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省文山州J鎮位于中越邊境,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構成對于邊民人口的流動及管理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筆者圍繞當地邊民流動、民族融合、跨文化交流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田野調查,了解了邊境地區低保、醫保、養老、土地以及民兵、邊境補助等政策,研究了邊境人口流動特點和邊境管控的問題困難,為國家邊疆民族治理和邊境管理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越邊境 人口流動 管理
此調查地點選取于云南省文山州J鎮,并重點對C村和Z村進行了田野調查。J鎮東南面與越南兩省(河江省、老街省)兩縣(新馬街縣、箐門縣)接壤。J鎮人口約8600人,有漢、壯、苗等七種民族,其中以苗族為主體民族,人口約6500人,占人口總數的76%,漢族人口 544人,占比6%。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構成使當地邊民享受到了諸多的國家優惠政策和扶持,中越邊民的人口流動和往來也給邊境管理造成一定難度。
一、邊境地區惠民政策
1、低保政策。J鎮從2007年開始實施低保政策,主要是給予生活特別困難的家庭或個人,政策實行之初審查嚴格且名額較少,只有少數老人和特困家庭可以享受,經過多年發展已基本覆蓋全鎮,且補助金額逐年增加。如C村,有87戶人家,其中84戶享受低保,覆蓋率96.6%,只有三戶不符合條件而沒有享受到低保政策,一戶因外嫁超過三年沒有回當地取消低保待遇,另一戶因外出打工十年未歸超過三年期限沒有享受低保,還有一戶因超生無法享受低保,其余全部享受低保政策。C村現有297個低保名額,每年因老人逝去、嬰兒出生等會有所調整,各村之間也會因人數變化互相調整名額,每人每年領取兩次低保金,每次500元左右。
2、土地政策。J鎮1980年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1981年下半年基本完成分配,每人分到約2畝地,按此標準不再因家庭人數的變化和人口的遷徙而改變。2011年土地政策有新變化,為加快發展當地經濟,轉變農村經濟模式,J鎮借鑒大規模種植香蕉等經濟作物的經驗,嘗試大規模推廣甘蔗種植。政府制定此政策目的在于增加農民收入和經濟轉型,但忽視了邊民思想轉變所需過程,從目前情況來看并未達到預期效果,部分邊民產生了抵觸心理。
3、醫保政策。J鎮有一家衛生院,J村、L村、Z村三個村委會分別設有衛生室,主要治療發燒感冒等小病,大病需要到M縣治療,醫療水平相比原來有了很大改善。農村地區看病住院,可以用“新農合互助醫療”和“低保證”報銷,“新農合”加“低保”模式門診費可以報銷50%,住院可以報銷85%;只有“新農合”門診費可以報銷50%,住院只能報銷80%。當地邊民對醫保政策普遍較為滿意。J鎮也有小藥店,出售衛生院沒有的一些藥,越南人偶爾會買一些頭痛粉、止痛藥,雖然越南那邊的醫療是免費的,但藥品質量不如中國,種類也較少。
4、其他邊境惠民政策。J鎮現有惠民政策還包括60歲以上老人養老險、80歲以上老人高齡獎勵、民兵補助和邊境補助等。從四年前開始,鎮里要求年滿16歲的居民(戶口內)每年繳納100元養老金,60歲開始按月領取養老金;2008年開始,國家給予8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1元的補助,給參加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民兵每人每月60元補助;邊境補助對象原是居住在邊境線一公里以內的,現在政策放寬,只要生活在邊境附近的都予以補助,J鎮居民都在此范圍內,每人每年給予1000元。
二、邊民生活圖景
