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丁思江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蔣洪飛

遵義市播州區鴨溪鎮辣椒種植基地舉辦的農機操作比賽。 (王曉艷/攝)
4月的黔北大地,桃紅柳綠。行走在鄉間田野,隨處可見村民們忙碌的身影。翻土整田,除草理溝,播種蓋膜……勾畫出了一幅“人勤春來早,田野春耕忙”的美麗畫卷。位于播州區鴨溪鎮的樂理村關豐組,連片的卷心菜正待采摘。
關豐組的蔬菜基地總共有6 7 5畝,2018年關豐組蔬菜基地畝產量在800斤左右,總產值達到300多萬元。全鎮這樣的基地有5個,總共3000多畝。
“現在還不是最忙的時候,每年播種和收菜的時候才忙得不可開交,多的時候一天有200多個村民來做工,每天每人最少能拿到80元工資,能干的能拿到160多元,2018年光是開工資就拿出300多萬。”遵義山中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正財說。
近年來,鴨溪鎮著重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支柱產業,推進產業扶貧,2018年實現脫貧806戶3177人。
鴨溪鎮多次組織農業公司、種植大戶、村民組長等到安徽、江西、四川、湖南等地考察菊花、脆紅李、柚子等特色產業,到息烽、湄潭縣考察學習種植技術,為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煞費了一番苦心。
樂理村、金刀村緊鄰馬家灣蔬菜批發市場,選擇大力發展時蔬產業,助群眾增收。金鐘村、楊柳村緊鄰高速公路和國道線,于是大力發展菊花產業,實現“接二連三”,通過發展旅游業和餐飲業促進增收。
白臘坎村稻田平整、水源好,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生態“稻+”產業,既提高了水產品產量,又提升了水稻品質。堰坎村是貧困村,注重“長短結合,以短養長”,持續增加群眾收入。仁合村平菇,金刀村脆紅李,金鐘村無筋豆、黃瓜……
同時,鴨溪鎮還與遵義師范學院合作建立了博士工作站,把科研成果運用到實踐中。依托山中寶、龍泉、 源、聚果堂等龍頭企業,對接廣東、廣西、上海、重慶等省外的蔬菜批發市場,發展辣椒、菊花、無筋豆、黃瓜等訂單農業24796畝。
山中寶、龍泉、 源、聚果堂等企業以800元/畝流轉土地4680畝,全鎮群眾土地流轉收入達374.4萬元/年,山中寶和 源公司又將蔬菜基地的所有勞務,以1200元/畝返包給28戶貧困戶,貧困戶憑勞務戶均增收15000元。另有800余名群眾在產業基地務工,收入大幅增長。
鴨溪鎮辣椒、蔬菜、菊花等產業先后輪作,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大戶增效。2018年,鴨溪鎮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6個,引進家庭農場5個,引進市級龍頭企業3家,全鎮201戶貧困戶以“特惠貸”入股合作社,戶均年分紅7200元。
結合“農業產業基地大、勞動力需求大”和“貧困戶學歷不高、無一技之長,難以找到穩定工作和收入”的實際情況,鴨溪鎮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由黨員引領創建脆紅李基地2780畝、菊花基地560畝、辣椒基地675畝。
由村(社區)黨支部組織貧困戶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調度,長期在各個基地上務工,讓貧困戶變為產業工人,既滿足了基地勞動力需求,貧困戶也實現了穩定增收。
依托資源稟賦以及市場需求,鴨溪鎮發展蔬菜、菊花、辣椒種植,明確靶向,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加入進來,為全鎮群眾鋪開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