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建
Doi: 10.19 765/j .cnki.1002-5006.2019.05.005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保護與旅游利用,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與實踐命題,它甚至成為新時代推動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戰略。而如何在科學保護這些承載著民族記憶和精神的非遺資源的基礎上,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活化和充分發展,則是需要學界深入探討和解決的一個綜合性課題。據此,本文提出的思路及基本觀點是:以文化創意激活非遺資源的旅游美學效用,無疑是在當前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滿足大眾對美好休閑生活的消費需求,大力推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提升旅游消費的多元審美需要和供給品質的背景下,可積極嘗試并大力推進的一種生態文化策略及路徑。這一構想不僅從根本上契合了旅游文化作為審美體驗形態的本體內涵,也彰顯和突出了非遺資源內在的文化特質與本質規定。
一、文化創意是激活非遺資源旅游利用的新動能
眾所周知,自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我國社會變革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并把文化創意作為社會進步的重大戰略選擇與立國方略予以大力倡導和推動。無論從提升國家形象和文化軟實力的意義看,還是從促進文化產業的作用看,文化創意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顯著事實所證明。準確地講,當代社會已進入以體驗經濟、符號經濟、審美經濟及夢想經濟為核心的時代。而文化創意之所以能構成激活非遺資源旅游利用的新動能,正是由其深刻的哲學內涵和非遺資源多樣化文化屬性及功能所決定的。
從文明發展的歷程看,人類的創造性和創造力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原動力,它體現于人類實踐的各個方面和領域。從前現代的石器制造、神話傳說、彩陶工藝及民間技藝的展現,到文明時代的科學技術發明、文學藝術創作、現代工藝革新及空間景觀設計等,無一不是人類創造的標志和結晶。與工業社會大機器生產方式相比,當代人類已進入知識經濟生產的時代,而這一時代創造社會財富和實現經濟效用的方式亦發生了更為根本和更為快捷的變化。這是一種以文化和知識的創新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合相關學科、利用不同載體進行生產與創建的新型經濟形態,它更多依賴的是與后工業社會相匹配的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及媒介化的生產和傳播方式。把傳統意義上的創造和生產,提升、凝煉和聚焦為文化觀念和對象內核的創新性發現,這便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文化創意。它以觀念創意作為生產的焦點和關鍵,所觸及的廣度、深度和密度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成為建設創新性國家,提升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的巨大動力源。由此看,所謂文化創意,正是以文化觀念發掘文化資源多元價值,并為產品和服務注入鮮活文化元素(觀念、情感、品位),使其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與標識的過程,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遺存中活態而豐富的資源體,有創造性開發與利用的巨大空間。其原因在于,它是表征民族文化血脈、根基和精神性的文化存在,它的形成和發展更多依賴歷史、民族及地域空間中的文化積淀和氛圍,歷史傳承中豐富的文化表象符號和人文思想內涵的生成,賦予非遺資源獨特的文化品質和價值,并為文化創意提供了最為基礎的土壤條件和靈感來源,像剪紙、刺繡、泥塑、臉譜等這些極為民間化的非遺生產,正是由于傳承人對一種信仰和精神的堅守,才能夠使其得到世代傳承和延續。正如藝術界評價非遺大師庫淑蘭的剪紙作品所指出的,她的剪紙創作雖然是真實生活的形象寫照,卻保留著原始藝術所固有的那種實用和純凈,它給社會呈現了一種多元文化的礦脈。這其實也是對非遺文化的一種最恰當的概括。非遺資源作為一種活態文化遺存,與人的生活和生存具有高度的契合及同構性,而要保持這種文化的生命精神就需要不斷通過創意賦予其新的內涵與形式,以適應社會變革與人的審美需要的變化。誠如人的生命活動需要不斷變化及更新一樣,非遺資源的生命力也在于不斷被激活。
二、以審美創意提升非遺資源旅游審美的復合價值效用
