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錚
【摘要】隨著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日趨完善,形式多樣的社區文藝活動呈現出繁榮之景象。但是,也需要看到城市社區文藝發展中仍存在不均衡、不協調等問題。為了全面繁榮城市社區文藝,需要進一步優化城市社區文藝發展的源動力,加強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城市社區 社區文藝 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識碼】A
自1986年民政部首先倡導在城市基層開展以民政對象為服務主體的社區服務以來,國家、省、市、縣、鄉、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覆蓋網絡基本建成,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步入建設快車道。近年來,隨著“社區藝術學院”“社區舞臺”“社區藝術展”“社區廣場舞”的興起,社區文藝頗有“百花齊放”之勢,但是,也需要看到城市社區文藝發展中仍存在不均衡、不協調等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有:一是社區文化建設與社區文藝活動開展尚處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福利”機制,社區文藝服務也往往被當作“上傳下達”的行政任務;二是財政撥款、經費保障規模以及資源建設還不能較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三是服務社區文藝的人才缺乏,尤其是骨干人才嚴重不足;四是社區文藝的群眾參與積極性還有待提高。為了全面繁榮城市社區文藝,未來需要進一步調整發展思路、統籌資源供給、完善人才配備、號召全民參與,以優化城市社區文藝發展的源動力,加強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促進城市社區文藝建設平衡發展。近年來我國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重點,在優化公共文化建設質量、整合服務設施規模和服務群眾文化權益上進行了深入探索。然而,當前國家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劃分為東部、西部、中部三種標準,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社區則發展情況良好,設施建設較為完備,經濟條件處于弱勢的城市社區,發展則相對緩慢。因此,要保障城市社區文藝建設平衡發展,不僅應激活東部一線城市的優勢資源,更需要扶持和滿足中西部城市社區文藝發展的迫切需求。
提高社區文藝服務的經費供給。近年來,地方財政對社區文藝建設經費補助標準有所提高,但并沒有與硬件設施擴容速度“同步”,還面臨經費審批程序多、資金使用缺乏自主權等一系列問題,導致許多社區文化活動難以順利開展。國家、地方政府、社區要不斷提高社區文藝服務的經費供給,共同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義務,全面提升社區文藝發展效能。
調整城市社區文藝發展思路。推動城市社區文藝發展,不只是單純的政府行為和民間行為,而應是政府實施社會管理,推動基層機構與人民群眾自建自治。一方面,政府需要明確角色定位,指導、規范、完善社區文化建設,并調配部署文化部門、民政部門、教育部門和社區文化委員會相關任務,避免“政績工程”“形式主義”。另一方面,社區機構和管理人員,則應依據“政府要求”和“群眾要求”雙導向,多方位開展符合群眾實際需求的文藝活動。將“自上而下”的行政運作模式轉變為政府與社區、居民之間“自下而上”動力源結合模式,以求三者之間的協調一致、穩步發展。
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社區的各項文化資源,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政府和社區機構應科學規劃、合理部署文化設施和經營項目,避免資源浪費、重復配置、利用率低等問題。一方面,可適度開放城市展覽館、音樂廳、文化館、群藝館、活動中心、文化廣場等,為城市社區文藝活動提供必要的場所;另一方面,可通過開展社區間合作、構建社區文藝聯盟、“社區+文化機構”協同等形式,推進城市公共文化機構互聯互通,實現全社會文藝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
提升城市社區文藝資源供給能力,以滿足居民文藝生活需求。一方面,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提升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組織管理建設,以不斷完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在繼續鞏固基礎文化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充分統籌地方文化資源,尤其要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與民間傳統藝術,并將其通過演出、講座、展覽、教育、輔導等服務渠道,直接輸送給社區群眾。通過開展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動,均衡、協調和整合社區文藝資源,可增強城市社區文藝服務能力。如上海市通過“六個東方系列”文化資源配送系統,將文化服務資源推入社區文化中心,保證了社區文藝活動的藝術水準,為城市文化建設打造出了全國品牌。
構建一支熱心于社區文藝服務的專業人才隊伍。當前,城市社區文藝服務的專業人才較為缺乏,文藝專干往往由街道干部兼任,并不是文藝領域的專業人才,且不少社區還存在著人員少、任務多、擔子重的問題。近年來,全國各地雖然在持續加大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但是,主要傾向于社區服務站、文化站、群藝館的建設和完善,對于社區文藝人才隊伍的建設成效甚微。當前,社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為社區輸送的文藝活動指導員,大多并非專職人員,沒有崗位薪酬,多是文藝志愿者,且藝術指導時間平均每周僅幾個小時。毋庸置疑,發展社區文藝建設,提升社區文藝品質,需要一支熱心于社區文藝建設、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才隊伍——這是保證社區文藝服務順利開展、提升社區文藝活動藝術水準的基本保障。政府、社區應聯合起來,選拔“有活力”“文化程度較高”“有專長”的社區業余文藝工作者,將其培養成文藝管理骨干,使其成為城市社區文藝建設的中堅力量。

遵循以業余骨干為主、文藝專家為輔的原則,充分吸收文藝專家融入社區文藝隊伍。一方面,要聘請當地知名藝術家、藝術院校教師,參與、引導和組織社區居民開展文化藝術活動;另一方面,要邀請地方民間藝術家、藝術傳承人,使傳統文化和民間文藝傳承發揚光大。只有不斷加深加強社區文藝“軟實力”,才能使社區文藝服務持續、穩固地發展和提高。
探索“社區+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社區文藝人才的需求是強烈的、持續的,因此,城市社區應重視與高等藝術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在推動“社區藝術學院”“社區藝術中心”構建的同時,還應積極吸引當地高校師生參與社區文藝服務。
“以人為本”的社區文藝,即要以社區內廣大居民為核心,竭力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充分激發廣大社區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政府需從制度層面、文化層面為群眾搭建高水平、專業性的社區文藝資源平臺,推廣城市社區文藝建設的先進經驗,以不斷推動全國城市社區文藝建設取得實效性進展。
此外,社區靠群眾、群眾靠發動、發動靠活動、活動靠社區。群眾是社區文藝的服務對象,也是群眾文藝的參與者。在優化城市社區文藝發展源動力、繁榮社區文藝進程中,不能忽視號召全民積極參與社區文藝建設的重要作用。只有堅持以群眾為核心,為群眾著想,文藝建設才會落地有聲,城市社區文藝才能真正繁榮。
(作者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湖南老齡化背景下新型文藝養老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SP19YBZ126)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胡中立:《城市社區音樂教育研究——基于上海部分社區音樂教育活動調查》, 《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