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勇平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文葉飛
江口縣深入實施民心黨建工程,堅持以基層黨建引領脫貧攻堅,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按照“組織強村、產業旺村、文化興村、生態美村”的思路,全面推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發展之路。
一場春雨過后,記者走進江口縣凱德街道明星村,眼前的村莊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穿行其間,道路寬敞整潔,兩側樹木蔥郁,路邊垃圾桶擺放整齊,來往村民精氣神十足,一股和諧發展新風迎面撲來。
明星村的新貌,是江口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生動樣本。
近年來,江口縣深入實施民心黨建工程,堅持以基層黨建引領脫貧攻堅,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按照“組織強村、產業旺村、文化興村、生態美村”的思路,全面推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發展之路。
閔孝鎮長崗嶺村原來是一個深度貧困村,也是典型的“空殼村”“后進村”。2017年4月及9月,陳炳剛和胡世華先后被組織選派到長崗嶺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黨支部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組織群眾底氣不足,服務群眾腰板不硬,號召群眾說話不靈。”在剛駐村時開展的走訪調研中,村黨組織建設弱化虛化的狀況讓陳炳剛暗下決心,必須要強化黨建工作,調動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凝聚民心。
“只有讓黨組織活起來,讓廣大黨員動起來,才能發揮基層組織的強大力量,為村級發展出謀劃策。”胡世華說。
為此,強化黨組織建設成為長崗嶺村駐村工作的第一道“硬菜”,黨員管理、黨員學習、流動黨員管理以及“三會一課”等多項規定實現制度化,并上墻公示。組織開展黨員設崗定責活動,全村黨員全部認領各類公益崗位,并組建黨員服務先鋒隊,主動亮出黨員身份,開展為民服務。
在村黨支部和全村黨員的帶領下,長崗嶺村實現每戶貧困戶三個產業全覆蓋,戶均年增收1200元,村集體經濟積累實現“零”的突破。
長崗嶺村的變化不只是發展產業帶來的“真金白銀”,更重要的轉變是干部的優良作風、群眾的發展信心。
聞鼙鼓而思良將。江口縣緊緊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目標任務,始終把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深入實施強基固本三年攻堅行動,筑牢筑強一線“橋頭堡”。
截至目前,全縣整頓轉化后進村黨組織9個,調整充實村干部25人,選派駐村干部和駐村第一書記498人,培養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569人,培養儲備村級后備人才253人。
走進怒溪鎮駱象村茶園基地,連片的茶園依山就勢綿延不斷,石板小路蜿蜒其中,茶農正忙著采摘春茶。
駱象村黨支部書記楊茂華介紹,10年間,駱象村堅持因地制宜,先后發展生態茶園1.6萬畝,成立種茶專業合作社14家,落戶4家茶生產企業和4家制茶加工廠。
隨著茶產業的崛起,外出務工的村民陸續返鄉。“茶產業已覆蓋全村貧困人口,村民或生產、或加工、或銷售,都吃上了茶葉飯。”楊茂華說。
“每年公司分紅有3000元,加上到茶園務工的工資收入,我在2017年年底就主動脫貧了,現在日子越過越好。”駱象村村民曾啟發算起自己的脫貧賬。
落戶村里的貴州江口梵凈山茶葉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的茶葉基地每年用工達6000個以上,僅勞務支出一項就達到70萬余元。
近年來,江口縣牢牢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用美麗戰勝貧困,把植綠、護綠、興綠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重點圍繞生態茶、獼猴桃、冷水魚3大主導產業和中藥材、蔬菜2個增收項目,全縣累計種植茶葉15.92萬畝、精品水果4.51萬畝、中藥材3.2萬畝、油茶5.5萬畝,發展特色水產養殖面積6150畝,直接帶動8萬余人增收致富。
“現在,村里路修通了,產業也發展起來了,大家在勞作之余還能唱唱歌跳跳舞,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生活的變化讓德旺鄉凈河村的村民們滿心歡喜。
江口縣著力把文明創建、社會治理、文化活動與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大力推進文化興村、文化強村建設,活躍和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農村群眾送去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全縣105個村(社區)興建了活動廣場、農家書屋和文化墻等,組建文藝隊伍,開展文藝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同時,江口通過建立完善村規民約,積極開展農村移風易俗行動。還成立村級監督小組,逐步形成有效的獎懲機制,促使群眾相互約束、相互督促,按規定辦事。
凈河村通過制定村規民約,著力整治群眾濫辦酒席之風,提倡喜事新辦,喪事從儉,破除陳規陋俗,反對鋪張浪費。凈河村還規定操辦酒席須事先繳納500元環保保證金,堅持誰污染誰治理,成為遠近聞名的“環保村”。

江口縣以500 畝大壩為示范,大力發展三大產業和兩大增收項目,帶動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圖為江口縣德旺社區實施規模種植的500 畝大壩。(江口縣委組織部供圖)
此外,江口還深入開展“四個好”宣傳創建活動,教育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激發內生動力,增強感恩意識,有效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這里環境優美,距離梵凈山不遠,順道就來了。”從梵凈山下來,來自黔南的游客穆廷廷驅車來到相距不遠的太平鎮快場村。
和許多農村地區一樣,群眾生產生活垃圾處理在快場村也曾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隨著梵凈山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地處梵凈山核心區的快場村逐漸成為鄉村旅游的“香餑餑”。因此,鄉村環境衛生整治成為快場村發展鄉村旅游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村黨支部的引導下,村里制定出臺《快場村村規民約》“十二條”,內容涉及村容村貌、社會治安等多個方面,尤其在環境衛生方面,倡導創建宜居宜游美麗家園。
此外,還配套成立了快場村“垃圾兌換超市”,與“十二條”共同架構起一“疏”一“堵”的環境治理機制,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村里整潔漂亮了,村民們謀正事的多了,想集體利益的多了,講文明講禮貌的多了。”村里群眾感嘆道。
“村莊變美了,來游玩的人越來越多,游客們都說這里風景秀麗、空氣清新,特別羨慕。”快場村黨支部書記鄭云清說。
江口縣在貴州省率先啟動農村“五改一化一維”和環境整治行動,近兩年來共整合投入資金3.6億元,集中開展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根治環境“臟亂差”現象,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群眾生活品質。先后涌現梵凈山村、凱文村、魚良溪村、駱象村、龍宿村、寨抱村、壩梅村等一大批鄉村旅游示范村。美麗的自然山水、淳樸的民風民情、多姿的民俗文化,備受游客青睞。
實踐證明,江口縣聚焦鄉村治理難題,創新實施“民心黨建+垃圾兌換超市+河長制”“民心黨建+村規民約”“民心黨建+組委會”鄉村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科學化和精細化水平,營造了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