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翠翠
摘 要:當前社會,環境污染的現象比較嚴重,能源消耗比較多,土地資源嚴重緊缺,高層建筑占地比較少,能節省空間進行綠化設計,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建筑學逐漸被應用到高層建筑設計中,其重點是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在應用過程中能最大程度減少對環境的消極影響。因此需要對生態建筑學的理念進行掌握,將設計目標合理應用到實踐中去。
關鍵詞:建筑學設計 生態建筑設計 發展
一、生態建筑學概述
生態建筑學是生態學和建筑學的交叉學科,主要是指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前提構建建筑的人工生態系統。具體來說就是要根據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環境,將生態學、建筑學的相關原理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充分融合,合理安排建筑與其他因素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從而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舒適度的要求,實現人、建筑、自然環境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生態建筑學在高層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主要是指將高層建筑和自然環境組建成一個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綜合分析高層建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自然環境和高層建筑兩者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生態建筑學在高層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目標就是通過可再生或者可循環利用的綠色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問題,并且通過對工程建設過程中有毒有害物質的無害化處理,盡可能的減少高層建筑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污染,維持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二、生態建筑的特點
2.1節能與利用可再生能源。從節能的角度分析,主要采用蓄熱等一系列的手段措施來降低能耗,確保現有能源在實際中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同時綜合發揮可再生能源的整體效用如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等,降低石油、煤炭等無法循環利用的資源。生態建筑設計過程中,主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情況,通過光照與通風,被動節能措施來降低建筑能源的消耗量,將建筑材料潛在的蓄熱及絕熱性能充分發揮出來,確保圍護結構具有較好的保溫與隔熱作用,冬季來臨時,發揮太陽能的取暖性能,夏季來臨時,則通過太陽能降溫,購置遮陽效果好的設施設備降低夏季的炙熱,為社會群眾提供安逸的居住環境。
2.2材料再生利用。購置大量能夠再生利用的材料或資源,比如工程施工中,通過具有再生功能的建筑材料,可降低廢棄物的排放。建筑投入實際使用時,可采用水等可循環利用的資源。最好選用建筑所在區域的建材,節約材料運輸成本。
2.3促進建筑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和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建筑物生存于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這里所說的社會環境指的是涉及現有建筑、街道及部分人造景觀在內的一種直觀環境,以及社會發展背景下產生的人為觀念、社會體系等潛在環境。由于社會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場所,因此當人類居住場地的空間環境逐步向周圍社會環境靠攏,才能真正體會安逸性。所以生態建筑中,促進了建筑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和諧一致。
三、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3.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3.2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人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3.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四、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從本質上講,生態建筑設計是一種由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城市建筑發展觀。在實踐中的生態建筑設計思路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
4.1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國際建筑師聯合會第十四次會議宣言指出:“經濟規劃、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應當是探索并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不僅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未來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強調把關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體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創造中,以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市民的多樣化需求。
4.2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調。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人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生態化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調關系。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建造、使用、報廢的全過程中,生態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
4.3增加“綠色”面積,保護生態平衡。生態建筑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空間的設計也應綠色化,即通過精心的室內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人室內環境。綠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氣,吸收各種有害氣體、慮塵、調節濕度、溫度、減少噪音等。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環境開辟了廣闊天地。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室內空間室外化,運用綠化、水面等劃分空間,這些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根據以上發展思路,生態建筑設計對策可以在以下幾個具體環節上進行操作。
(1)首先,在宏觀環境方面,城市規劃設計要根據生態原則了解城市發展的自然過程,用它來指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建設,同時協調好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在空間利用方式、強度、結構和功能配置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區域規劃,則要與城市整體環境所設立的系統相銜接,研究探討城市改造、更新過程中的復合生態問題等。
(2)其次,在微觀環境方面,如單體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建筑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由于微觀環境方面極具廣泛性和靈活性,所以,其具體途徑和式、法非常豐富,蘊含著廣闊的創造性生機。
(3)另外,要完善生態建筑設計法律和規范。法律規范是建筑設計的基本依,直接影響我國生態建筑研究的戰略方向。在生態建設方面,目前我國已頒布了很多法律法規,對我國節約建筑能耗,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建筑學在高層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符合經濟社會和自然發展的要求,是未來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我們應該綜合考慮高層建筑的內部建設環境和外部的自然環境,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之下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不斷完善高層建筑設計,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促進我國建筑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波.關于生態建筑學在高層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探討[J].價值工程,2015(21):215.
[2] 涂靖.生態建筑學在高層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城市建筑,2016,17(13):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