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四合院承載了中國千百年的歷史文化,開在其中的“院落創意菜”潛移默化受其熏陶,從里到外都透著一股濃濃的文化氣韻。當你厭倦了千篇一律的就餐場所時,可以到這些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餐廳里返璞歸真。走進題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的門臉,一個精致的院落呈現在眼前:流水潺潺、魚兒暢游,許愿樹下紅綢飄飄,院里院外暗香浮動。
2006年,院落在北京地安門一座160年歷史的老四合院里靜悄悄地開業了,經過9年的發展,如今院落在北京已經擁有4家分店。從老宅院走入了城市綜合體,院落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本真。
京菜文化集全國烹飪技術之大成,以北方菜做基礎,兼容各地風味后在風格口味上獨樹一幟。又因作為六朝古都的特殊性,吸收滿漢飲食的精髓,兼收宮廷飲食風味,同時匯集了全國各地的人才,經過歲月的融合,有著復雜豐富的內涵。院落的菜品源于京菜文化,卻又充滿時尚創意,讓人唇齒留香的同時,仿若也在品味著文化的味道。與博大精深的京菜文化相比,它更像是一幅京菜詩畫小品,獨自優雅。
醋香醇郁,嫩滑利爽“臘八蒜熘肝尖”會讓人莫名想到老舍筆下的人物。每逢臘八這一天,便將白蒜放入米醋中,密封起來,待到年底,壇子中的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與滑嫩的肝片在鍋中同溜,色味雙美,口齒間的爽利,飽含這座城市人們對春天的憧憬。
酸椒全魚是民國時期北平的一道傳統菜。早年間,北平飯館常備大木盆,養著許多活魚,專為醋椒魚之用。著名文物學家王世襄,每席必點,興致來了,還會親自下廚為朋友做上一桌子菜。汪曾祺先生稱他是“學者中真正精于烹調者”。
簡單的鍋塌豆腐,其實并不簡單。鍋塌豆腐是乾隆年間的宮廷菜,以“鍋塌”這種獨有的烹調方式將豆腐經過調料浸漬,蘸取蛋液雙面煎至金黃,佐以湯汁微火吸收。口感酥嫩,汁濃味鮮。
牛街燒羊肉和一段兒歌相聯:“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后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燒羊肉喲……”這首童謠不僅記載了老北京人兒時的情趣,也記載著他們對燒羊肉這道美食抹不去的回憶和喜愛。使用24個月的羊肉,經吊湯、緊肉、碼肉、煮肉、煨肉、炸肉六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肥瘦均勻,瘦而不柴肥而不膩,肉筋道嚼勁十足。
芝麻糖餅是一份小小的老北京傳統食物,承載了太多人的成長記憶,即便漂洋過海遠離了生養的地方,也都始終無法忘卻。它外皮酥香,里面流淌著芝麻醬紅糖,帶著滿滿的誠意和十足的用料。即便歲月匆匆,這份糖餅中的美好依舊如故。
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起源于中國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里嫩。
汪曾祺曾經說過:北京的烤肉起源于何時,原是哪個民族的,己不可考。反正它已經在北京生根落戶,成了北京“三烤”(烤肉,烤鴨,烤白薯)之一,是“北京吃兒”的代表作了。院落的福氣烤鴨是精選傳統北京填鴨,以果木明火烤制,色澤紅艷,柔軟淡香,肉質細嫩。它是招待外來賓客的宴席主菜,也是這座城市中的尋常風味。
北京“三烤”中最接地氣的莫過于烤紅薯了。院落把西式技法兼融進來,打造了一味香噴噴的黃油烤紅薯。黃油烤紅薯用懷柔沙地紅心紅薯,蒸制調味后,再與芝士黃油同焗烤,既透又酥,不僅入口就化,而且如蜜如飴,滿嘴香甜,裹在紅薯外面的黃油芝士,更黏稠得蜜一般,可以拉成絲;吃起來有說不出的舒坦熨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