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顧海凇 劉悅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劉楊 聞雙
這是一條最徹底、最有效的脫貧途徑。以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貴州讓188萬人搬出深山陡巖,居新家務新業,命運際遇從此改寫。
貴州大山萬重,隔山能喊話,見面大半天。
在烏蒙山區、武陵山區、滇黔桂石漠化片區,100多萬困難群眾散居于山脊山腰山坳,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脫貧難度之大居全國之首。
有沒有一條徹底、有效的脫貧路徑?搬出大山、搬離貧困,成為貴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必然選擇。
2015年12月2日,按照國務院統一安排部署,貴州省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黔南州惠水縣舉行,打響了全國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的“當頭炮”。貴州高原上,一場改變數百萬人貧窮命運的大遷徙由此上演,一篇史詩級的易地扶貧搬遷大文章揭開序章。
到今年二季度結束,貴州將全部完成“十三五”規劃實施的10090個自然村寨、188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目前工作重心已經從以搬遷為主,轉入到以做好后續工作為主的“后半篇文章”。
畢節市七星關區碧海陽光城李潤英一家敞亮新居客廳的墻上,掛著兩張照片。一張是搬遷前的老房照片,一張是搬遷后的新房照片。吃水不忘挖井人。老人說,要把兩張照片作為“傳家寶”傳下來,永遠記住習近平總書記的恩情,感恩總書記、感恩黨中央。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實踐道路,詮釋了各級干部用辛勤汗水換來群眾感動淚水的實干精神。從烏蒙之巔的韭菜坪,到烏江深谷的“一口刀”;從黔北大山深處,到黔東南苗鄉侗寨,一村村、一寨寨,留下了扶貧干部走進去動員搬遷的腳印,回響著百姓搬出來、喬遷新居的歡聲笑語。
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全省隨機入戶抽查結果顯示,群眾對搬遷政策的滿意度達99.46%,對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的滿意度達99.03%,對住房的滿意度達98.28%,對就業脫貧措施的滿意度達97.95%。
易地扶貧搬遷真正成為了造福深山貧困群眾、服務全省同步小康大局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
堅持以自然村整村搬遷為重點,堅持貧困程度最深的村寨優先搬遷,堅持群眾自愿、積極穩妥,因地制宜選好搬遷安置點,建好搬遷安置房,搞好配套設施建設,出臺完善后續扶持政策,加強技能培訓,促進多渠道就業,確保搬遷對象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不走回頭路。
易地扶貧搬遷帶來了城鄉格局、城鎮格局和產業格局的深刻變化,還帶來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的深刻變化,搬遷戶把新舊照片掛在新房,對比今昔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光榮脫貧,一步住上新房子、逐步過上好日子。
這是一條最徹底、最有效的脫貧途徑。以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貴州讓188萬人搬出深山陡巖,居新家務新業,命運際遇從此改寫。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貴州的任務尤其艱巨。搬遷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人口三分之一、占全國搬遷貧困人口六分之一,貴州是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省份。
這是一道復雜的時代考題,檢驗黨委、政府的信念、決心、智慧、能力。以人民為中心,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五個體系”兩個“工作法”應運而生,在破解難題中創造了貴州經驗。
“六個堅持”“五個體系”是貴州在易地扶貧搬遷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和實踐創新,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價值取向。
根據全省特殊的地形地貌、貧困人口分布和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堅持從實際出發,貴州創造性探索出了“六個堅持”(堅持省級統貸統還、堅持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堅持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的搬遷實施路徑和政策框架。
不忘初心、一心為民。在安置點選擇上,貴州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這遠比農村就近就地安置難得多;在建設標準上,堅持“保基本”,不讓群眾因搬遷而負債;在安置規模上,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不讓搬遷群眾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這些舉措,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就減少了搬遷的阻力。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早在2 0 1 6 年,貴州圍繞解決“搬出來后怎么辦”的問題,提出了“五個三”生計保障和后續扶持配套政策。去年下半年,隨著全省搬遷任務進入收尾階段,省委、省政府及時把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后續扶持工作上來,組織力量開展了歷時7個月的調查研究,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制定了《關于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的意見》及7個配套文件,作出了全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的制度性安排。目前,貴州按照抓具體、抓深入的要求,扎實推進“五個體系”建設。
易地搬遷“六個堅持”和后續工作“五個體系”,構成了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完整決策思路、制度設計,系統解決了搬遷誰、搬到哪、怎么搬、搬后怎么辦等全環節、各方面問題。具有鮮明的目標指向、清晰的推進邏輯、具體的政策支撐,形成了明確的實施路徑和政策框架,是符合貴州實際的重大創新舉措。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六個堅持”“五個體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使搬遷群眾住得放心、充滿信心、過得舒心、生活安心、堅定決心,從而確保了工作的有效推進。

在織金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平遠新城,搬遷戶彭佑學搬進了樓房,家里墻上掛著舊房與新房的對比照。

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圖為大方縣鳳山鄉恒大幸福二村搬遷戶張正英老人與兒子手持舊房照片在新房前。
4月12日,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現場會在貴州黔東南州召開。這是繼2016年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后,在貴州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生動說明了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和可供借鑒的經驗。
“家里多少個平方,家具都是配備好的嗎?在哪里上班……”4月11日,觀摩代表走進普定縣鑫旺大市場安置點11棟1單元202孟嫻的家。
面對觀摩代表的問題,孟嫻高興地回答道:“家里一百平米,政府給我們配備了電視機、沙發和冰箱,我們買了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就搬進來了。”
基礎家具的配置,讓搬遷戶享受到了“拎包入住”的便利,也給前來觀摩的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觀摩下來,看到老百姓又有住的,又能就業,解決了老百姓的后顧之憂。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整體布局合理,搬遷點配套設施齊全,這些對我們的搬遷工作有很好的借鑒。”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發改委主任王曉忠說。
兩次“全國會”,看的是貴州怎么搬,看的是貴州怎么穩。從“六個堅持”到“五個體系”,貴州構建的易地扶貧搬遷系統工程的完整體系,讓先后兩次前來觀摩的代表豎起大拇指。
肯定與學習,是觀摩代表給出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扶貧辦主任馮庶盛說:“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這其中扶持產業的發展是關鍵,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值得我們學習。”
青海省玉樹州副州長何勃說:“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政策把握準,實施效果好,群眾滿意度高,我們感受得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發改委黨組書記、扶貧辦主任尹如洪說:“貴州的特色是整體搬遷,并按照新型社區整體規劃,多類型的配套產業和社會化的管理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
貴州結合地方旅游、文化資源優勢,探索形成了以城鎮化集中安置為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模式,把搬出文化、搬出產業、搬出安居樂業放在重要位置。
搬遷工作需要做細,需要做實。貴州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創新,不斷提煉總結,完善政策舉措,持續增強后續扶持工作實效,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在搬遷群眾中大力培養感恩奮進、積極向上、自強自立的良好精神面貌,調動激發了搬遷群眾穩定脫貧、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得到越來越多搬遷群眾的肯定。“既然在城里扎下根兒,我們更要奮發圖強奔小康。”孟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