對非遺資源的文化再生產與利用而言,以審美創意提升其旅游審美的復合價值效用,可能是一種值得積極嘗試的實踐性策略或路徑。其原因在于以往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的經驗借鑒及其對旅游業審美屬性的重新認識。客觀而論,不同國家或地區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解和分類,雖然不盡一致甚至各有特點,然而,對這一系統中審美與藝術核心地位的肯定卻是共同的。日本視文化創意產業為“感性產業”,我國臺灣地區把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文化藝術核心事業,甚至提出“生活美學”產業概念,以創意整合生活產業之核心知識,提供具有深度體驗與高質量美感的產業形態,并通過運用生活的美學創意,將創意、設計與傳統制造業進行整合,開拓既有產業的新商機,進而提升人的生活品質①。而所謂體驗經濟、審美經濟的提法,正表明了知識經
①夏學理文化創意產業論[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412-413濟時代美學生產的重要性。其審美生產力已滲透到政治、經濟、生態、倫理及日常生活和休閑等諸多領域,并且以空間拓展和跨界融合開展種種新的構造。正像美國學者Postrel在《美學的經濟——美國社會變遷的32個微型觀察》中所表達的,今天,美學變得如此重要,為了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工程師、地產商、管理者都在重新審視美學溝通與美學趣味,21世紀是美學經濟的時代,而新美學經濟時代的顯著標志是多元風格的并存①。由此說,審美創意已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生產性要素。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旅游業的發展就已經開始充分利用民間文化與非遺資源,精心打造和構建富有濃郁的生活質感與品味的獨特美學空間,取得顯著社會和經濟效應。如20世紀70年代中期,韓國在龍仁市建立的國家民俗村,集民居、民俗、工藝、展覽、傳統藝術表演、非遺產業展示、養生、休閑、飲食、購物、游樂等諸多功能為一體,極大推動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成為以民俗和非遺資源驅動旅游業效益增長的典型個案,產生了積極的社會示范效應。而作為國內第一個集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民族建筑于一體的大型旅游文化景區,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的創建和運營模式,也是通過充分利用發掘和拓展非遺資源及民間藝術的多元化價值含量,提升其人文認同和審美體驗功能,最大程度釋放空間審美的復合效應,成為國內較早利用非遺和民俗資源激活旅游市場的生動案證。如上經驗表明,由于非遺和民俗文化資源是民族生活的歷史積淀和結晶,它既保留了生活的原生態與本真性,又承載著一個民族獨特的記憶和信仰,是活態的文化呈現與傳承,容易喚起人的認同性反應和體驗性接受,因而成為有內涵、有溫度、有靈魂的旅游資源。
文旅融合作為新時代旅游業發展的重心和方向,其出發點是以人民美好生活引導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這種理念的確立,既肯定了旅游作為修身養性之道,已成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質量和幸福感獲得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構成滿足審美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整個經濟結構注入活力的重要動力機制和來源。因此,有效利用非遺資源,通過審美創意和構建以“生活美學”為主旨的多元審美景觀和空間,最大程度地激活非遺資源的旅游審美效用,彰顯其復合審美價值及功能,則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本文的基本思考是,創意產業有獨特的價值鏈,通過創意提升產業的附加值是關鍵,這就需要對非遺資源的審美利用與全新的商業業態植入高度融合,即促使非遺資源的審美空間布局和展示與畫廊、餐廳、咖啡館、酒吧、生活美術店鋪的有機結合。而加強產業鏈兩端的內容與品牌服務的開發與運用,則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一環,這需要充分利用非遺資源的多維屬性,開發和拓展其旅游審美的多元性能與空間。例如,利用非遺的生活屬性展現其生活美學的多層次空間與品位;利用非遺的活態屬性,發掘其審美體驗的豐富性內涵;利用非遺的技藝屬性,展示其審美設計的獨特價值;利用非遺的藝術屬性,彰顯其審美表現的情感魅力;利用非遺的娛樂屬性,體現其審美享受的快樂功能等。如果能真正釋放出審美創意的無限力量,并最大程度激活非遺資源的旅游美學效用,對促進旅游業的生態化發展來說則成為一種可期待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