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徐其飛
“有了路啊,就什么都好辦了!”4月17日,在桐梓縣黃蓮鄉,57歲的黃蓮鄉交管站站長黎永剛站在黃蓮鄉至大溪河村通村公路山谷隘口處,望著周圍的茫茫大山,突然無限感慨地說出這么一句話。
說到修路,時光要沿著桐梓縣黃蓮鄉大溪河村蜿蜒曲折的路穿越回到18年前。
黃蓮鄉距離桐梓縣城115公里,是一個苗漢雜居的高寒、邊遠、貧窮鄉鎮,平均海拔1600多米,一年雨霧天氣150多天,凝凍天氣50多天,集中了高寒地區、欠發達地區的所有特點和困難,且黃蓮鄉所處地理位置四面環山,這些山不是小山頭,而是延綿不絕的茫茫大山,當你站在山頂往山谷看時,發現山谷里有戶人家,而當你走到山谷時,你猛然發現,原來在山谷里的人家住在山頂。
1995年,今為黃蓮鄉交管站站長的黎永剛被組織調配到黃蓮鄉任片區書記。剛到鄉里的他第一次組織開會就困惑不已:“鄉里開一次會竟然要一個星期的時間,這究竟是為什么?”
后來,黎永剛才得知,那時的黃蓮鄉沒有現代通訊工具,如果開會,要專門請人送通知,但黃蓮鄉山高路遠,且全是崎嶇山路,送達開會通知的人需要翻山越嶺兩天才能將所有需要參加開會的村干部通知到,而村干部接到開會通知到鄉里要走一天,第四天才能開會,回到村里又要走一天,所以才會出現開一次會需要一個星期時間的現象。
種種現實,深深刺痛了黎永剛的心,他決定要為黃蓮鄉各村的老百姓干一件足以改變黃蓮現狀的大事:修路!
從2000年開始,雄心已定的黎永剛開始組織發動各村村民捐款修路,并立下“不通公路不回家”的誓言,見有人信誓旦旦帶頭修路,早就飽受無路之困的黃蓮村民,響應積極。在黎永剛的帶領下,村民們和他一起卷起鋪蓋,背上在工地做飯的各種糧油,在山上安營扎寨。18年修路歷程,就此拉開序幕。
18年前的黃蓮鄉,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方式依然在這里延續。修建公路的方式也是如此:依靠一根根鋼釬、一個個鐵錘、一把把鋤頭及緊缺的炸藥。因此,在黃蓮鄉這樣的地方修路,面臨的難度、障礙,可以說比山還高。
為此,黎永剛專門花了數月時間走遍各村寨勘察地形,了解民情。
為弄到開山所用的炸藥,黎永剛白天黑夜地纏著書記、鄉長,當時連吃飯都還成問題的黃蓮鄉只好把全鄉僅剩下的3噸炸藥全給了他,他守著這3噸炸藥興奮得一整晚都睡不著!
一切準備就緒,充滿激情和干勁的黎永剛在修路期間每天拿著大喇叭,早上督促村民起床,晚上督促村民睡覺,甚至連做飯的事他也管。整個工程,他既是指揮員,又是工程師,同時還是施工員。
所有的艱辛付出在2000年臨近除夕之時有了成效:這年,黃蓮鄉第一條連通芭蕉溪村、上螺蟹村、下螺蟹村的通村公路毛路貫通,異常興奮的三村村民更是迫不及待地自發組織了一個通車儀式。
今年已57歲的上螺蟹村村民曾祥科,是那次通車儀式上,第一個將車開進村里的人,為了這個別具意義的通車儀式,在外打工多年的曾祥科東拼西湊花了一萬多元買了一輛二手貨車。

站在黃蓮鄉至大溪河村通村路峽谷口,黎永剛露出欣慰的笑容。
至今,曾祥科還清楚地記得那天的情形:“鄉親們自發放鞭炮迎接車子,沒有鑼鼓,就用自家舊盆舊鍋當成鑼鼓敲,和村里幾位會拉二胡吹嗩吶的鄉親,敲鑼打鼓一路將我送到上螺蟹村!”
