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容
摘 要:茶是影響著我國農業領域發展的重要農作物,甚至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風潮,體現著我國在農業領域的實力。在茶葉的栽培過程中,病蟲害問題是被人所熟知且影響重大的問題,所以為了達成防治的目標,需要針對性的思考防治策略,這是我國茶葉種植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對于防治對策的思考有助于防范茶葉病蟲害問題的產生。
關鍵詞:茶葉病蟲害 綜合防治對策 防治要點
對于病蟲害問題的防治,是我國農業領域茶葉種植栽培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為了真正解決病蟲害問題,需要進一步針對病蟲害問題的不同防治手段進行分析,作為病蟲害問題控制的依據。特別是在當前的農業發展趨勢下,隨著農業領域競爭更加激烈,只有明確防治技術要點,才能體現出技術實力。
一、農業防治措施
農業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指根據害蟲的生活習性采取的修剪與采摘手段。多數的棲葉害蟲,與存在蛀害的枝干,都可以利用合理的修剪與采摘等方式去對病蟲害問題進行控制。借助農業處理方式,可使茶葉的整體生長條件更加理想,進而抑制不同病蟲的產生,包括喜陰濕的蟻殼蟲與黑刺粉虱等等,而對于多余的枝葉如果不能做到及時修剪,很可導致嗜葉性的昆蟲不斷增加。其次是要更加重視耕翻整地,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對茶葉生長所需的土壤環境進行進一步優化。在冬季可以利用有機肥去開展深耕培土,可將土中的害蟲如擠嘈、象甲類的幼蟲暴露于地面,使其受到低溫冷凍,因無法適應環境或是天敵的捕食而致死。翻土的過程中的適當加壓可以導致害蟲受到機械損害而死亡或是導致蟲蛹在次年無法羽化出土。中耕可以促進土壤的通風,為茶的根系生長及土壤內的微生物活動提供更好的環境,同時破壞害蟲的棲息區。一般來說,在夏秋階段進行一次翻耕為宜,對于茶麗紋象甲問題嚴重的區塊,可以在春茶開采之前可通過深翻進行控制。最后是要做到合理施肥。這樣能夠滿足茶葉生長所需的養分條件并且提升植株整體的抵抗能力[1]。
二、生物防治措施
所謂天敵保護,如其字面所述,主要是通過對害蟲天敵種群的培養去達成滅蟲的目標。進一步優化茶葉生長環境,達到控制的目標,天地保護的具體實施方式有很多種,例如對修剪、臺下的枝葉,可先堆在茶園附近,對有利于吸引天敵遷回茶園的害蟲蟲苞、卵塊、護囊等等,在采摘之后,應當存放在四周有水包的壇或是缽當中,待寄生蜂與寄生蠅完成羽化后再行處理。要將害蟲的卵或是幼蟲放置于防治茶園害蟲專用的巢箱,這樣能夠招引更多的益鳥去啄食害蟲,進而達成除蟲目標。要對蟒抖及青蛙、雞鴨等害蟲天敵進行合理繁殖,提升對于害蟲迅速繁殖的控制力,確保在數量上占據優勢。特別是在蟲害發生的前期,必須要大量的繁殖并釋放天敵,這樣才能夠取得理想的防治工作成果。對于天敵昆蟲也要定量繁殖、并且將其合理釋放于田間或是溫室當中,以達到防治害蟲的目標。此外可以將天敵昆蟲體內或是土壤中部分防治害蟲的生物成分提取出來,加工為生物農藥。主要包含以下幾種。其一是細菌,主要以蘇蕓金桿菌最為常用,用于對鱗翅目的害蟲進行防治,而日本金龜桿菌則能夠對日本金龜子起到防治作用。印度則在土壤中發現了能夠防治害蟲的生物成分,即是從茶園土壤當中分離提取出的變形桿菌。其二是真菌,除綠僵菌、白僵菌、韋伯蟲座孢菌、青蟲菌等常用菌種以外,還包括蟲霉科真菌與鏈霉菌等菌種的代謝菌菌株,制作出的菌粉,能夠有效對土中的幼蟲與蛹進行防治,除此之外對瓢蟲、蜘蛛等天敵并無致病特征。其三是昆蟲病菌,當前我國經過技術開發,已經能夠從多種害蟲體內分離出多種不同病毒,目前以廣泛投用的核型多角體病毒,如茶尺鑊等,顆粒體病毒包括茶小卷葉蛾等等。其主要特征是寄主的專一性強,并且在生態當中的滯留時間較長,容易引起害蟲的流行病,但依然需要借助活體繁殖的方式去培養。其五是病原原生動物,最為常見的是微抱子蟲。其繁殖主要是借助活寄生的方式,尚未在茶樹上看到實際應用成果。其六是以索線蟲科、斯氏線蟲科及異小桿線蟲科為主的線蟲,其能夠在多種害蟲體內寄生,但在國內當前應用較少[2]。
三、化學防治措施
當前最主要的化學防治方式即是農藥,但是許多農藥對害蟲產生毒害的同時也會損害環境與人體,所以使用農藥時必須要遵循以下幾點準則。其一是要嚴格遵守農藥使用的安全準則,確保當前所用農藥符合國家所訂立的安全標準才能投用。要嚴謹遵照國家農業部門所頒布的行業標準中對于茶園病蟲害防治所訂立的專門指標、防治的適宜期與推薦的用藥去選擇施藥的方式與藥種。要秉持主次兼治的理念,對一藥多治或農藥合理混用的技術進行推廣,這樣能夠進一步削減農藥的用量,降低用藥頻率。其二是要進一步強化預測預報機制,要以預先性的思想,把握好防治的關鍵期。依照不同病蟲害問題的發生時期去對防治的關鍵期進行確認,并且依照不同茶類的常見病蟲害種類及發生頻率等去對防治對象進行確認。病蟲害有對藥劑的敏感期,例如小綠葉蟬的敏感期是在若蟲的數量上升階段,這時用藥最為適宜。黑刺粉虱的敏感期是在若蟲盛期,這時用藥效果最為理想。而鱗翅目類的幼蟲,則是在孵化后期到3齡前處于敏感期,這時用藥能夠更好的控制。其三是要遵循環保原則使用高效、低毒害的農藥。在茶葉的生產過程中,要確保農藥具備易于降解的特征。要進一步對Bt乳劑的應用進行推廣,此外也要進一步推廣植物農藥與苦參堿等生物農藥,結合吡蟲啉、啶蟲脒等化學農藥的使用,達到更理想的病蟲害防范結果。簡而言之對于農藥成分與用法的不斷改進,是化學防治措施改革的大勢所趨,為了保證茶葉健康生長,同時維護周邊環境的安全與社會大眾的健康,這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同時要通過不斷的探索,確保技術水平得到提升,滿足新時代的病蟲害防范要求[3]。
結 語
茶葉種植是我國農業領域當前發展的重要任務,為了達成栽培目標,這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因此文章主要針對幾種不同的防治方式進行了分析,在實際開展茶葉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這是重要的理論依據,是有效的理論借鑒,有實際探討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母先富,滕風,林國言.金沙縣茶葉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成效[J].吉林農業,2013(03):70.
[2] 洪秀群.江淮分水嶺無公害茶葉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2,18(15):102-103.
[3] 饒孝武,李維群,施慶,胡質文.恩施自治州無公害茶葉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湖北植保,2005(01):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