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香
摘 要:粵北地區的自然生態導致森林資源建設面臨一定的施工難度,而且地方政府林業部門、森林資源管理部門的規劃機制存在一定的非科學性,一些技術標準不符合當地實際情況,而且制度化方面不夠科學嚴謹,在現代化水平上也沒有實現與互聯網時代的與時俱進,數字化程度不高。因此作者分析了粵北地區當前森林資源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控制方法,以資參考。
關鍵詞:森林資源管理;制度化;數字化
粵北地區是廣東省北江與東江兩大水系的重要水源地,是廣東地區“十三五”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是廣東地區四大生態區域“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 ”中生態功能、森林自然度、景觀質量最高的片區,也是全省一級健康林面積最大的片區。但又是省內主要貧困縣分布地區,經濟與發達的南部地區形成鮮明對比。地方政府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部門的可用資金少,森林資源的規劃與建設長期依賴國家財政補貼、撥款。
粵北地區主要植被類型包括季風性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以及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針葉林、竹林等。由于粵北地區緯度較低,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氣候,影響森林資源建設的自然限制也比較突出,無霜期長、雨量充沛、臺風頻繁等氣候條件也給森林建設情況帶來一定影響,加之屬于五嶺余脈,地理條件復雜,施工困難也體現出了一定的弊端。
一、粵北地區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基層崗編不足,保護管理意識不強。粵北地區森林資源管理部門多數存在崗位編制有限,轄區面積與管理崗位不成比例,存在人員職權過雜,具體責任難以落實分明等一些客觀體制現象,在森林資源管理具體工作時上漏洞較多,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效率不高,管理意識雖然不能算作低下,但及時性往往很難保證,體現為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中產生的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及時發現的不能及時解決。
2.自然條件的限制。粵北地區森林資源建設任務集中、繁重,當地森林區域山地多,地形復雜,交通條件非常惡劣,無法有效運用機械,組織人力施工又困難,阻礙了森林資源建設的效率。雖然嶺南地區氣候濕潤多雨,造林、育林的季節性不如北方高緯度地區那樣明顯,但樹木本身存活率的季節性變化是一種與地域性無關的自身規律,一旦錯過最佳移植時機存活率就降低。而粵北地區生態林建設往往是當年規劃、設計、層層上報審批后即開工建設,施工條件、施工難度、季節因素等原因往往都不能滿足當期要求。
3.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制度過度任務化。目前粵北地區的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按照國家相應條例與規范執行,在規范化層面上確實符合了國家規范體系。但國家條例規范中主要體現了森林管理工作的制度性,而林業科學方面則體現出原則性、指導性,具體的科學技術還需要各地方林業部門依照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去進一步落實。
粵北地區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中重形象、輕科學、不抓具體細節的現象還是比較突出,目前森林資源管理部門在開采監督、日常管理、科學育苗等方面的管理都浮于表面,只完成了國家的基本任務,而對森林資源的濫伐與流失現象具體管控不足,還有對于新林建設,只在建設當年對樹木進行撫育,而按林業科學的標準,一般新植樹木連續撫育3年成活率才有基本保障。
4.林業規劃建設當中存在非科學現象。粵北地區屬于亞熱帶氣候,樹木根系淺、土壤滲透率高,雜草生長的速度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速度,樹木的遮蔽率較低,依靠提高樹木密度來抑制雜草的生長是不能實現的,因此不能不注重清除林間雜草的實際問題。
從目前情況來看,粵北地區各縣森林規劃設計方案帶有一定的同質性,自然條件的差異導致方案與當地情況不符現象多發,以至于多年來粵北地區加大苗木培育力度的辦法收效并不顯著。
