肥豬的屠宰及肉質測定,按組分別隨機選擇50頭肥豬,屠宰前停食24h后測定毛體重和宰殺后胴體重;三點法(采用肩胛后沿(約4肋~5肋骨處)、最后肋處及腰薦接合處距背中線4厘米處)測量背膘厚度和眼肌面積(眼肌面積采用高×寬×系數(0.7)的公式計算)。肉質檢測各隨機取樣10頭,宰后45min的熱胴體眼肌中段切口,插入PH計電極深入眼肌1厘米以上測定肌肉PH1值,適量取眼肌存于0℃~4℃冰箱中,保存到宰后24h測定PH24值;在新鮮切面上覆蓋透氧薄膜在0℃~4℃條件下靜置1h,自然光下比色板法測定肉色,同時取樣用袋測定法測定滴水損失率,用乙醚抽提法測定單塊肌肉中的肌間脂肪含量。
二、試驗結果與數據分析
1.哺乳結果與分析
由表1試驗數據通過u檢測可知,胎均健仔和初生重2項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斷奶均重呈顯著差異(P<0.05),胎均貢獻數、凈增重、哺乳成活率3項指差異極顯著(P<0.01)。經比較試驗組哺乳成活率+1.3%、胎均貢獻數+0.55個/胎、凈增重+0.31kg/個,日均增重+11.92g。
2.保育結果與分析
由表2試驗數據通過u檢測可知,脫保均重、日增重2項指標差異極顯著(P<0.01),經比較,試驗組脫保均重+1.49kg/頭、日增重+31g/d、成活率+0.9%、飼料系數-0.11。
3.肥育結果分析
由表3試驗數據通過u檢測可知,肥育期、日增重、出欄均重3組數據差異極顯著(P<0.01),與對照組相比,商品規格-7.83kg、育肥期-21.3d,日增重+36.9g/d,飼料系數-0.13。
4.屠宰及肉質性狀分析
由表4試驗數據通過u檢測可知,屠宰率、3點背膘厚 、骨率、滴水損失4項指標差異極顯著(P<0.01);眼肌面積、脂肪率、肌間脂肪3差異指標差異顯著(P<0.05),瘦肉率、皮率、PH值、肉色評分等指標差異不顯著(P>0.05)。
三、討論
1.斯長太哺乳階段的生產優勢
試驗組和對照組對長太母豬產仔性能沒有明顯影響,從乳(仔)豬體型來看,試驗組稍顯粗短矮、對照組瘦長高,通過26d的哺乳培育試驗證明,斯長太雜交組合哺乳成活率+1.3%、胎均貢獻數+0.55胎/頭和日均增重+12g,具有明顯的優勢。
2.斯長太仔豬保育生產優勢
仔豬保育期為40d,經對比,斯長太仔豬保育期間日增重+31g/d、脫保均重+1.49kg/頭、成活率+0.9%、飼料系數-0.11,證明斯長太組合仔豬在保育期間成活率更高、生長速度更快、飼料報酬更高,在生產中能夠取得更明顯的優勢。
3.斯長太育肥階段的生產優勢
育肥過程中采用同料同法飼養,經對比,斯長太育肥期-21.3d,肥豬出欄重-7.83kg、日增重+36.9g、飼料系數-0.13、成活率差異不明顯,試驗證明斯長太組合商品豬規格要求小、重量差異小、出欄時間集中、育肥期短,說明斯長太育肥豬普遍著膘快,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等優勢。
4.屠宰及肉質指標討論
通過屠宰試驗證明,斯長太肥豬屠宰率為71.86%、+1.21%,骨率8.33%、-1.0%說明其屠宰率和出肉率更高; 3點背膘為25.3mm,+1.5mm,脂肪率23.47%、+1.22%,瘦肉率61.32%、-0.34%,皮率為6.88%、+0.12%等各項指標均符合優質級胴體標準,斯長太脂肪含量略高不足以掩蓋其優勢;眼肌面積為38.28cm2、+1.41cm2,里脊肉較粗更受消費者喜歡。通過肉質檢測對比,試驗組PH1=6.43、PH24=5.70,肉色評分為3.47,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均符合優質級標準;試驗組水損失為1.47%、-0.36%,肌間脂肪5.89%、+0.93%證明斯長太肌肉系水力較強、肌間脂肪含量較高,說明斯長太肉質更好,嫩度、口感、風味等主觀性評價指標有明顯優勢,養豬場(戶)開辟豬肉鮮銷市場具明顯優勢。
四、結語
本次試驗全程均采用扶正解毒散中藥散劑作基礎保健,提升了生產性能[3]確保試驗取得了成功;試驗證明斯長太雜交組合,仔豬階段成活、全程飼料回報率、生長速度、胴體率等指標優勢明顯;特別是肌間脂肪含量較高、系水力強、肉質好,口感風味優勢明顯。斯長太組合適宜小型養豬場(戶)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
[1]賈青,墨峰濤,孔令聰等.斯格配套雜交商品豬性能測定[J]養豬.2003(6):15-17.
[2]任慧波,鐘昕,彭英林等.廣益黑豬胴體性狀及肌肉品質研究[J]養豬.2018(2)73-75.
[3]梁洪.規?;i場中藥保健方法再探[J]豬業科學.2018(5)130-131.
作者簡介:梁洪(1966-08-)男,講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及水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