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淑艷
【摘要】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這個主要矛盾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表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教育的需要和教育質量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此,應通過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加以解決。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是實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動力,是阻斷貧窮代際傳遞的助推器,是推動社會階層流動的催化劑。
【關鍵詞】教育 美好生活 更加公平 更有質量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個主要矛盾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表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教育的需要和教育質量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這為解決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指明了方法和路徑。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一方面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滿足人民對高質量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為精準扶貧、防止返貧、階層流動提供有力的支撐,有助于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教育質量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現實,也是客觀存在的,可以通過不懈努力促使“教育質量的均衡發展、充分發展”,從而使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得到解決。當前教育質量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均衡,總體來說優質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線等大城市;二是優質教育資源在同一地區分布也不均衡,城市中心地區的優質資源要遠多于郊區和鄉村地區;三是接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還廣泛存在,城市地區受教育機會遠高于鄉村地區,富裕地區受教育機會遠高于貧困地區。
新時代“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的戰略目標,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遞進層次:一是保障每個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公平;二是保障每個孩子接受有質量的教育;三是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應以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為衡量標準。教育寄托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正義就是保證每個公民有獲得美好生活的能力,從而致力于推進社會和文明的進步。美好生活需要,蘊含了每個人都能夠享有“自由”“機會”和“發展”。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認為,適當的教育可以使順乎本性的生活成為可能,一個人獲得正確的技能,就會變得高尚,獲得錯誤的技能或者毫無一技之長就會變得卑劣。知識是進步的階梯,是改變命運的砝碼,是通向自由的路徑。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旨在培養德才兼備的公民。貧窮往往導致愚昧無知,而通過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快樂體驗可以塑造才能、品質和美德。
讓每個孩子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扶貧必扶智,能力貧困是最深層次的貧困,教育是提高能力最為有效的手段。教育不只是增長個人才能的基本工具,對個人的道德形塑、文化交融、階層流動、社會安全的構筑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認為,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是窮人的避難所。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自我實現是需求層次的最高級別,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主要依靠個人能力的提高。
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賦予個人通向自由幸福之路的密匙。能力是獲得自由的必要條件,個體能力的增長是其享有美好生活的前提條件。教育是促進個人能力提升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對提升個人能力的助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內在重要性。個人能否獲得適合的教育,事關一個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的高低,事關一個人能否在未來生活中享有實質自由。第二,工具性作用。公平優質的教育可以賦予個人勝任工作的能力,取得美好生活需要的收入,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第三,地位分配作用。獲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能使社會弱勢群體和家庭弱勢群體獲得更好待遇,在此基礎之上地位更趨于平等。
一個人除了擁有安身立命的才能,還應有高尚的品德。作為高尚品德的核心內容,培養公民的責任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的責任意識并不僅來自于艱難困苦,也可以來自于快樂和健康的生活。一個人無法選擇出生時的家庭和區域,但通過接受教育可以選擇以后的人生道路。從心理學和醫學角度來說,童年時期對個人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可以消除家庭出身的差別,減緩因疾病、個人能力和其他困難造成的沉重家庭負擔,阻斷貧窮代際傳遞。作為教育扶貧的有效手段,“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應該積極介入學前教育階段,確保學前教育的起點公平,使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和銜接義務教育的學習,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機遇。“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實質上是通過引導個體積極培養自我意識與責任意識,使其成為社會中的優秀分子;唯有個體成為自主而有尊嚴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追尋與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進而其價值觀和精神境界得到升華。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旨在培養德才兼備的公民,阻斷貧窮代際傳遞,促進社會更加公平更有秩序地向前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但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 。這種馬太效應會促使“窮”和“愚”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應該發揮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提高貧困地區的教學質量尤為迫切。貧困地區教育基礎相對薄弱,要將更多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增強貧困地區師資力量、基礎設施建設,才能有效提升貧困地區的學子受教育的機會和質量。教育是改變一個人、一個地區面貌乃至發展軌跡的根本因素和內驅力。社會機會的變化會導致生活質量的差異,而影響把握社會機會的重要因素是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質量,尤其是基礎教育的不斷改善。新時代對教育賦予了新的使命,即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提升公民的能力,培養負責任的公民價值觀、態度與行為能力,這是更加公平更有質量教育的本質追求。推行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有助于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促進教育的平衡充分發展,以教育發展的公平優質漸進性縮減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教育公平是民生的應有之義,是促進和提升人們精神層面的內驅動力,是美好生活之源。公平優質的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品德的養成、自我能力的提升。人民所期待的是高質量教育機會的公平,是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學,至少應保障每個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受教育機會平等,過程平等,結果公平,都有機會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真正的教育,是讓每個孩子內心充盈、人格健全、有謀生的技能和創新探索的精神。學校的師資、環境和教學設備的完備與學生的發展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
新時代我國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也已經轉化,對于大多數貧困區域和人群來說,不再僅僅限于“有學上”的問題,更多的是“上好學”的問題,保障每個孩子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新使命。對此,國家、政府和社會應攜手面對現實,積極作為,貢獻力量,推動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破除階層固化藩籬,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為東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新時代公平優質受教育權:教育平衡充分發展的國家義務研究”(項目編號:19YJA82001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