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鄧國超 王淑宜 岳振
正安縣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五個體系”決策思路,創新工作方法,確保搬遷群眾進城安居樂業。
今年15歲的“小移民”李清萍,難忘她在正安縣瑞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家的14歲生日。
李清萍父母離異多年且都常年在外,她與奶奶從近60公里外的中觀鎮紅光村搬遷至瑞濠安置點。在生日即將到來時,李清萍在一張白紙上畫了一個蛋糕,后來被上門家訪的安置點社工無意中發現,才知道小姑娘的生日心愿。生日當天,社工送來蛋糕。這是李清萍14年來“第一個戴皇冠、吃蛋糕的生日”。
李清萍在移民點附近的建政中學上學,她很喜歡現在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有社區干部、社工和老師的關心,她感到這個大家庭很溫暖。
對于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是最關鍵的前期工作。李清萍和奶奶搬出來以后,上學和養老兩大問題都不愁,這也是婆孫倆愿意搬進城的重要原因。
但與尚在中學的李清萍不同,更多像她父輩一樣的人搬出來以后,如何在高度城鎮化的移民社區找到生存的可持續之路,才是更為急迫的問題。這是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的關鍵點。
瑞濠安置點距縣城僅5公里,交通便利。目前,來自正安各個鄉鎮的3613戶16123人搬到這里,占全縣搬遷人數的63%。正安縣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五個體系”決策思路,創新工作方法,確保搬遷群眾進城安居樂業。
近日,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走進瑞濠安置點,感受到走出貧困大山的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新面貌。

正安縣瑞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優美的社區環境。(張邦靜/ 攝)
吳太璽,瑞濠移民服務中心主任,他清楚記得李清萍14歲生日時“在場的人都眼淚汪汪”的場景。他說,社區干部要關心到搬進來的每一個人。

