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羅亮亮 李唯睿 文桂芳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鄧剛 徐其飛 賈智
持續推進搬遷群眾后續發展,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拓寬就業門路和增收渠道,貴州不但讓搬遷群眾搬進了新房子,而且過上了好日子。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始于2001年,今年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抓好易地扶貧搬遷“五個體系”建設,著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是解決“搬后怎么辦”,做好“穩得住、能脫貧”后半篇文章的系統思路。持續推進搬遷群眾后續發展,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拓寬就業門路和增收渠道,貴州不但讓搬遷戶搬進了新房子,而且過上了好日子。
“搬遷后的生活環境真是大不同,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全家過上了好日子!”在惠水縣經濟開發區明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戶吳慶華高興地說。

基本公共服務是最根本的民生問題,是穩住搬遷群眾未來生活最基礎的保障。圖為秩序井然的銅仁市大龍開發區德龍新區安置點社區服務中心。
明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于惠水縣濛江街道新民社區,交通便利,區位條件好,是惠水經濟開發區的核心區域。搬遷對象涉及10個鎮(街道)132個村,共安置1410戶59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87戶4487人,占75.6%。
基本公共服務是最根本的民生問題,是穩住搬遷群眾未來生活最基礎的保障。為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惠水縣著力構建“五個體系”,建立和完善好公共服務體系,讓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使搬遷群眾“住得放心”。
“我家離學校很近,這里有很多老師教我知識,學校的環境也非常好。”家住明田安置點的六年級學生梁雨麗搬到新家后,每天上學途中的時間較以前縮短了一個多小時。
不僅是學校,新民社區還建設有其他配套設施,如社區警務室、社區醫院、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金融服務網點、公交站臺、便民超市、新市民餐館等。
“只有處理好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脫貧轉變,繼續落實好就學、就醫、就業等保障政策,引導群眾真正融入新市民的生活,才能實現搬遷群眾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同步。”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羅應和說。
“你也來參加培訓呀?”“在家帶孩子不能出去打工,學些技能發展產業。”普定縣穿洞街道辦玉秀社區易地搬遷點培訓中心,前來參加技能培訓的群眾開心地互相打招呼。
通過參加培訓,聽取授課老師系統的講解以及實踐操作后,來自玉秀社區玉兔山安置點的搬遷戶伍維學掌握了韭黃的生長習性和種植技巧。“現在普定縣韭黃品牌已經打響,韭黃種得活、賣得脫、劃得著。”伍維學表示,上了這個培訓班,掌握了技術,對脫貧致富信心滿滿。
搬遷到哪里,培訓和就業服務就延伸到哪里。在普定縣新中田壩韭黃基地,田地間隨處可見農戶忙碌的身影,或施肥、或除草,一派忙碌的農耕景象。
新中田壩韭黃基地是普定縣穿洞街道玉秀社區玉兔山安置點配套發展的產業基地。當地立足發展產業帶動就業,同步配套打造了種植面積達2300余畝的韭黃基地,為搬遷入住群眾就近就業、創業等打好基礎,確保真正“穩得住”,實現“安身”又“安心”。
能脫貧,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關鍵。“持續深化強化培訓,以市場就業容量大、市場前景好、推薦就業率高的行業為重點,開展規范化、精細化、常態化管理培訓,讓有勞動力的搬遷群眾有一技之長。”普定縣生態移民局副局長周騰表示,下一步將在全縣的安置點內引進企業,在安置點外發展商業,全面提供就業創業平臺及環境。
“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感恩黨中央,共建美好新生活!”走進凱里市上馬石移民社區,幾行大字映入眼簾,展現著社區搬遷群眾的感恩之情。
“臺江樓”“萬潮樓”“三棵樹樓”……用遷出地地名命名的安置樓房,采取“一鄉一區、一村一樓、一組一梯”的安置模式,左鄰右舍依然熟悉,上馬石安置點為搬遷群眾增添了親近感、歸屬感。
將各民族搬遷戶舊居地留下的石磨、犁耙、老照片等進行集中展列,社區鄉愁館為搬遷群眾留住了鄉愁。
…………
“在這里生活太舒心了!”抱著孫子在廣場上散步的李淑芬大娘笑著和記者拉起家常,“每天帶著孫子來廣場上玩,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既可以跟原來我們村里的寨鄰聊聊天,還可以經常參加一些文藝活動,感覺比在老家生活更有意思!”
