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峻
摘 要: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是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好農村文化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幾年來,贛州市南康區(qū)蓉江街道順應發(fā)展新要求,踐行科學發(fā)展觀,建設農村新文化,滿足農民群眾新期待,形成農民種田之余“種文化”的新趨勢,文化普惠百姓。
關鍵詞:農民 播種 文化
2019年初。嚴寒剛過,春風微吹,文化站團隊活動室里熱氣騰騰,街道、村二級干部圍坐在一起,共同研討蓉江街道18年度村落文化發(fā)展。那是一次鄉(xiāng)鎮(zhèn)(街道)級的村級文化工作專題研討會,全街道12個村的黨委(支部)書記或村主任參與研討發(fā)言。打那后,一個種文化的熱潮從此方興未艾。
2019年4月29日,南康區(qū)首個鄉(xiāng)鎮(zhèn)級聯動性村落文藝匯演率先在蓉江街道蓮花村舉行。村級文藝匯演,戲臺搭到家門前,村與村之間時常開展文化活動交流,今天我村邀請,明天你村所邀請,輪流做東,豐富文化生活,共建文明和諧家園。臺上表演的節(jié)目大都是農民們自編自演的說唱、表演唱、舞蹈、小品等,臺下的農民看得如癡如醉,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上臺成了演員,一個個精彩的節(jié)目讓觀眾笑得合不攏嘴。不少在場上了年紀觀眾說,50多年前村村辦宣傳隊的場景好像又回到了他們身邊。大戲臺搭到門前,戲文演到家門口,觀眾都露出了張張笑臉。
聯動性村落文藝活動的成功舉辦,闖出了農民種田之余種文化的新路子。以活躍村落文化為目的種文化活動,這是對群眾文化的一種創(chuàng)新,由此拉開了大規(guī)模文藝下鄉(xiāng)活動的大幕。接下來的幾個月,月月都安排有幾臺文藝節(jié)目下鄉(xiāng),村民們在家門口享受著文化大餐,文藝進村落,歡樂千萬人。這個活動正形成蓉江街道村落文化的特色和亮點。
種文化中,由于領導的大力支持,群文工作者的精心組織,文藝骨干的精湛表演,廣大群眾的熱情參與,從而開創(chuàng)了繁榮村落文化的新局面。區(qū)文廣新局下達的“每村兩場村落文藝匯演”指標已超額完成,全街道12個村先后舉辦了“倡文明、奏和諧”歡樂村落文藝匯演,“深入學習新時代社會發(fā)展”主題文藝匯演,“平安蓉江”文藝匯演,共23場(包括上級送戲6場),觀眾達2萬多人次。節(jié)目越演越精彩,觀眾越看越愛看,場面越來越熱鬧,許多老年人尤其喜歡本地文化,自編自演的節(jié)目親切、看得懂、有情感。像《婆媳》形式新型,過去一般都從媳婦如何孝敬婆婆角度講婆媳關系,而作品卻由婆婆贊揚媳婦“捱咯媳婦呱呱叫”,隨之贊揚媳婦如何如何好,這種作品都給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營造良好氛圍。
繁榮村落文化,重在一個“種”字。這是農民們再熟悉不過的字眼了。只有認真地種了才有收獲,幾千年來祖祖輩輩耕種著這片土地,對種莊稼、種文化總是多么的親切。為此,近幾年開展播種文化,尤其是今年“倡文明、奏和諧,歡樂村落文藝匯演”以來在蓉江街道形成了三個新亮點:
1、播種文化,配合中心豐富生活。在播種文化中,街道、村經常有文化娛樂活動開展,村與村也利用節(jié)假日經常開展文體交流,既有上級送來的高雅藝術,又有“土特產”中的精品,雅俗共嘗;既有組織活動,又有農民廣泛參與,陶冶情操;既有老年文藝,又胡青少年文化,共享文化成果。文化越各越豐富,越種越精彩,從而推進了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了社會和諧。表演唱《四個婆婆夸媳婦》、《鄰里鄉(xiāng)親親又親》等等,不僅通俗易懂,更是結合了街道當前的中心工作進行了有效宣傳。
2、播種文化,成為村落文藝熱點。幾年來,從開始七拼八湊的十幾個節(jié)目40多人次參加,到現在的自編自導五十多個節(jié)目150多人次參加,每村都建起了自己的演出隊。從單一的老年化向年輕化延伸,年輕的夫婦、稚嫩的孩子也紛紛登臺亮相,能上臺演出已成為蓉江人的時尚和榮耀。有的自己創(chuàng)作自己演,自我組隊要求參加演出,許多農民像愛種田那樣愛種文化。為此,播種文化迎來了廣泛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形成了村落文藝的一個熱點。
3、播種文化,架起聯系群眾橋梁。一是文藝活動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科學發(fā)展觀帶給了農民。以前往往缺少有效載體為農民宣傳黨的政策,如今通過自編自演的文藝節(jié)目,如《講講科學發(fā)展觀》、《千戶農家創(chuàng)文明》、《養(yǎng)老保險心開竅》等節(jié)目,深受群眾歡迎。將條文政策化為悅耳的曲目,深受群眾歡迎。二是干部多了一次與群眾接觸交流的機會。許多干部不但經常與演員群眾聯系,而且都親臨演出現場維護秩序,服務群眾。有的干部還陪著本村演出隊走,幫助解決參演中的困難。某某村因拆遷過程中帶來的某些隔閡,贏得了征遷任務圓滿完成。三是利用種文化把本村的中心工作容入文化,明確目標,鼓舞士氣,推動農村工作。
農村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繁榮村落文化是個長久的命題。筆者作為此項活動的組織策劃者,從中受到幾點深刻啟示:
第一、村落文化要弘揚主旋律。弘揚主旋律是構建和文化的基礎。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先進文化的引導。“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導,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chuàng)造精神的充分發(fā)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村落文化是農村文化的前沿陣地,必須種植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要送群眾喜聞樂見的、能夠鼓舞人心的文藝節(jié)目,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
第二、村落文化要文化常種常新。農村發(fā)展需要文化,農業(yè)進步需要文化,農民愉悅需要文化。我們要把種文化種得像農民種莊稼那樣熟練,使文化植要農民,并常種黨新,年年推出新品精品。讓農民唱主角,鼓勵農民自己組織起來。他們長期扎根農村,與廣大農民打成一片,讓其發(fā)揮自己優(yōu)勢,自己演、演自己,激發(fā)農民的文化自豪感,建設長駐不走的文化隊伍。
第三、村落文化要堅持文化“三貼近”。文化藝術只有做到“三貼近”才有生命力。要不斷開辟多樣化,群眾喜聞樂見新文藝,滿足農民多層次的要求。挖掘本地文化,培育農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和旺盛的生命力。堅持“大眾創(chuàng)造文化,文化服務大眾”原則,文化惠及百姓。
第四、村落文化要加強領導。支持培育農村文化陣地,確保資金培養(yǎng)人才,建好隊伍,大力繁榮農村文化。讓文藝人才得到參加培訓的機會,學習他們真正需要的才藝,努力培養(yǎng)本地文化的新軍。建立鼓勵企業(yè)支持鄉(xiāng)村文化的機制,共同繁榮農村文化。
第五、村落文化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沒有真正的普及與提高,就不會有真正發(fā)展與繁榮。就今而言,種文化仍然只停留少數人身上,并且精品還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村與村、節(jié)目與節(jié)目間的優(yōu)劣還存在著相當的差異,普及與提高迫在眉睫,這些都有待于在“種文化”中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