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思瑾
包曉斌:貴州農產品優在生態,而這源于貴州一直以來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有關。說到貴州的生態,我先來談我的一個震撼和一份感動。
去年7月,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說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貴州省已經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典范,十分期待貴州模式傳遍全中國,并進一步傳遍全世界的那一天的到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在貴州舉辦了十屆,十年來,這個國際性的高端論壇讓世界看到了一個負責任的中國,一個不斷致力于踐行與傳遞生態文明理念的貴州——這是貴州帶給我的震撼。
貴州還帶給我一份感動。這份感動源于烏蒙山深處貴州一個邊遠村寨——海雀,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個曾被聯合國專家視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石旮旯,代代人在瘦瘠破碎的土地里刨食,在生態極其脆弱的山坡上將玉米和土豆一層層種到了山頂。據當時新聞報道,1985年,海雀村年人均純收入僅33元,人均占有糧食僅107公斤,家家缺糧甚至斷糧,不得不靠國家救濟。對抗這天生的貧瘠,海雀人有更堅定的信仰。在老支書文朝榮的帶領下,村民們植樹種草,保護天然植被,改善生態環境,以不屈的毅力向貧困宣戰,以“絕處逢生”的精神讓一個“苦甲天下”的不毛之地變成了衣食無憂的和諧村莊。

包曉斌:老百姓都是“綠色發展”的“股東”,生態文明建設最終是要將其效益惠及到人民身上。(受訪者供圖)
我曾在網絡上看到了一張海雀村的圖:裊裊云霧中,青松林海層疊;錯落民居間,阡陌縱橫向遠。海雀村實現了生態與經濟雙贏,探索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畢節試驗區三大主題之一的生態建設,在海雀村得到了近乎完美的成功實踐。我想這就是貴州農產品優之所在。
包曉斌:去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保障。”再一次宣示了黨中央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決心和堅定意志。
守護“兩江”上游生態屏障,貴州最“可貴”的,就是堅定不移地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和完善綠色制度體系,搭建起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保駕護航,在全國做到多個“率先”。此外,還嚴格執行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取消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0個縣GDP考核;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實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問責。
包曉斌:貴州在同步小康的征程上,需要有一個“高于全國、高于西部、高于以往”的發展速度,才不至于“拖后腿”。而貴州的加快發展,更具全局意義,是西部和欠發達地區與全國縮小差距的一個重要象征,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貴州面臨既要“趕”又要“轉”的實際。如何把握好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最佳結合點?不僅筑牢綠色屏障、建設綠色家園,還要注重發展綠色經濟、培育綠色文化,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快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持續有效地轉變。這就要求貴州要念好“山字經”,種出“搖錢樹”,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農產品種植。
構建循環農業模式,擴大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促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培育生態農產品知名品牌。在農產品無公害、綠色、有機三個梯級上,綠色農產品不同于無公害農產品安全準入的底線門檻,也區別于有機食品小眾化路線,要讓大部分消費者買得起。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圖為羅甸縣逢亭鎮床井村哈密瓜種植基地哈密瓜豐收。(羅甸縣委宣傳部供圖)
一直以來,貴州立足大生態探尋脫貧攻堅的出路。去年春天,貴州掀起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下大力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促進農村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如今,聚焦“綠色”,突出“優質”,貴州已構建起“東油西薯、南藥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山地農業格局,綠色農產品優勢產業迅速壯大,一些產業逐步在全國占據一定優勢地位,茶葉、薏苡、辣椒、火龍果、藍莓等種植規模居全國首位,好山、好水、好空氣、好土壤孕育的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正以“泉涌”之勢走市場,“黔貨出山”正當時。
包曉斌:當前,我國的農業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持續推進生態農業建設,有助于推動農業產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有助于推動農民收入穩步增加,從而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貴州要打造生態農產品,要劃定農地保護區域,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核心區;按照農業綠色發展產地環境安全、生產過程安全、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要改進耕作制度,確保化肥農藥零增長,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推行精準施藥和科學用藥;嚴格執行產地環境標準,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推行農業良好生產規范,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從生產源頭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
這一過程中,還應注重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不必要的浪費,提高效率。這就要綜合各方力量,優化現有的供應鏈,創新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模式,打造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服務的供應平臺,同時也可考慮增強農產品附加值,為脫貧攻堅提供新動力。
老百姓都是“綠色發展”的“股東”,生態文明建設最終是要將其效益惠及到人民身上。既在“趕”又在“轉”,貴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值得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