瑞濠安置點實現戶均1.96 人就業,就業率達到90.4%。圖為移民董偉(右)在吉他生產車間進行技術指導。(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岳振/ 攝)
從小雅鎮工農村搬來的陳昌興,孫子讀書路途遠曾是他的一個心病。搬遷到瑞濠安置點后,孫子進了附近建國中學。陳昌興高興地說:“移民點緊挨著學校,孩子上學就方便了。”
瑞濠安置點附近有多所中學,醫衛設施也在逐漸完善,像陳昌興一樣的“新市民”,家里孩子上學不愁,家人看病有保障,生活條件確實有了很大變化。
要讓搬遷群眾安心融入城鎮新生活,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一定得跟上。
在瑞濠安置點,幼兒園及小學、初中同步建設,學生全面享受國家相應政策;新建的縣醫院就在附近,醫療保障實現全覆蓋;農村低保移民戶全部享受城鎮低保,移民參保面不斷擴大;公共事務咨詢、相關手續辦理不用出社區;文體活動中心、老年服務中心、群團服務中心和兒童快樂之家、婦女之家等讓男女老幼各得其所、樂在其中。
“四個三”機制勾勒了瑞濠安置點“后半篇文章”著墨點,即建立轉學、轉戶口、轉低保“三轉”機制,解決搬遷群眾后顧之憂;建立單位幫棟、企業幫元(單元)、干部幫戶“三幫”機制,確保生活有保障;落實就醫、就業、就學“三就”政策,確保后續能發展;完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三地”政策,確保群眾有收入。
雖然搬到瑞濠安置點住進了新樓房,但因只會種地,沒有一技之長,儉平鄉大堡村村民李傳洪曾經很為生計發愁。
“是農民學校鄉村旅游專題培訓班解決了我的大問題,我在這里學了廚藝,然后開農家樂,現在生意不錯,一年收入10多萬元。”李傳洪的“轉行”很成功。
適應城鎮就業形勢,實現“生計非農化”,必須更新和提高移民群眾勞動技能。正安縣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方式對移民群眾實行全員培訓。家政、園林、廚師等技能培訓持續推進,有效提升了就業和收入水平,法治、感恩教育改善了精神面貌,許多搬遷群眾感嘆“重獲新生”。
就業是民生大計。正安縣通過“移民點單,政府下單,企業買單”以及“勞務輸出一批、就近就業一批、自主創業一批、公益性崗位開發一批”等方式,為搬遷群眾提供精準對崗對位就業服務,力爭人人有崗位。
23歲的董偉,以前在外打工,兩年前從碧峰鎮竹園頭村搬遷到瑞濠安置點,而今在安置點新家附近的瑞濠產業園區威伯吉他公司做車間技術指導,媳婦也在同一家企業工作,夫妻倆月收入加起來近萬元,生活無憂。他說:“屋頭比外面強得多,現在不想出去了。”
據統計,瑞濠安置點通過勞務輸出、自主創業、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實現戶均1.8人以上就業,就業率達到90.4%。
“瑞濠大變化,搬遷的群眾,住房頂呱呱;修住房,為人民,又來考慮怎生存……”
在今年春節文化活動上,70歲老人韋運啟唱出了心聲。韋運啟家住碧峰鎮洪泉村毛雨蓮組,搬遷入住后,積極融入城鎮生活,加入了老年合唱團。他根據搬遷后的自身感受,寫下了快板“移民安置新面貌”,句句透著感恩之情。
吳太璽說,移民點現在的一個“痛點”,就是群眾“內生動力不足”,強化文化建設,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在瑞濠安置點,感恩教育、文明創建、公共文化、民族傳承“四進社區”,讓移民對新生活有了新認識,有力提振了移民群眾“我要脫貧”的精氣神。
組建12支群眾文藝活動團隊,開展“廣場舞大比拼”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文化浸潤”點燃了移民群眾熱愛生活的激情。
“素質培育”、送文化進社區、現場咨詢服務春風化雨,講衛生、講文明、講團結,在“新市民”中漸成風氣。
瑞濠安置點用感恩教育提升“幸福指數”,依托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利用電視、微信公眾號、廣場顯示屏,讓群眾知曉“惠”在何處、“恩”從何來,在提升歸屬感、獲得感的過程中幸福生活。
正安縣聚焦“機構設置科學化、社區管理網格化、居民自治規范化”,建設搬遷群眾的幸福家園。在瑞濠安置點,“平安社區”“智慧社區”創建有序推進,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成立一個街道辦,下設2個居委會,成立黨支部,并在移民群眾中明確了苑長、樓長、黨群連心戶長,瑞濠安置點形成了“居委會+苑長制+樓長制+連心戶長”的網格化自治組織。
吳太璽和他的同事們認為,在易地扶貧搬遷這項“偉大且復雜的工程”中,從難度而言,“搬遷只占30%,后續管理占70%”。
在瑞濠安置點,一些農村居民搬進新家后,把鞭炮、蠟燭放進冰箱,更有甚者,提水桶接水沖地板,水漫幾層樓,此類事情,都在“管”的范圍。
65歲的黨員蔣福貴,從偏遠的碧峰鎮搬至瑞濠安置點后,當上了黨群連心戶長,負責黨的政策宣傳、社區工作監督、移民群眾民情反饋、民事代辦、糾紛調解、了解群眾生活起居等工作,他經常為移民群眾的生活瑣事忙碌。
“干這項工作,讓我感到社區就是我們的家,社區的各種事情我們都有責任,都要出力。”蔣福貴說。

搬遷群眾進了城,他們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要跟上。圖為瑞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四點半學校”的孩子們。(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岳振/ 攝)
張太旭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遷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了解到他的情況后,瑞濠瑞新居黨支部及時行動,幫他在安置點附近一家毛巾廠找了份工作。張太旭很感動:“有了事情做,我成了一個有用的人。”
群眾搬遷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搬遷群眾在哪里,黨員就在哪里。瑞濠安置點的黨建“五大工程”,讓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有了堅實組織、思想保障。
黨組織、黨員緊跟搬遷群眾,“堡壘工程”夯實了黨的根基;“黨建+綜合治理”等“服務創新工程”,讓移民社區黨組織工作方式更具服務性;黨帶群、干帶群、先帶后,“黨群連心工程”充分激活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促進遷出地安置地“雙向互動”,“黨建安居工程”確保脫貧質量;引導群眾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文明提升工程”進一步提升移民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意識。
群眾有什么困難,群眾想解決什么問題,黨員總是站在最前面。瑞新居黨支部書記王靜話語有力:“幫助搬遷群眾及時融入城市,黨支部就是要‘零距離’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