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祛寒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各行各業為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不斷對自身進行優化與調整。特別是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方面,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大關注力度。因此,本文圍繞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展開詳細的探究,并從森林病蟲害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可能造成的影響角度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林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
森林病蟲害對林業的危害具有顯著的持久性、寬泛性、層次性和結構型,充分認識到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在林業產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堅定可持續發展之路以保護好現存資源,大力發展后備資源,為改善生態環境而作出卓越貢獻。
一、森林病蟲害防治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影響
在我國,森林病蟲害曾被稱為“不冒煙的森林火災”,當前我國森林病蟲害大約有8000余種,在全國范圍內常發生的病蟲害有200多種,而對于林業生產造成頻發性災害和損失的有100多種。我國每年遭受森林病蟲害的面積較大,因森林病蟲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也逐漸增大。在我國常見的森林病蟲害主要有刺蛾類害蟲、大葉黃楊白粉病、紫薇白粉病、黃楊絹野螟、櫻花介殼蟲等。當前我國林業發展遭受病蟲害的威脅,森林病蟲害在自然界中的增值速度加快,使得病蟲害不能完全被消除,嚴重影響我國林業生態環境建設。
與此同時,由于人們過度追求社會經濟效益,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中,大多采用移栽的方式進行,不可避免會在植株上攜帶部分病蟲,進而產生更大的病蟲害。對于這種情況,工作人員沒有進行相關的維護工作,使得嚴重化的病蟲害對林業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這種病蟲害相對而言在人工林發生的可能性更大。在我國范圍常發生病蟲害常對林木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使得森林面積減少,造成林業損失較大。在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多采用化學藥劑的方式,由于化學藥劑自身具有降解性差、易殘留等特點,容易對林業生態環境造成二次影響,加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負擔。
二、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
森林是世界各國不可缺少的資源之一,它所具有的自我恢復性、生態調節性是確保生物不會滅絕的關鍵。我國森林資源名列前衛,但受人口基數的影響,人均擁有的森林資源量明顯低于其他發達國家。在這一狀況下,還存在很多亂砍亂伐、病蟲害防治不到位導致的土地荒漠化問題,給林業建設工程帶來很大麻煩。加強對森林資源的頂層設計,科學規劃森林管理程序,不但能凈化人類社會環境,還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些年,我國逐步推進了退耕還林工程,帶動建設了防風林、經濟林,各地政府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資力度不斷增加,病蟲害防治已經成為地方發展林業產業的重點內容。森林病蟲害具有種類繁多、危害范圍廣、反復性等特點,據統計,能給森林帶來中度以上損害的病蟲害已有兩百多種。雖然隨著社會各界人士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關注度的提高,其效果愈加明朗,但部分地區仍然難以找到適合本地自然環境的防治手段和控制體系,間接導致突發性病蟲害現象無法得到有效扼制。這種生物損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必然引發連續性和大范圍的林木死亡,不僅會給行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還會破壞整體生態平衡。面對這類情況,只有全面加強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視程度,完善各項管理機制,科學規劃砍伐與種植,確保森林系統的自身穩定性,提高林業生態環境的固有抵御力。
三、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
1.維護生態穩定。眾所周知,森林包含了最為豐富的生物基因,相比其他生態系統,森林的空間結構、營養結構和食物鏈更為復雜,其總利用率、生產率也是生態系統中占據最高的。但相應的,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能力也比其他生態系統高,病蟲害的種類更豐富。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就是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影響范圍。如果能在前期便有效控制住病蟲害的蔓延,壓制其暴發,對于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且病蟲害防治也有利于提高林木的成活率,進一步促進了林業的發展。
2.提高經濟效益。重視林業資源的開發,帶動地方經濟的增長是國家提出的宏偉規劃。針對森林系統固有的功能性和經濟效益,既要滿足環境的適宜,又要合理利用好現有資源,使林木發揮更大的經濟價值。研究表明,世界各地都在發生因生存環境不適造成的物種滅絕現象,這些消亡的有益物種對于文物組織的資源保存和研究工作是極其不利的,生態系統多樣性和完整性的破壞可能造成一系列連鎖反應。因此,確保森林中林木品種的多樣性,可進一步提高對病蟲害的抵御作用,維護好生態系統的穩定效果,還能在人們的衣食住行方面帶來很多的附加價值。
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開展病蟲害防治和管理,是維護當地自然風光,實現收入增長的必要措施。森林植被的多樣性與生物的多樣性是由一定關聯的。病蟲害會隨著天敵的出現而逐漸減少,最終達到生態平衡。對此,栽培和管理環境越好,動植物便能穩定發展,這也便于開展各項防治工作,甚至通過生物防治的方法便能達到預期效果。
四、如何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
1.大力發展生物性防治手段。從相關研究中可以看出,森林生產與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病蟲害防治主要是通過農藥防治的措施進行,而現階段這一方式手段早已不能適應社會對于環保工作開展的需求,和以往的農藥防治措施相比,生物防治的手段更加地環保,對森林病蟲進行消除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于其它植被所造成的傷害,同時還可以減小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對于生物防治手段來說,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環保性,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蟲災害,通過無菌無毒生物制劑的應用,防治病蟲災害,同時,還可以降低病蟲抗藥性的出現,因此可以在森林環保工作的開展中進行應用和推廣,為環保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基礎保障。
2.監測與預防。想要減少病蟲害對林業生態環境的影響,僅僅開展預防工作無法實現最終目標,還需要加強病蟲害的監控工作。可以融合計算機技術,在林區設置傳感器與攝像裝置,并結合GIS技術對整個生態林區進行監控,如果檢測出了異常數據,需要派專人到現場進行跟蹤管理,在病蟲害沒有全面爆發的情況下做好管控。此外,在樹種育苗過程中也要事先對種子、苗木進行消毒處理,從而減少苗木出現病蟲害的幾率。
3.加強檢疫工作。林業管理部門要發揮自身的檢疫作用,提高林業建設中檢疫工作落實力度,采用更加先進的檢疫技術,這樣可加強樹種、苗木檢疫質量,降低病蟲害的爆發幾率。如果局部地區已經出現了病蟲害,需要立即進行隔離,避免病蟲害進一步蔓延。同時還要完善檢疫站的通信系統,加強與檢疫站的溝通和管理,形成更加完善的病蟲害預測體系,從而提高病蟲害防治質量。
五、結語
森林病蟲害防治對生態平衡維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森林系統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維護者。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對實際森林病蟲害防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重視程度,在實踐工作中予以更正,要構建出完善的森林病蟲害防護體系,提升防護效率,實現我國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石雪.試論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J].農業與技術,2016,3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