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
【摘要】一本書的誕生,或者說一本書的新生,不是被放到銷售架上的一瞬,而是當我們帶領孩子們翻開它,在紙頁的摩挲中,在一字一句地品讀中,這本書的意義才最終實現,這本書的生命才得以展現。來,這次我和孩子們就一起走進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本書的生命中。《哈利波特》是英國作家J.K.羅琳所著的魔幻文學系列小說,一共七部。前六部是以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為重要舞臺,描寫的是主人公——年輕的巫師學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后六年的學習生活和冒險故事;第七部描寫的是哈利在第二次巫師大戰中在外尋找魂器并消滅伏地魔的故事。我們這次要帶領學生閱讀的是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這部作品中,哈利的成長主要體現在他離開了原來的“麻瓜家庭”,接觸了魔法世界。在霍格沃茨,他收獲了未曾感受過的友情、親情,也歷練了勇氣,給了自己自信,這個“大難不死的男孩兒”戰勝了來自外部世界的邪惡力量,完成了成長的第一步。可以說,《哈利波特》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魔幻世界”中的孩子的成長故事。
【關鍵詞】文學閱讀;關于成長;魔幻文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關于成長
人教版五年級教材中,同樣也有以“成長”為主題的篇章。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精讀課《冬陽·童年·駱駝隊》后的“資料袋”推薦了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記錄了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經歷的童年往事。小英子在成長過程中,一路收獲,一路告別,最后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中,和父親的告別之后,小英子完成了自己的童年成長歷程。多年后,林海音回到臺北后,回憶起那段往事,不舍留戀之情促使她完成了《城南舊事》。《城南舊事》是身處臺北的林海音和曾經在北京生活的小英子的告別,也是成年的林海音和童年的小英子的告別,我們既能感受到林海音對童年生活的眷戀,也能聽到她輕輕的嘆息。
五年級的教材中有一篇略讀課文《祖父的園子》,選自中國現代女作家蕭紅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這篇作品中,蕭紅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為線索,展現了童年在祖父園子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童年生活。蕭紅的一生是逃亡漂泊的一生,她和很多女人一樣經歷了摯愛的親人的死去、相愛的人因為種種變故的分開,還有失去孩子的悲傷……但是和絕大多數女人不一樣的是她堅韌地在遍布荊棘的路上跋涉,把生命體驗轉換成神奇的語言文字,煥發出超越時空的藝術光彩。蕭紅無論走到哪里,看起來天地似乎越來越開闊,但是盛放心靈的地方卻是越來越狹小了,唯有祖父所給予她的愛,化成了她精神世界里熾熱的陽光。同為女作家,蕭紅筆下的童年生活傳遞出來的自由和幸福,與作者的現實生活經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童年成長經歷中感受到“愛”,成了她人生精神力量的源泉。
在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的“課外書屋”中,推薦了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3歲到10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有苦難,有悲慘,有時也能得到一些溫暖的童年,讓高爾基對苦難和社會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是一位外國男性作家筆下的童年成長經歷,他的作品中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課內教材為我們描繪了同一時期的女性作家的童年經歷,也引導學生了解同一時代的蘇聯男作家筆下的成長體驗。這些現實的童年生活、成立經歷中,有孩子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很能引起孩子的“共情”,也能豐富孩子們的情感體驗,孩子們能看到現實世界中成長的各種可能。
作為五年級的課外補充必讀書,《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則將孩子們從現實拉進另一個想象的世界。哈利在魔法世界的成長,和其他現實世界中的孩子一樣,也是伴隨著“告別”。在哈利的成長史中,有了精神導師鄧布利多,有了并肩成長、戰斗的好朋友赫敏和羅恩;有了疼愛自己的海格,有時刻陪伴自己的海德薇——一路獲得的同時,哈利也在一路失去。他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小天狼星,接下來的第六部和第七部,哈利一直在失去,失去了宛如人生明燈的鄧布利多,失去了表面對他不好卻暗中用生命在保護他的斯內普,失去了霍格沃茨——如果說在第一部中他戰勝伏地魔靠的是運氣和母親對他的愛,那么到最后,他在不斷“獲得”和“失去”的過程中,獲得了承載一切的能力。
