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獻捐贈工作的開展,有利于促進圖書館資源的建設和發展,還能加強圖書館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是實現社會共同建設圖書館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對公共圖書館文獻捐贈工作進行分析,在指出文獻捐贈工作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建議,希望對推動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文獻捐贈工作 實踐反思
引 言
我國在所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中指出,公共圖書館收集文獻資源的途徑包括采購、接受交存和捐贈。國家鼓勵社會公眾捐贈圖書。文獻捐贈工作的開展,有利于豐富公共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從而推動公共圖書館的建設發展。因此,對公共圖書館文獻捐贈工作的實踐與思考進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某城市公共圖書館文獻捐贈工作實踐
某市公共圖書館是國家一級圖書館,在省內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該公共圖書館對于文獻捐贈工作十分重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制定文獻捐贈管理方法。接受和不接受是文獻捐贈的主要原則,該市圖書館通過制定文獻捐贈管理法的方式,對文獻捐贈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中包括:文獻的類型與圖書館定位和發展是否契合、文獻的品相是否完好、文獻是否是正式出版物、文獻是否為具有學術價值的報告、手稿等。對于一些盜版或存在其他法律問題的文獻不予收藏。
(二)文獻捐贈方法的公布。公共圖書館文獻捐贈必須要遵循自愿捐贈的原則,該市在下發的公告中,對文獻捐贈途徑進行了公布,一種途徑是企業、單位所捐贈的文獻應該在單位匯總,在清點數量后,統一捐贈到圖書館,由館內工作人員對圖書進行驗收并統計,同時出具圖書館收藏證;另一種為個人或社會團體,直接捐贈文獻,然后由圖書館出具圖書館收藏證。
(三)多渠道宣傳文獻捐贈工作。文獻捐贈宣傳工作的好壞,會對文獻捐贈的數量產生直接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宣傳能夠體現公共圖書館對文獻捐贈工作的重視,還能讓社會公眾樹立捐贈的意識,促使更多的個人和社會團體參與到這項工作之中。該市圖書館利用網絡媒體、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等渠道,對捐贈工作進行宣傳[1]。借助微信平臺和微博等現代化社交軟件,公布捐贈情況和信息,調動了公眾和社會團體的積極性。
(四)圖書館文獻的數量和質量均有所提升。文獻捐贈工作開展之后,該圖書館收集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獻,按照文獻類型可以劃分為4類,一是與家族傳承有關的文獻,以家譜和宗譜居多;二是當地作家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三是本地籍在外地從事寫作的名人作品;四是本地社會組織創作的作品。此外,還有鄉賢捐贈的一部分非常具有價值的文獻。圖書館文獻的數量和質量也因此得以有效提升。
(五)整理開發文獻。圖書館在接收捐贈文獻之后,及時對這些文獻進行整理,并在網絡上公布文獻目錄。對于存在較高研究價值的文獻進行深入開發。例如:家譜、宗譜等,并將此類文獻合編為家譜目錄,希望將本地家譜都融入其中。
二、公共圖書館文獻捐贈工作的反思
(一)缺少質量把控機制。雖然文獻捐贈工作的開展,豐富了公共圖書館的資源,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大部分公共圖書館都會通過被動的方式接受捐贈,這樣一來,就會致使圖書館接受到質量較差的文獻。再加上工作人員出于禮貌,一般不會拒絕捐贈,這就導致一部分捐贈文獻,其質量與圖書館需求不符。尤其是一部分個人所捐贈的文獻,內容老舊,缺少利用價值,甚至還有一部分圖書中包含錯誤的觀點。盜版圖書、破損圖書屢見不鮮,這類文獻的捐贈,嚴重影響了文獻捐贈工作的效果,也損害了圖書館的利益。
針對上述問題,公共圖書館應該建立質量控制機制,在實際工作時,應該對文獻種類、內容和質量進行審核。與此同時,公共圖書館應該在內部合理的落實質量控制責任,通過責任的有效落實,實現對圖書質量的有效把控。
(二)捐贈工作業務流程規范程度低。目前,大部分公共圖書館會采用人工電腦登記的方式,對文獻捐贈信息進行記錄,但是文獻接受工作完成后,文獻去向信息記錄卻無法明確,致使捐贈人詢問圖書去向時,工作人員無法準確回答,這樣一來,就會導致捐贈者對圖書館失去信任,繼而會對宣傳工作的開展造成影響。
圖書館捐贈工作想要長久有效的進行,對捐贈工作流程進行規范十分重要,與此同時,圖書館還要針對規章制度存在問題,對其進行完善,例如:圖書館可以制定文獻圖書的征集和處理方法,或是通過一些獎勵措施的實行。此外,圖書館還應該對文獻捐贈反饋工作予以關注,加強與捐贈者之間的聯系,讓捐贈者意識到圖書館對文獻捐贈工作的重視,從而使更多的人捐贈文獻。圖書館可以給予捐贈者一定的獎勵,例如:捐贈證書、或是在文獻目錄后將捐贈單位或捐贈人的信息進行標注,以此來實現對捐贈圖書的規范管理。例如: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的做法就值得公共圖書館學習,該圖書館在接受數量較多的文獻捐贈后,會對捐贈者進行訪談,對其捐贈意愿進行詢問,然后圖書館會與捐贈者簽訂捐贈協議,共同確定運送的方式、收藏方式等,這樣一來,捐贈者就不會與圖書館產生矛盾,雙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障。
(三)在法律上存在一定的隱患。在文獻捐贈工作中,大部分圖書館都不會對捐贈文獻的合法權進行考慮,圖書館與捐贈者之間簽訂捐贈協議的情況也很少發生,即使雙方簽訂了捐贈協議,協議中也不會對捐贈人對捐贈文獻的合法支配權進行確定,也不會說明捐贈文獻的法律歸屬權,如果捐贈圖書在館內丟失,很容易引發捐贈者和圖書館之間的矛盾,加大了圖書管理和服務的難度。
基于上述問題,圖書館應該對圖書合法所有權進行強調,在與捐贈者簽訂協議的同時,還要明確圖書館對捐贈圖書的所有權和處置權,圖書館有權對捐贈圖書進行管理[2]。只有在明確圖書館權力后,才能使雙方的權益得到保障,圖書管理工作的效果也會得以強化。
結 論
綜上所述,文獻捐贈工作是公共圖書館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公眾參與圖書館建設的途徑。公共圖書館應該重視文獻捐贈工作的重要性,規范捐贈流程,制定捐贈管理制度。讓文獻工作成為豐富圖書館文獻資源,提高圖書館文獻質量的重要舉措。這樣一來,就會吸引更多的個人和組織參與到文獻捐贈工作之中,從而促進公共圖書館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新涯,羅麗,王彥力,等.高校圖書館圖書捐贈服務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7(5):31-36.
[2] 谷麗.公共圖書館圖書捐贈工作探討[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29(1):60-62.
作者簡介:農鐵燕,女,漢族,生于1973年8月15日,學歷:大專,館員,主要從事圖書館采編工作,工作單位:廣西貴港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