1、邊境教育。J鎮現有8所學校,包括7所小學、1所中學,分布在J鎮及周邊。九年義務階段經濟負擔較輕,每月都有生活補助。以2012為例,小學生生活補助為每月160元,初中生每月180元,每年發放10個月。J鎮民族小學有23個老師,其中8名苗族老師,其余為漢族、壯族老師,設有一個苗語班。學校90%以上是苗族孩子,采用雙語教學,開設美術班、武術班和英語班,在民族政策方面學校對學生一視同仁,越南過來的孩子也可以享受政策優惠。W是J鎮民族小學四年級學生,父親是本地苗族,母親是越南苗族,2004年帶著孩子從越南嫁到當地,她和孩子都是所謂“黑戶”。中國的教育政策比較人性化,W只需所在村委開具生活證明和讀書證明(有學籍證明和學號)即可就讀,W在學校成績很好,每次考試都是前幾名,和同學們關系也很好,在“農村醫保”方面,她也享受到一樣的補貼。J鎮沒有高中,只能到縣城就讀,每年需花費近5000元。九年義務免費教育相關政策實施后,因經濟原因導致的輟學人數降低,輟學率降到30%以下,其中小學輟學率不到5%,中學階段會有部分人選擇外出打工或回家工作。輟學原因主要有成績不好、學習動力不足,看到同鄉外出打工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而心生羨慕,也有因為家庭困難負擔不起高中費用等。
2、跨境婚姻。嫁到中國邊境村寨的越南姑娘,因為沒有戶口,無法享受低保政策,但中國的醫療教育等資源更豐富,所以即使沒有政策優惠,她們也愿意來中國。對于很多越南嫁過來的姑娘,2012年開始有更多政策幫扶,可以落戶,但已經落實的暫時沒有聽說。雖然沒有戶口,但她們可以憑借當地村委會開具的相關證明辦理“新農合”,享受50%、80%的醫療報銷優惠。當地女性目前沒有嫁到越南的,他們寧愿遠嫁到山東、浙江等發達省份。
3、跨境信息溝通。近年,兩國邊民的交流開始通過電話、手機、網絡等現代手段。2007年寒假,學校組織老師跟隨旅游團去越南旅游,往返共計5天。這次越南行,他們每人繳納了500元的費用,其他的費用學校工會給予補貼,入住越南“山竹飯店”時,服務員告知其房間座機可以打回國內,當時并不清楚話費費用,講了不到1分鐘,第二天收費時收取了30元的電話費。邊民之間的電話聯絡更愿意購買越南卡,一是可以打通,二是費用較低。
三、邊境人口流動與管理
1、邊境人口流動。調查顯示,越南男性基本沒有長期定居在中國邊境地區的,但他們會以文山為通道進入我國,而后到廣東、山東、四川等地務工。我國其他省份也會來到邊境做生意,如湖北人的“打沙包”,重慶人的“藥店”,山東、安徽、河南人進行香蕉貿易。而當地人根據不同的年齡分層,普遍選擇不同職業方式,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更愿意留在當地從事種植、養殖業,5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更傾向于去廣東、山東、北京等發達城市務工。
2、出入境管理。中國云南邊民和越南邊民因貿易、幫工、探親、節慶等原因往來。對于便民日常的管理,中國人去往越南要求24小時內回來,越南人來到中國也會有期限要求,離開時用出入證件換取邊防證,主要針對一天內的短期出入境。對于“一村跨兩國”的同宗同源民族(如苗族),邊境線并沒有改變他們自由交往的習慣,通過實地的訪問考察,發現大量的非正常出入境方式存在于兩國邊民的交往中。就讀于昆明衛生職業學院的Y家,因對越自衛反擊戰,成為了兩個國家的人,每逢春節、祭拜、節慶(踩花山),家人都會往來。對沒有經過正規程序進入越南境的中國人,越方管理較嚴,一旦被發現,會面臨罰款、拘留等懲罰。
3、邊境自由流動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隨著邊境人口流動日趨頻繁,社會治安、戶籍管理、法律適用等問題逐步凸顯。中越邊界地區口岸多、山路多、同源民族多、親屬圈交織,導致通過設置關卡、加強監督和處罰力度等方式管理邊境流動的作用性不強。據當地民警W反映,社會治安情況總體較好,只是在逢年過節期間易發生盜竊。對于入境的越南人,當地人很少主動“招惹”他們,人們認為他們說話語氣更兇,并在日常事務上斤斤計較。邊境地區的管理“松緊度”、兩國邊民的相對自由流動等因素,管理難度加大。
結 語
通過多次長時間對J鎮的田野調查,作者對當地邊民流動、人口管理、民族教育、文化融合的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民族跨境、邊民流動頻繁、跨境婚姻等問題導致邊境、邊民的管理面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政府也在不斷的探索和創新中尋求平衡點。望通過本文粗淺的研究,為邊境、邊民的流動及管理提供個案,也提供給研究者新的思考。
作者簡介:梁媛,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人類學專業2018級博士研究生,云南財經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