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方亞麗
為提升搬遷群眾就業技能,銅仁市萬山區通過政企合作開展就業技能培訓,由企業提供實際操作培訓平臺,采取“理論培訓+實操培訓+就業”相結合方式,實行訂單式培訓,增強移民群眾就業能力。
聚焦搬遷群眾后續發展問題,既注重眼前增收,又注重解決后顧之憂,讓群眾安居樂業,是銅仁市萬山區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標準。
各安置區里的“微工廠”,描繪的正是搬遷群眾喜迎新生活的“大文章”。
“萬山區的搬遷安置點均在主城區,這個安排也是在為萬山區城市規劃做一個基礎。”從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近5年的萬山區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楊永華,正在思考如何將“五個體系”落實好。
“‘五個體系’核心中的核心就是解決就業。”楊永華告訴記者,自前年開始有大規模搬遷人口涌入安置點時,他們已制定了一套就業方案:與朱砂古鎮景區、經濟開發區簽訂用工協議,并每天組織班車將群眾由安置點送到用工地。
“堅持了幾個月,群眾慢慢不愿意去了,還是覺得遠,不方便。”楊永華說。
數據顯示,2016年萬山區搬入637戶2300人,2017年搬入4849戶21211人,2018年搬入6120戶26682人,計劃在2019年6月底完成,按照“戶均一人就業”的要求,至少需要解決11606人的就業問題。
在沒有大規模工業企業的環境里,通過公益性崗位就業、自主創業帶就業的形式解決的就業人數,只是龐大數字的極少一部分。
“2018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就在尋找一種更適合的解決就業的方式。”經過長時間與搬遷戶相處,楊永華認為同時滿足就近就業與手工制作業兩項要求的企業,能有效提高群眾主動就業積極性。
2018年9月,楊永華一邊對要引進的企業進行篩選,一邊在安置點開始動工為企業裝修場地。
同時,石阡縣石固鄉的致富帶頭人廖景偉找到楊永華。
“他做服裝20多年了,這兩年在家鄉種植幾百畝經果林,帶動了不少群眾,現在想重拾服裝行業。”廖景偉踏實做事的性格打動了楊永華,很快廖景偉的銅仁市景航服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景航服裝)入駐萬山區旺家花園安置區。
“有這個機會,我也有市場資源,現在手上訂單上百萬件。”目前,廖景偉的企業已與100余名搬遷群眾簽訂了勞務合同,后期還將陸續解決500個就業崗位。
通過出臺辦公用地補償、解決就業補貼、崗前培訓補貼等十多項優惠政策措施,旺家花園安置區又引進了三紅楓鞋業與松桃苗繡兩家企業。
萬山區以西南商貿城、微企園、龍生三個安置點為核心,建設微企工業園,現已完成一期建設,引入5家微型企業入駐。今年下半年將完成二期建設,屆時能容納20多家微型企業共同生產,將帶動1500人就業。
4月17日,在三紅楓鞋業二樓的生產車間,記者見到三紅楓鞋業負責人之一的劉宏,此時,生產線上20來位工人正忙著趕制一批即將發往俄羅斯的皮鞋。
“月均訂單3萬雙,這批員工還是培訓階段,真正上手后,我們還要擴大場地,吸納更多的群眾就業。”劉宏說。
20年前,三紅楓鞋業董事長向前下海經商,在溫州創立自己的鞋業加工廠。13年后,在銅仁市雁歸政策的吸引下回到家鄉建立工廠,而今又在搬遷安置區建廠,除帶動群眾就業外,向前認為這將是新一輪的市場機遇。
“這些年回到家鄉,最大的感觸是招工難,而搬遷安置點有大量的人力資源。”向前說,隨著時代變遷,在安置點招到的年輕人通常有外出打工經驗,無論是理解能力還是動手能力都值得認可。
在采訪向前時,隔壁的會議室不時傳來小朋友的嬉鬧聲。
“考慮安置區上班的絕大多數搬遷群眾需接送學生、照顧老人的實際情況,在安置區企業工作的群眾,每天下午在放學時段專門有1小時的時間用來接孩子。”楊永華說,各家企業還為搬遷子女開設了“業余課堂”,專門拿出一間房屋作為學習活動場所,豐富孩子們課外生活。
為提升搬遷群眾就業技能,萬山區通過政企合作開展就業技能培訓,采取“理論培訓+實操培訓+就業”相結合方式,實行訂單式培訓,涉及電工、家政服務、挖掘機等10多個技術工種,由企業提供實際操作培訓平臺,針對搬遷群眾開展一對一崗前理論和操作培訓。
目前,萬山區5個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已搬遷入住6476戶27713人。通過“就業保障”進小區,以移民小區為單元,整合培訓資源,落實防水工、電工、家政服務員等技能培訓,目前,開展就業培訓5638人。
任廷屏,39歲,在廣州、溫州等地打工5年,現在是景航服裝的一名技術工,月收入2600—3000元。
“上個月11號,我來拿安置房的鑰匙,一進小區就看到這家制衣廠,剛好我以前打工就是做這行,真的很高興。”任廷屏隨即來到廖景偉的辦公室,咨詢招工事宜。在簡短交談后,廖景偉表示希望她能盡快到崗。
兩年前,為照顧兒子上學,任廷屏從廣州回到老家印江自治縣杉樹鎮群聯村務農。
“也想過到近一點的地方打工,可就算到縣城來回也是半天,不方便。”任廷屏說,除日常生計問題讓她焦慮外,每到雨季居住地的安全隱患也是她與村民最為憂心的事。

銅仁市萬山區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搬遷安置區興建“扶貧微工廠”,讓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收。圖為在制鞋企業務工的移民群眾。
“我們那里土質松,一下雨就容易造成山體滑坡,住房也危險,娃娃上學也危險。”任廷屏說。
2016年11月,銅仁市啟動跨區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沿河、德江、思南、印江等西邊區縣和松桃、石阡兩東邊區縣的貧困人口,向銅仁主城區遷移。今年3月,任廷屏一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搬入銅仁主城區之一的萬山區。
搬入新家一個星期后,任廷屏成為樓下的制衣廠的一名員工,重新操作起縫紉機,線與針交替穿梭在各種布料之間,很快找回熟悉的感覺。幾天時間,她快速的手法在工廠傳開,不少婦女開始向她請教。
“適合的工作會讓人重新找回自信。”任廷屏笑著說,現在兒子在城區上學,路程不遠,放學自己就能回家,丈夫在城區做點小生意,一家人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除了像任廷屏這樣有經驗的技術工外,在萬山區各安置點的扶貧微工廠主要吸納中老年、殘疾人、看家婦女等學歷低、無技能的“半勞力”“弱勞力”搬遷群眾就業。
“已經建立起財政扶持企業機制,對解決搬遷群眾上崗就業的企業按400元/人給予一次性補貼。”楊永華說,在“微工廠”上班,搬遷群眾還可以選擇自主居家代工,采取“企業+樓棟+家庭”生產方式,到企業領取加工原材料,自主在家代加工,企業驗收合格后以計件方式領取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