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布魯姆
“當你走在倫敦的人行道上,放輕腳步,因為你是走在倫敦的皮膚上。”
—彼得·阿克羅伊德
18世紀中葉,倫敦人塞繆爾·約翰遜博士就曾說過倫敦是座日新月異的城市。他說得沒錯,如今倫敦依然如此,萬花筒一般,令人目不暇接:名勝古跡、劇院、音樂廳、娛樂中心、美食,還有收藏豐富的博物館以及從古典藝術到流行文化無所不包的美術館。
文學印跡
在莎士比亞的38部劇作中,只有《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發生在他那個時代的倫敦。我最討厭的就是這部劇,部分原因在于劇中那個叫約翰·福斯塔夫爵士的騙子在虐待似的戲謔當中淪為了犧牲品。他和《亨利四世》中永垂不朽的福斯塔夫相去甚遠。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莎士比亞所創作的幾乎所有戲劇的背景都是要么在倫敦,要么在沃里克郡的鄉下。這位最偉大的文學家從來沒有去過歐洲大陸,也許他甚至從來不曾到過他的家鄉斯特拉特福鎮北邊很遠的地方。他劇本的背景都設在意大利、法國、蘇格蘭或者希臘,但是實質上這些故事發生的地方就是莎士比亞所了解的狹小世界,即倫敦、斯特拉特福以及二者之間的地區。
莎士比亞的世界就是以環球劇院為中心的倫敦。他劇中所有的城市都是倫敦,所有的鄉間景色離他成長的地方都不遠。他的地理是虛幻的,他的歷史往往具有傳奇色彩,他的現實稀奇古怪。羅馬悲劇并沒有因為其普魯塔克風格而就不是英國的。
在埃爾西諾的丹麥宮廷里生老病死的哈姆雷特是威騰堡大學的學生,但是巡回演出的演員屬于莎士比亞的劇團,所以那位王子顯然就成了在環球劇院消磨時間的逃課的學生。他的很多重要劇本都隱含著這樣的意義。詹姆斯一世的腐朽王朝在《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中的埃及朝廷中得以用反諷的手法再現,比在《亨利八世》中對宮廷生活的表現要生動多了。《仲夏夜之夢》中的波特姆、彼得·奎斯和他們的同類都是英國的鄉下人,而幾乎不像雅典人。既然世界是個大舞臺,那么環球劇院的舞臺就是整個世界。夏洛克和埃古都是倫敦人,而非威尼斯人,《一報還一報》中生活糜爛的維也納其實是莎士比亞極其熟悉的倫敦妓院。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十四行詩中那位“黑美人”的身份,但是想象力豐富的我相信了安東尼·伯吉斯的說法。在《莎士比亞傳》中,伯吉斯說這位“黑美人”叫路西·尼格羅,是倫敦一位東印度裔名妓。
在《第十二夜》中,我發現馬爾沃利就是諷刺版的本·瓊森,《李爾王》中的埃德蒙就是莎士比亞心目中另一位對手——克里斯托弗·馬洛的最終版。通過這些發現,我跟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們產生了分歧。
倫敦的先知是威廉·布萊克,他是英國的以西結,曾試圖“修正”約翰·彌爾頓,但彌爾頓也是深受莎士比亞影響的作家。倫敦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也沒能例外,還有倫敦的文學批評家塞繆爾·約翰遜博士。除了莎士比亞和杰弗里·喬叟,狄更斯肯定是最強大、最有影響力的倫敦作家了。從《匹克威克外傳》到《大衛·科波菲爾》,再到他的代表作《荒涼山莊》,一直到他未完成的《埃德溫·裘德之謎》,如莎士比亞再現世界一樣,狄更斯再現了倫敦。
藝術地標
倫敦的好幾個旅游點都集中在這兩個軸心之間沿泰晤士河的區域。最佳旅游路線之一是從倫敦橋搭乘游船一路游覽到威斯敏斯特教堂碼頭。東端是氣勢恢宏的倫敦塔,11世紀威廉征服英國時始建,是當今尚存的為數不多的中世紀建筑之一。在其歷史上,大部分時候倫敦塔都是令人毛骨悚然之地:英國王室的敵人被囚禁在這里,遭受非人的折磨,最后往往被斬首示眾。現如今那里的衛兵卻是春風滿面,身著紅黑兩色上衣的導游還會為游客免費講解倫敦塔的故事。
倫敦塔對面是老城區的一些碼頭,如今已改建成了時尚的現代公寓、餐館和購物中心。倫敦橋四不像的輪廓曾令很多游客驚嘆,往往把它與浮華的塔橋混為一談。縱觀歷史,不難看出倫敦橋比與其相鄰的惹眼的維多利亞時代建造的塔橋要重要得多。1750年以前,倫敦橋是泰晤士河上唯一的一座橋梁。在莎士比亞時代,橋兩邊都林立著民房和商鋪。靠近橋的南端,倫敦大火紀念碑掩映在現代化建筑群之中。當時那場大火就是在這附近燒起來的。