5.林權歸屬不清,國家、政府、社會利益不均衡。粵北地區次生及再生林的建設以政府投資為主,所屬權歸屬不明晰,一方面,林權的確屬于政府、國家所有,而實際上的利用、開采情況存在很多權屬交叉、監督不力的現象,地方政府參與了森林資源的投資建設,開采往往需要借助地方企業或社會資本的力量,而社會資本和私人資本與國家林權又不存在聯系密切的利益紐帶,企業的開采與管理權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這使得粵北地區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難度存在體系不明、難度較大的制度性問題。
二、粵北地區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問題的對策
1.強化、明確地方森林資源管理法規制度。以國家森林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與制度規范為藍本,地方應對其進一步強化、細化為更加清晰、明確的部門規章,作為管理違法開采行為的懲罰依據。發揮地方森林資源管理部門的長項,通過政法手段對違規采伐現象加以嚴懲,打擊日益猖獗的盜伐現象背后的僥幸心理。
2.明確科學的林權制度。作為改革開放領域中,林權所體現的改革開放思想是較為落后的,仍然局限于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中,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粵北地區應解放固有的林權觀念,加強監督監察,明確林權歸屬,加強國有林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普法建設,使有償開采與使用森林資源的行為有所依據。
3.重視培養林業科學人才。在林業、森林資源管理部門中增加專向林業人才的比例,建議從高校林業專業畢業生中開始制定專業人才的引進計劃,通過現有技術骨干的經驗傳授以及技術培養,在1-3年內鍛煉一批新林業科學骨干,提升粵北地區森林資源規劃水平、管理水平與調查水平。橫向上要吸收國際上先進的林業科學技術,與粵北地區進行經驗技術融合并尋求創新的空間。
4.加強林業規劃中的科學指導原則。農民常年從事種植業,對本地樹木的認識和經驗也是很充分的,森林資源管理部門應派出林業專家了解林區農民的植樹經驗,早日解決粵北地區地理條件惡劣、土土壤肥力低下區域的樹木存活率問題。并根據地理條件、經濟條件、氣候條件、生態條件四大目標體系將森林資源的規劃設計科學化、合理化,尊重自然規律,不搶進度的同時加強對施工條件的評估,保證建設工作的工期適當、節奏合理、可落實可執行,保證森林資源建設能夠符合林業科學。
5.推進森林管理數字化水平。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林業的數字化管理方面已經與時俱進,結合互聯網技術,采取衛星設想、遙感成像、紅外線監控等關鍵性技術,提高了監管效率,增強了調查的準確性,還為林業規劃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實地參考材料。此外一些先進設備、軟件也可以實現林業資源的調查能力,例如GIS、GPS等采集設備也有利森林資源數據庫的形成。由于目前國家、地方、社會三者在森林資源調查統計方法上暫時不統一,所以應用數字化所建設的數據庫有一定的權威性、標準性。
6.引入多元化資金整合方式。粵北地區森林生態建設配套資金不足的問題也客觀存在,而我國當前形勢下,森林管理工作必然走向數字化、現代化,這更多地要求粵北各縣森林資源管理部門自行解決資金來源,而且要符合國家相關規定,進行自有資金的整合。
作者個人認為,可以通過向社會資本開放部分造林育林的歸屬權問題,實行對社會資本的激勵政策,也可通過PPP合作模式進行若干試點,即保障了國家利益又推進了森林管理數字化建設的硬件水平。
三、結語
粵北地區的森林資源管理問題既有一般性問題,也有特殊性問題。一般性問題仍然體現為粵北各縣林業部門體制內的多發現象,即森林管理部門擅長行政相關工作,而不擅長科技相關工作;另一方面粵北地區確實存在自然條件的諸多限制,導致林業規劃建設與實際情況脫節,效率不高。作者認為解決此問題從增加林業人才配比、加強生態建設中的科技建設、采用數字化建設等形式進行整合,此外對引入社會資金也可以作為一種新思路進行試點性建設,以適應現代林業生產和經營需要,減少國家財政負擔。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林業廳.2017 年廣東省林業生態狀況公報[R].2018.
[2]戚福常.簡述森林撫育對森林生態效益的作用[J].林業勘查設計,2004(4):45.
[3]熱孜亞·阿布力孜.芻議可持續發展下的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7,37(1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