無論是在現實世界,還是在想象的魔幻世界中,成長都是一樣的。這也是這類課外閱讀作品和課外閱讀篇章之間的內在聯系。
在那個充滿魔力的魔法世界里,作為一個孤兒,哈利沒有父母的期望,在姨媽家時,他被排擠、性格孤僻,被認為是“異類”,當他來到霍格沃茨之后,他有了朋友,有了敵人,有了奇妙的力量和除掉隱藏在學校深處的邪惡的使命——他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小孩兒”。他聰明、善良,運動能力強,有神奇的魔力,這些都是孩子們夢想擁有的。可他又是一個“不完美的小孩兒”。他逃課、不愛學習、不守規矩,有著不少人性上的弱點,這種“真實”拉近了孩子們和哈利之間的距離。在魔法老師們的引導下,在朋友的幫助下,哈利有了勇氣,有了自信,有了愛的力量,并且最終戰勝了邪惡。哈利就是“一個在成長中沒有人愛,如同一個被拋棄的人,然后突然走進光芒之中,被世界發現”,這是每個盡管聰明,但是不夠強大的孩子的幻想,也許是這種情感上連接,讓孩子們喜歡這本書,也讓我們喜歡這個“魔法世界”。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展示了哈利在魔法世界的成長歷 ? 程,讓孩子們在“魔幻世界”中找到了自己渴望成為的樣子。這是對教材內作品的補充,是對現實世界的一個拓展。
“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我們帶領學生閱讀這一類的課外文學作品,不只是為了讓學生學習知識,而且是送給學生一個屬于他自己的精神家園,多維度的精神家園,也許是現實的,也許是魔幻的。
二、關于魔幻文學
(一)魔幻文學
魔幻文學(Magic words)是一種極富想象力的文學表現形 式,充滿著天馬行空的想象。“魔法”“穿越”“想象力”是魔幻文學的三個主要特征。我們帶領學生閱讀《哈利波特》,激發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進而希望孩子們了解這一類文學的基本特點,增加孩子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正如,我們在課內講《文成公主進藏》時,會介紹中國民間故事的基本敘事模式——三迭式,會帶領學生體會這個故事“神奇”“有趣”“巧合”的特點。通過這一個課內的民間故事,我們幫助學生了解這一類文學的基本特點,為后面引導學生欣賞民間故事、繼續閱讀打下基礎。同樣,我們指導學生閱讀課外小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時,也是希望孩子們能通過共讀一本書之后,能有繼續閱讀這一類文學作品的基礎和能力。因此,讓孩子們感受《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神奇的魔法”“意想不到的穿越”和“強大而豐富的想象力”,是我們首先要完成的事情。
(二)魔幻小說
《哈利波特》作為系列小說,它也有小說的基本特征。書中有著個性鮮明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節,充滿魔幻氛圍的環境描寫,這些都是這部書的生命力,是吸引它的欣賞者繼續閱讀,繼續獲取能量的關鍵。
四年級孩子們學習了《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等篇幅相對較長的小說,對于小說的文體特征并不陌生,我們可以從“人物”“情節”“主題”等方面,和孩子們像書友一樣去“聊書”,在“聊書”的過程中,在孩子們已有的閱讀體驗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完善更全面的知識體系,為孩子們重讀魔幻文學的經典《小飛俠彼得·潘》提供方法,也為孩子們繼續閱讀同一類作品,如《納尼亞傳奇》《霍比特人》《魔戒》等做準備。
三、關于主題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之所以能激起那么多人的閱讀熱 ? 情,因為有著不同人生經歷的人,能在書中尋找到不同的閱讀意義。作品的“多義性”也讓不同層次的閱讀者,或者說是書的欣賞者,有了更廣闊的閱讀空間。
有人在伏地魔身上感受到了“欲望的惡果”,有人在奇洛的經歷中看到了“人性的弱點”,有人被哈利、赫敏和羅恩之間的“友誼”所感動,有人為“正義戰勝邪惡”而喝彩,當然有人也欣賞孩子們在成長中不斷獲得的“勇氣”,這種“勇氣”,包括哈利面對敵人時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膽量和超人的勇 ? ? ? ? ? 敢精神;也包括納威在好朋友面前能堅持住自己的立場;還包含在哈利克服內心的恐懼時,和自我怯弱的對抗。
除此之外,根植于孩子們心中的,伏地魔也弄不明白的事情,那就是“愛”。內心充滿仇恨、貪婪和野心的伏地魔,對敵人心狠手辣,對自己的追隨者也一樣冷酷無情,最終被強大的“母愛”摧毀。如果說有一個主題可以解釋作品的意義,我想那應該就是“愛”。這個“愛”包括能戰勝邪惡力量的“母愛”,包括赫敏和羅恩給予哈利的“友愛”,包括鄧布利多、斯內普對哈利“師長的愛”,還包括外表粗狂內心柔軟的海格給哈利的“親人的愛”——愛是創造所有奇跡的根源。如果一定要讓孩子們在書中獲得些什么,那一定是“愛的力量”。
書,只有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結出故事與果實,它的生命才有意義。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生命的意義也得以逐漸呈現。書的世界,為我們的生命構筑了不同的空間、不同的維度,而我們的生命,有了閱讀的種子,才有了更多的可能。來,與我一起,與孩子們一起,走進書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