這一天,村里70多歲的吳啟元也來到了歡迎儀式現場,曾祥科特意讓他坐上了車,并帶著他在村里繞了一圈,這是吳啟元老人這輩子第一次坐車。
這場堪稱能夠載入黃蓮鄉歷史的通車儀式,讓黎永剛和曾祥科等5000多名村民終身難忘,而曾祥科從此留在家中,一邊照顧年邁的父母,一邊跑運輸,做起了生意。
曾經遙不可及的夢,在這一刻竟然就實現了!
黃蓮鄉村民對路的渴望,讓黎永剛至今還記得一件事:修路時,很多參加修路的村民是修倒路,即從已修路段的另一頭(村民自己所在村寨位子)開始修起,他們擔心這路修著修著就修不到自己村里,所以就倒著修。
每想起這事,黎永剛心里依舊不是滋味,皆因村民們受困于路太久、太苦!
緊接著,從2006年開始,黎永剛又帶領全鄉各個村組克服種種艱難修建通村、通組路。10多年來,黎永剛曾立下的“不通公路不回家”的誓言被他完全兌現。修路期間,他與施工隊和志愿修路村民一起,住簡易帳篷、喝巖縫水、吃方便面。后因長期吃方便面,黎永剛得了急性腸炎。一次病發,黃蓮壩村村民廖正府用車把他送到木瓜鎮白露村,吃了鄉村醫生趙再富的藥后才緩解,兩人勸黎永剛休息觀察一下,但他還是急忙回到了山上。得知黎永剛生病原因后,村民們紛紛湊集雞蛋和臘肉主動送到了山上。
截至2018年,在黎永剛的帶領下,黃蓮鄉已實現“村村通”“組組通”公路的愿望,其中通村公路建設76.25公里、通組公路71.51公里,除此以外,還有幾十公里通戶小路,總計近200公里,并與外界相連通,形成四通八達的路網。
有了路的黃蓮鄉,就有了謀求發展的底氣和力量。黃蓮鄉黨委書記付虎勇介紹,鄉里將充分利用黃蓮鄉豐厚的方竹資源,重點打造方竹筍龍頭產業。如今,黃蓮鄉擁有成規?;姆街窳?.8萬畝,畝產方竹筍400多斤,鄉里正在全力改造方竹林,目前已經改造完成3.8萬畝,到2020年,黃蓮鄉將打造10萬畝方竹產業。
方竹筍4元左右一斤,10萬畝方竹林將產出4000萬斤左右方竹筍,按均價3.5元一斤算,10萬畝方竹林將有1.4億元左右的產值。
除方竹產業外,黃蓮鄉還有上千畝的中藥材產業,并大力發展生態養蜂、生態牛羊雞等養殖,確保家家有產業覆蓋,戶戶有增收渠道。
黃蓮鄉未來的發展方向還不止這些,鄉里擁有地質公園、天然溶洞、原始森林及千畝草場等豐富的旅游資源。目前,鄉里已獲得重慶南方集團重資打造黃石公園等旅游景點,預計未來三年內建成國家級旅游景區。
如今,每天穿梭在黃蓮鄉大山公路上的各類汽車絡繹不絕,茫茫群山再也無法阻擋鄉里蓬勃發展的朝氣,今天的黃蓮鄉,因為出色的公路建設而完成了蛻變。
4月17日,坐落在黃蓮鄉山谷之中的大溪河村,49歲的蘭成發一邊在家里和幾名鄉親一起修建自己的新房,一邊不時打望著自己于去年修建的魚塘里的魚群,盤算著自己未來的規劃。
黃蓮至大溪河這條通村路,黎永剛2013年帶領村民捐資16.5萬,政府出資8.3萬修建,2015年修成,從山頂到山谷的村里,垂直落差700米,也因此修出了25道拐,未修路之前,大溪河村民出山,爬完山谷要兩個小時左右,如今,開車只需30分鐘左右就能上到山頂。
“有了路啊,就什么都好辦了!”
不經歷“無路可走”的痛楚,怎能真切體會到黎永剛這句平淡無奇的話語背后蘊含著蘭成發要在大溪河里養魚致富的底氣和勇氣以及黃蓮人戰勝貧困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