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
摘 要:長期以來,中國美學層片面追求美學哲學化,使美學研究者與藝術研究者之間的距離,形成一種獨特的美學氛圍。這種美學具有強烈的思想辯證性,從康德和黑格爾的角度出發,又回到康德和黑格爾,在這一過程中,美學要面對生活和藝術的現實。在美學領域中建立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唯物主義都是哲學上所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生活 美學 藝術化 研究
一、美學的發展歷程
當代中國美學最早的發展是從一個爭論引發的,這個爭論就是美學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這種哲學源頭,決定了當代中國美學的高度抽象性。美學的主觀性是浪漫主義,但美學的客觀性并不是現實主義,美學的主觀性和客觀性仍有爭論,造成爭論的原因主要是美學研究與藝術研究的分離。20世紀50年代,許多研究美學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學者,并不是根據自身的研究經驗出發,而是從美學領域建立唯物論。在20世紀50年代到20年代中期以及70年代末到80世紀中期,美學與藝術的距離不斷拉近,美學與藝術聯系在一起。
二、生活藝術:藝術來源于生活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明藝術的創作來源于生活。藝術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人類文明活動初期,人們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工具都是帶有圖案等裝飾物,這類最早的人類的藝術,也可以稱為原始藝術,這個時期的藝術與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藝術開始與生活中的工藝產生聯系,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在這一時期中將藝術品作為珍藏品或展覽品在藝術博物館上進行展示,古希臘雕像作品就是這一時期藝術思想的載體。接著,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宗教信仰從實際活動中獨立出來,形成一種獨立于生活的產物,成為一些個體的專利。與宗教轉化藝術相反的情況就是一些民間娛樂活動轉化為高雅的藝術,例如:戲劇活動。戲劇活動本身具有草根性,但由于上層階級的提倡以及城市商業文化的興起,使戲劇逐漸發展起來。目前,莎士比亞的戲劇在英國屬于至高的文學范本,但在當時只是少數的民間娛樂活動。與此同時,藝術與手工業緊緊聯系在一起,手工業中也存在大量以美學為目進行改造的產品。
三、生活美學:人類實踐中的產物
美學藝術只有與生活保持緊密的聯系才能真正實現美學與藝術的目的,脫離日常生活的美學藝術是淺顯的。美學藝術在生活中,必須以實踐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發展產生。德國的古典美學產生之前,美學藝術大多遠離實際生活,不符合生活中的審美標準,脫離生活,這種美學藝術屬于精英美學,這種美學形式上比較純粹,但是無法讓人領略其真正的快樂。因此,只有將美學藝術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展現出美學藝術的內涵和內在價值。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在這種重視物質財產的環境下,人們過于重視物質追求,導致人們精神文化空虛,審美容易出現泛化和感性化。因此,美學藝術回歸于生活可以實現人們價值觀念和審美標準的科學回歸,不僅能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學藝術,還能通過美學藝術放松人們心理壓力,進而幫助人們獲得真正的快樂。美學藝術回歸于生活,不僅僅是對人們的生活狀況進行概括,還應該積極探索人們對美學藝術發展的需要。美學藝術回歸于生活,使人們能利用美學藝術,促使人們形成健康的審美文化,將這些美學藝術運用到生活中,實現美學藝術的價值。美學藝術是人類在生活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標準和行為方式,美學藝術回歸于生活,有利于人們正確運用美學藝術,樹立美學藝術思想,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四、現代生活藝術與美學的生活回歸路徑
美學的發展最終趨勢是美學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就是美學生活化。美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審美化發展也是美學回歸生活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新型的美學現象,美學的發展離不開美學系統的理論體系,需要將美學合理化,要推陳出新,改變傳統美學理念中的錯誤思想,增加美學生活化的的思想,將美學與生活審美有機結合,促進美學藝術的生活回歸。
(一)摒棄傳統藝術與美學理念和模式。傳統的美學理論是在精英階層的美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種美學理論注重在理論上解釋美學的意義,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美學。但要將現代美學藝術在生活中回歸,就必須將美學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相適應。現階段,我國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傳統的物質文化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們的精神需求,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學藝術應該與人民群眾保持緊密的聯系,美學研究和創造的資源也應該在生活中搜集,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美學與人們的聯系,美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們日常生活實踐的產物。由此,傳統美學與現代化的生活美學藝術存在一定的差距。現代生活中的美學藝術一定程度上是對傳統美學進行重新構建,現代美學藝術在傳統美學的基礎上,把握傳統美學中的優勢,摒棄傳統美學中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現代美學藝術的生活回歸。
(二)超越異化現實審美觀念而發展。美學藝術在生活中的回歸也是美學學科的延伸發展,在美學藝術生活回歸過程中,應該與傳統的美學理論相結合,進而促進美學藝術在現代生活的回歸與發展。超越異化的現實審美條件是在現代化條件下,充分發揮美學的審美功能,對日常生活中的異化現象進行批評,提高人的精神追求。在美學藝術日常生活審美化發展過程中,美學生活化概念的產生使藝術界和美學界對美學生活化產生了質疑,質疑美學生活化是一種表面現象,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人們往往會沉溺于美學藝術中膚淺的物質世界,進而影響了美學藝術回歸生活的純凈。因此,現代美學藝術在生活中的回歸,必須要超越日常生活審美原則的世俗性及平庸性。美學藝術回歸于生活必須以理性化的態度進行回歸,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美學體現了社會大眾對美學的追求,使大眾將美學理論轉變到現實生活中,將美學理論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進而享受生活。而異化后的美學不僅不能排解人們心中的憂郁,反而會增加人們的心理壓力,即便人們能從異化后的美學中收獲快樂,這種快樂也是感官上短暫的快樂。因此,在美學藝術回歸生活的過程中,現代美學要吸收傳統美學中的優勢,把傳統美學中的優勢當作理性的理論體系,使現代美學藝術的回歸于生活。
五、結語
美學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應該與社會實踐保持緊密的聯系。在此次研究中,主要研究了美學的發展歷程、生活藝術: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美學:人類實踐中的產物、現代生活藝術與美學的生活回歸路徑等方面,其中現代生活藝術與美學的生活回歸路徑主要包括摒棄傳統藝術與美學理念和模式、超越異化現實審美觀念而發展。這對研究美學藝術的生活回歸與超越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望此次研究對美學研究者提供借鑒和參考,使美學研究者更好地將美學藝術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美學藝術回歸生活的優勢,充分展現美學藝術在生活中的使用價值,進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參考文獻:
[1] 杜衛.簡論中國現代美學的人生藝術化思想[J].社會科學輯刊,2007(04):182-187.
[2] 劉卿霞.從“人生藝術化”到“日常生活審美化”[D].暨南大學,2006.
[3] 黃志奇.論生活的藝術化——談福柯的美學倫理學[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96-100.
[4] 趙劍英,劉悅笛.重啟美學藝術學譯介新格局——“美學藝術學譯文叢書”總序[J].藝術百家,2015,31(S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