在南華克橋那邊發現了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遺跡。自1997年開始,一座仿古的環球劇院就在附近開門營業。莎士比亞的戲劇定期在這里露天上演,和過去完全一樣。
沿著南岸再往前是泰特現代美術館。這座于2000 年開始開放的美術館是在河畔發電站的舊址上建造起來的。這幢宏偉的大樓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現代藝術品提供了寬敞明亮的展覽空間。這也使原泰特美術館得以變身為泰特英國美術館。泰特英國美術館是世界上收藏500 年來英國藝術品最豐富的美術館。泰特現代美術館對面的千禧橋是泰晤士河上最新的大橋。這座橋上禁止機動車輛通行,游人可以一邊在橋上漫步,一邊盡情欣賞泰晤士河之風情,欣賞圣保羅大教堂的圓頂。
維多利亞堤頭上的那些建筑500 多年來一直與法律行業密切相關,都是些禮拜堂和法院的招待所。年輕的查爾斯·狄更斯在受到繆斯女神的垂青而成為作家之前曾在那里做過小職員,為生計而辛苦勞作。
河對面再往前是倫敦首屈一指的藝術大廈——南岸藝術中心。這座鋼筋混凝土建筑現在似乎已經過時了,但大樓內設有英國頂尖的藝術機構,如皇家節日音樂廳、國家大劇院、海沃德美術館和國家電影劇院。
接下來是倫敦最新也是最激動人心的旅游景點——倫敦眼。倫敦眼是為迎接新千年而建造的。在建造之初,很多人擔心這個巨大的摩天輪會破壞周圍的景致,會破壞威斯敏斯特教堂莊嚴肅穆的氛圍,但是只要坐上這摩天輪轉上一圈就足以令那些抨擊它的人馬上改變自己的看法。
從“倫敦眼”摩天輪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倫敦最著名的象征——大本鐘。放置在漂亮鐘樓里的大本鐘俯瞰著議會大樓。每天,鐘聲都會隨著英國廣播公司的廣播而傳到世界各個角落。議會大樓矗立在老威斯敏斯特教堂皇宮的舊址上。古老的皇宮在1834 年的一場大火中被損毀殆盡。在這富麗堂皇的大樓內,兩院議員們商討諸如立法之類的國家大事。下議院的議員是從各黨派經選舉產生的。擁有最多議員的黨派即成為執政黨,其首腦稱為首相。上議院是由有頭銜的貴族組成的。有些議員的貴族頭銜是世襲的,其他議員的頭銜則是由于他們對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而由王室加封的。
宏偉壯麗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不僅是做禮拜之地,而且也是一座國家紀念碑。國王和王后在這里加冕,百年之后也安葬在這里。另外還有很多英國文學史上的名人的骨灰也安葬在這里的詩人角,以供后人憑吊。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這座精美絕倫的中世紀建筑里,既有豪華氣派的紀念碑,也有簡陋的墳塋。
英國女王的居所白金漢宮坐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和海德公園之間。每天都有很多游客蜂擁而至,去觀賞白金漢宮的門衛換崗儀式。
國家美術館正對著廣場,里面收藏有13—19 世紀的藝術杰作。國家美術館旁邊就是國家肖像館。
霓虹燈閃爍的皮卡迪利廣場是倫敦主要商業街的中樞。倫敦三大商業街,即皮卡迪利大街、攝政街和牛津街上的房地產是從這里到海德公園這一區域最貴的。實際上,現在的倫敦是在不斷向外擴展的過程中由很多村莊連綴而成的。很難想象,在簡· 奧斯汀的時代,現在已成為市中心的布魯姆斯伯里當時只不過是個偏遠的村莊,離倫敦還有相當遠的距離。這個地方曾一度是出版業的代名詞,如今卻坐落著有“國家寶庫”之稱的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收藏極其豐富,藏品來自世界各地,從史前時代、古代文明一直到現在。
肯辛頓也有好幾座博物館,包括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有精美的珠寶、陶器、瓷器、紡織品、銀器、金屬制品以及其他器具,是世界上裝飾藝術品收藏得最為齊全的博物館之一。這座博物館的一大特色是收藏有英國和歐洲的工藝品,同時其收藏的中國和印度藝術品尤其令人難忘。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