和諧的文化氛圍是寄托、更是鄉愁。為了增強搬遷群眾的社區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凱里市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市民講習所、道德講堂、移民夜校等學習載體,始終把傳統文化、黨建文化、新時代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內涵“融”入安置點,“刻”在安置房上,“繡”在搬遷貧困群眾心上,著力打造有文化、有故事的安置點。
凱里市還積極將民族文化融入易地扶貧搬遷各個安置點,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傳承民族特色手藝,發展民族刺繡、蠟染、銀飾、蘆笙、鳥籠等傳統手工藝產業,使“新市民”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又能得到不錯的收入,過上更好的生活。
“有社區黨組織就是好,什么事情只要向組織反映,很快就能得到解決,我們很滿意。”從四川到福泉成家立業的一位彝族搬遷群眾對記者說。福泉市牛場鎮五新社區安置點,樓房鱗次櫛比,街道干凈整潔。
五新社區安置對象主要涉及3個鄉鎮21個村185個組,共安置1252戶506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60戶4569人,占比90.15%。由于安置人數多,群眾生活習慣不同,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社區治理難度,如何做好社區治理工作成了福泉市面臨的重大課題。

安順市西秀區彩虹社區安置點,搬遷入住的群眾在社區就業扶貧車間里生產喇叭零部件,家門口就業,讓入住群眾幸福感倍增。
良好的社區治理,可以有效化解矛盾糾紛,有利于建設和諧有序、綠色文明、創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區的搬遷群眾里面有很多黨員,這為我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五新社區黨委書記陳鎮洪說。
福泉市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以黨建引領創新制定了黨員聯系群眾、流動黨員管理制度和網格化管理機制,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社區治理水平顯著提高,使搬遷群眾“生活安心”。
如今,五新社區將社區劃分為27個網格,對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按照“鎮領導包社區、社區干部包片、居民小組長包小組、樓長包樓、黨員包戶”的原則,明確各級網格員工作職責,壓實社區治理責任。
截至目前,五新社區黨員干部累計走訪群眾9600余人次,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500多個。共制定社區居民公約1個、樓棟管理規定27個,選舉居民公約執行委員會1個、樓棟自治理事會27個。
“我結合自家情況解釋大龍開發區的好,住房好、市場大,賺錢機會多、孩子上學有保障,尋醫問藥也方便。有好幾戶老鄉聽了我的勸,搬過來后,如今新生活越過越好。”65歲的向飛是銅仁市首批跨區縣易地扶貧搬遷戶,2017年1月從德江縣長豐鄉遷入大龍經濟開發區大德新區。
向飛的兩個兒子就近就業,老兩口接送孫女讀書,還在社區開了一個蔬菜店,生意不錯,收入可觀。
因為“黨的政策宣講課”,向飛很了解搬遷相關政策,因而滿懷感激之情,這種心態驅使他自力更生、拼搏進取,也促使他主動協助老家工作人員開展搬遷動員工作。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推進在哪里,黨的組織建設就跟進到哪里。大德新區安置點積極探索并實施“四個三”黨建模式:突出三建,即組織體系建設、服務陣地建設、干部隊伍建設;建好三家,即強化配套幸福安家、便捷服務溫暖小家、多元治理和諧大家;落實三業,即多措并舉增就業、搭建平臺幫創業、拓寬渠道助擇業;上好三課,即黨的政策宣講課、精神文明提升課、就業創業引導課。
“四個三”黨建引領是“五個體系”建設的有益補充,通過“四個三”黨建模式,大德新區安置點切實做好后續服務,促進搬遷群眾從村民向市民轉變,對未來堅定決心。
“在這當中,講好脫貧攻堅‘三堂課’,有‘潤物細無聲’的效用。”大龍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陶毅說,黨的政策宣講課,引導新居民了解黨的好政策,做政策上的明白人,感黨恩、記黨情、珍惜好時代,更好更快適應新環境新生活。
精神文明提升課,鼓勵新居民改變落后思想觀念、具備新時代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促進社區和諧發展。
就業創業指導課,帶領新居民適應新的創收方式,養成勤勞創造生活的良好意識,過上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