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摘要】在精準扶貧中,扶志是基石,扶智是路徑。加快脫貧攻堅進度,要切實把扶志與扶智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脫貧攻堅精準度、持續性和有效性,增強貧困群體造血能力,清除扶貧攻堅路上的“攔路虎”和“絆腳石”,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關鍵詞】精準扶貧 扶志 扶智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將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力爭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2019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關鍵之年,要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扶志與扶智有機結合方是正舉。
近年來,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扶貧工作呈現出可喜局面。各級黨委政府通過強化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激發起堅決執行的動力,通過安排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結隊幫扶,源源不斷地為特困地區“輸血”。這些務實舉措無不體現出黨中央、國務院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為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政策支撐和物質保障。據國務院扶貧辦統計,從2012年底到2018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239萬人,貧困發生率減少了8.5個百分點。當前,我國正以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的成就,譜寫著人類脫貧攻堅史上的中國奇跡。
然而,我國正處于脫貧攻堅決勝階段的關鍵時期,精準扶貧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群眾反映的“虛假式”脫貧、“指標式”脫貧等依舊存在。究其原因,既有環境惡劣、缺乏扶持、貧病交加等外部因素,也暴露了部分貧困戶缺少脫貧志氣與發展智慧,主動脫貧意識較差、自覺脫貧能力欠缺的內生動力不足現狀。有的習慣于“等靠要”,自己能辦到的事情也拖著不辦;有的缺乏過“緊日子”的思想準備,寧可坐享其成,也不愿動手干事;有的存在“樂窮”心理,拿到政府補貼先自己享受,更有甚者,將政府補貼和救濟作為自我炫耀的資本;有的群眾常年貧困,逐漸喪失改變的信心;有的貧困戶懶散慣了,自己不動腦筋、不想辦法、不思進取。凡此種種,都倒逼著精準扶貧政策在實施中必須將扶志與扶智進行有機融合。
扶貧先扶志。扶志就是把貧困戶的思想、觀念、志氣扶起來,幫助他們樹立自力更生的勇氣。志窮則辦法不多,志短則思想不立。倘若思想觀念不改變,必然阻礙脫貧步伐。即便一時脫了貧、摘了帽,也難免因觀念落后而再度返貧。因此,扶志就要對準上述觀念和心態,進行靶向治療和定點滴灌,讓貧困戶樹立自信和斗志。只有充滿自信,腰桿才能挺直,脫貧才有辦法;只有意志堅定,認識才能轉變,就是要擺脫“等靠要”思想,拒絕“饞懶散”行為。
扶貧必扶智。扶智就是強化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科技文化和信息渠道建設,提升貧困群體文化素質、經營能力和創新意識,轉變農村農業生活生產方式,提高貧困戶文化修養,增強貧困地區群眾在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等諸多環節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更好地實現強農、惠農、富農。只有通過扶智增強貧困群眾的“造血”能力,提高貧困戶文化素養和職業技能,才能激發其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拔掉窮根、摘掉窮帽,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要想提高精準扶貧高度,加快脫貧攻堅力度,就要將扶志與扶智結合起來,淡化“貧民”意識,樹立脫貧觀念,堅定致富信念,真正打贏脫貧攻堅戰。
加強扶志教育,消除精神貧困。要引導群眾正確認識外部幫扶與自身努力的關系,培養自力更生意識,積極參與務工經商技能培訓,充分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決勝脫貧攻堅戰。在教育內容上,要推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人窮志不窮”“窮則思變”精神。在教育方式上,要借助村民代表大會、貧困戶會議、鄉村振興課堂等載體,開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種養殖技術等宣傳和培訓工作;借助學校教育平臺,通過對學生進行脫貧政策宣傳,倡導并弘揚傳統美德教育,引導貧困家庭培養積極向上的精氣神。
樹立脫貧典型,宣傳攻堅典范。既要用好用活致富帶頭人,講述致富經和創業史,唱響脫貧攻堅主旋律,形成示范效應;也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總結推廣典型事跡,給予相應物質和精神獎勵,營造扶貧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對于好逸惡勞、不愿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等精神貧困者,要嚴格標準、嚴肅要求、嚴格程序、深刻教育引導,直至其轉變思想觀念。
培育優良文化,發展文化扶貧。針對貧困地區群眾,做好宣傳、教育、引導、組織工作,讓他們行動起來,引導他們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理念以及靠勞動來改變貧困的信心和決心。要大力發展文化扶貧,通過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將業余生活引導至健康文明軌道,改變落后觀念和社會不良習俗。要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活動,提高百姓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振奮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精神風貌。
治貧先治愚,要確保脫貧攻堅實施效果,就是要加大教育扶貧力度,提升技能扶貧水平。
技能扶貧提素質。技能培訓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路徑。在精準扶貧中,要充分了解貧困群眾的需求,本著群眾“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有的放矢地打造培訓項目,立竿見影地鞏固脫貧功效。一是傳授謀生技能,助力脫貧攻堅。通過提升貧困地區群眾的就業創業能力,拓寬轉移就業渠道,為實現高質量就業,更好脫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例如,從 2015年開始,山東省諸城市就借助農村社區學院,通過“培訓一批勞動者、轉移一批勞動力、培養一批技能人才、扶持一批創業者”的“四個一批”形式,將技能傳授給更多群眾,實現共同脫貧共同致富。二是推廣科學種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引導貧困戶進行科學種養,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提升貧困戶經濟收入水平。例如,河北省保定市平石頭村依托自身山核桃、黑木耳等農產品,積極與京東集團實現產業對接,京東集團對平石頭村進行養殖、生產、銷售全鏈條幫扶。通過定期開展產品種植、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科學養殖水平,增強了農產品質量和產量,農民收入獲得大幅度提高。三是鼓勵就業創業,帶動整體脫貧。通過建立各種類型的合作社,搞活種養產業。通過開展技能培訓、技術競賽、科學普及等技能提升活動,培養一批新型農業技能人才,并在當地創業就業,確保貧困群眾能夠就近就業。

教育扶貧樹根基。教育是脫貧攻堅的強力抓手,是扶貧“造血”的根本途徑,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方略。一要通過教育引導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工作要充分發揮貧困戶的主體作用。在脫貧攻堅道路上,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把脫貧任務干好。二要讓貧困地區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既要推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幫助貧困群眾及其子女接受充分的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依托新媒體技術,借助互聯網實現網絡課程共建,確保教育資源共享,讓貧困地區孩子也能夠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幫助他們提高文化素質和未來就業能力。三要依托鄉村振興戰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破除一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思想桎梏,變被動脫貧為主動致富。
(作者為河北工業大學本科生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莫光輝:《五大發展理念視域下的少數民族地區多維精準脫貧路徑——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系列研究之十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