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光
【摘要】“五個一批”脫貧措施是針對貧困多維性的制度設計。在精準扶貧實踐中,發展生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易地扶貧搬遷要短期與長期相結合,生態補償要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推進教育脫貧要重視消除貧困代際傳遞,社會保障要關愛特殊群體,不斷提高扶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
【關鍵詞】“五個一批” 精準施策 脫貧攻堅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貧困的多維性決定了治理手段的多元化。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首次提出了“五個一批”脫貧措施,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為打通脫貧“最后一公里”開出破題良方。“五個一批”脫貧措施結合了我國貧困治理的長期實踐,旨在將“大水漫灌”式扶貧轉變為“精準滴灌”式扶貧,不斷提高扶貧質量。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這一概念以來,發展生產成為貧困地區脫貧的主旋律,旨在解決貧困戶就業、增收問題,提高地區的整體發展水平。為保證資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發展生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尊重、把握和利用市場規律開展生產活動。
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首先要引進優秀人才,解決貧困地區人力資源短缺問題。部分貧困地區雖然擁有優質的自然資源,但是缺乏開發、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對此,可以通過提供土地、資金以及勞動力等方式,引導優秀人才立足當地資源創新創業。其次要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貧困地區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產品附加值低,利潤率不高,貧困戶增收效果不顯著。對此,應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加工業以及服務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收益最大化。最后要增強市場敏感度,避免產品同質化。貧困地區發展產業多以政府為主導,輸出的產品容易出現同質化問題。而市場價格多受供需關系影響,當供大于求時會導致產品積壓,降低貧困戶收入。對此,應尊重市場規律,根據供需關系選擇適合生產的產品。
易地扶貧搬遷既要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生存性制約,也要解決住房、教育和醫療條件較差的發展性約束。因此,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是“搬出去”的短期性工作,更是關系搬遷戶“留得住、能致富”的長期性工作。
短期與長期相結合,首先要實現易地搬遷與生態保護的相互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的對象主要是資源承載力嚴重不足以及禁止開發區或限制開發區。由于生態環境脆弱以及發展規劃限制,屬于此類型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群眾增收困難。對此,一方面,應通過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結合的方式,將群眾遷往新的安置點,重新開始生產和生活;另一方面,應采取保護措施,恢復遷出地的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做實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幫扶措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對象還包括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薄弱地區以及地方病嚴重、地質災害頻發地區。群眾搬出此類區域只是脫貧的第一步,要想實現長期穩定脫貧,必須保證安置區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社會條件優于遷出區,尤其要妥善處理好安置區經濟重組和社會重構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遷出群眾實現“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最后要實事求是,避免“急躁癥”。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系統工程,切忌急功近利,擅自提高標準。要根據地方實際,充分論證,統籌規劃,穩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精準扶貧和生態保護是當前我國要面對的兩大重要任務,二者皆不可偏廢。通過生態補償助力脫貧攻堅,要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我們既要青山綠水,也要金山銀山”。由此可知,我們必須要堅持脫貧攻堅與生態治理的相互促進。
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首先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探索生態補償脫貧。當前我國大部分貧困人口分布在生態環境脆弱、敏感以及重點保護地區,這些地區符合退耕還林、還草條件。對此,可以通過落實獎助政策以及設置公益崗位等方式,引導貧困人口就地轉化為生態護林員。其次要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保障可持續發展。許多貧困地區位于河川的上游區域,屬于生態水源涵養地,經濟產業發展受到諸多限制。上游地區有保護水源的義務,而下游發達地區有反哺上游地區的責任,因此,雙方應建立長期合作機制,既保護水資源,又提高用水質量。最后要加強規劃,避免破壞生態環境。自然風光秀麗的地區,發展旅游業無可厚非,但是需要系統、科學和詳細的論證,要統籌協調產業和生態的發展,避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
扶貧必扶智,只有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有效改善人力資源狀況,提升貧困人口的就業意愿和水平,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消除貧困代際傳遞,首先要采取多種措施,解決基礎教育問題。大多數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落后,歷史欠賬較多。對此,除了要繼續加大教育硬件設施的投入外,還應著重提高教學質量。可積極引進支教大學生和異地教師交流團隊,采取集中辦學點和分散教學點相結合的方式,保證基礎教育質量。其次要鼓勵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其對于提高貧困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增加貧困家庭的收入、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最后要加強宣傳,營造重視教育的氛圍。當前,我國個別地區的貧困人口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影響了教育脫貧的成效。對此,我們應采取多種宣傳方式,通過“志智雙扶”,逐步改變貧困地區落后的教育觀念。
沒有包含弱勢群體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小康,我們要實現的全面小康社會,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社會。社會保障是保障貧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安全網”,因此,要給予特殊群體更多關愛。
關愛特殊群體,首先要充分發揮社會保障政策的兜底作用。農村低保標準低于扶貧線的地區要逐步提高標準,用“兩線合一”免去貧困戶的后顧之憂,真正實現“兜底保障”。其次要統籌各類制度,構建完整的保障體系。統籌特困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殘疾人補貼等救助制度,可以有效解決特殊群體生活難、看病難等問題。最后要加強對農村“三留守”人員的關愛。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留守老人承擔主要體力勞動,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留守婦女獨立承擔家庭重任,容易導致婚姻不穩定;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容易導致心理產生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是值得關注并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曾小溪、汪三貴:《易地扶貧搬遷情況分析與思考》,《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9期。
②蘇華:《從“五個一批”工程看扶貧開發理念五個轉變》,《人民政協報》,2015年12月17日。
③張寶山:《生態保護補償助力精準脫貧》,《中國人大》,2017年第18期。
④劉傳鐵:《教育是最根本的精準扶貧》,《內蒙古教育》,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