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40年云南漢語國際教育發展回顧和展望*

2019-07-29 11:48:48張艷萍
關鍵詞:留學生教育教學

張艷萍, 肖 洋

(1.云南大學 國際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2.云南新東方培訓學校,云南 昆明 650021 )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國門打開,中國人走了出去,外國人也走了進來,中國和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現代化國家,對話和交流成為常態。一改過去只是中國人單向學習外語的狀況,開始有了強烈的相互學習語言文化的需求。教授外國人學習漢語,就是從那時開始的,被直觀地稱為“對外漢語教學”。在當時,教外國人學習漢語是一件很時髦的事。一轉眼,40年過去了。當初的“對外漢語教學”,現在已經成為“漢語國際教育”。比名稱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漢語在全球的普及度和影響力迅速提升,針對全球的漢語教學和推廣活動迅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全國的發展大勢一樣,云南的漢語國際教育,也走過了從起步到快速推進,再到規范發展的軌跡,而且由于云南與南亞東南亞接壤的特殊地理位置,使云南的漢語國際教育還顯示出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回顧云南漢語國際教育的40年來路,展望未來景觀,是一件應當而且有價值的事。

一、云南漢語國際教育的40年發展歷程

云南招收留學生始于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初期,比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和發達地區稍晚。從云南漢語國際教育發展過程的主要特征分析,我們可以將其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萌生起步階段、快速推進階段、規范發展階段。

(一)萌生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國門打開,外國留學生也來到了云南。云南省志記載,1982年以后,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學院、昆明工學院、云南中醫學院接收了241名收留學生。[注]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南省志卷·教育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632.當時只有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學院等少數高校招收外國留學生,而且并無專門的管理機構,基本都是由學校“外辦”負責管理,聘請普通話標準的老師教授漢語。當時,針對外國留學生的教學工作統稱為“對外漢語教學”。

1989 年,教育部將接收來華留學生高校的審批權下放給各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教育主管部門,來華留學生的數量由高校自主決定。這一改革促進了地方院校留學生的發展。1990年秋,云南大學成立了專門從事留學生漢語教學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心”[注]《云南大學志》編審委員會.云南大學志·第二卷(大事記)[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3:506.,成為云南首家有專門獨立機構的大學。1992年,云南師范大學成立了“中國文化對外漢語培訓中心”。[注]參見《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封三:云南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對外漢語培訓中心。1993年國家教委公布第一批有條件接受自費來華國際學生的高等院校,云南省有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學院、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教育學院、昆明醫學院。[注]李滔.國家教委關于公布第一批有條件接受外國留學生高等院校事[A].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97年云南農業大學也獲得招收留學生資格,1998年紅河學院開始招收留學生,1999年云南財貿學院在國際工商學院招收了第一個留學生。至此,盡管云南至少有9家高校獲得了招收留學生的權限,但成立獨立的留學生專門教學機構的依然只有云南大學和云南師范大學2家,其他高校依然是依托“外辦”或其他學院管理。

這個階段,云南的對外漢語教學留學生規模小、人數增長緩慢。云南民族學院從1981年開始招收留學生到1995年留學生人數增加到400多名用了14年。[注]李恕仁.對外漢語教學方興未艾—兼談云南民族學院對外漢語教學[J].云南高教研究,1996,(4).云南大學1990年以前,留學生每年保持在50人左右,1994年突破百人,到1998年在校人數將近200人。[注]趙政民.云南大學外國留學生工作的十年[J].中國高教研究,1999,(2).云南師范大學1999年僅有85名留學生。[注]云師大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 培養大批留學生[EB/OL].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2/11-30/4372983.shtml,2012-11-30.云南農業大學1998~2005 年間的外國留學生以校際交流和短期進修生為主,其數量一直在 10名之內。[注]云建輝,朱耀順.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教育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 ,2016,(1).

這個階段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留學生層次單一。當時各高校的留學生基本上是自費的長短期非學歷留學生,教學內容以語言技能教學為主,主要教學目的就是培養留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教學內容基本相當于現在的初級漢語水平,也有個別班次應學生的要求開設專門的課程。教學規模以小班為主,甚至有較多的一對一教學。“云南大學的對外漢語教學基本屬于非學歷教育,其對象幾乎全部是自費留學生,云南大學對外漢語教學主要包括幾種類型:漢語言文化旅游短訓班、漢語言文化短期班、漢語言文化長期班和漢語水平考試輔導班等”[注]趙政民.云南大學外國留學生工作的十年[J].中國高教研究,1999,(2).。云南民族學院當時也針對留學生入學漢語水平開設了“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每個小班的人數少則一人,多則十余人。長期班每個學期開設2~4門必修課”。[注]李恕仁.對外漢語教學方興未艾—兼談云南民族學院對外漢語教學[J].云南高教研究,1996,(4).

1990年,漢語水平考試(HSK)正式在國內推廣,1996年國家漢辦在云南大學設立了考點。

留學生人數少,教學規模小,參與高校不多,專門機構少,教學層次單一,是云南對外漢語教學起步階段的主要特征。這個狀況持續了20年,一直到2000年。

(二)快速推進階段(2000年至2012年)

從2000年開始,云南的對外漢語教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標志是政策保障增強、招收留學生機構增多、多種獎學金設立。

這個時期,國家和云南省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有力促進了云南省留學生教育穩步發展。從2000年開始,教育部連續出臺了《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注]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Z].2000-01-31.《2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劃[Z].2004-03-03.中“漢語橋工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 “十一五”規劃綱要》[注]教育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 “十一五”規劃綱要[Z].2007.《留學中國計劃》[注]中國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Z].2010-09.等。與之相配套,云南省政府、教育廳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留學生發展的措施:2003年出臺《云南省接受外國學生管理暫行辦法》(云教〔2003〕16號)、2006年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高等院校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若干意見》(云發〔2006〕11號)、2008年《關于加快云南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實施意見》(云教外發〔2008〕241號)[注]楊林,章少宏,劉紅.云南省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J].語文學刊,2014,(2).等,為云南省留學生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和保障。在這些政策的引導下,云南的漢語國際推廣取得了全方位突破性進展。

招收留學生的機構進一步擴大。2001年,云南大學和云南師范大學被教育部和國家漢辦確定為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的10所重點大學之一。2001年11月19日,云南師范大學在原“中國文化對外漢語培訓中心”基礎上成立了國際語言文化學院。[注]參見《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0年第1期封二、封三:發展中壯大的云南師范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2005年,云南大學在“國際學術教育交流中心”基礎上成立了“留學生院”。2006年,紅河學院成立國際學院。2007年,云南財經大學成立東盟學院。2009年,昆明理工大學成立國際學院。這個時期,云南招收留學生的學校逐漸發展到各州市院校。滇西科技師范學院(2000年)、大理大學(2002年)、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 (2003)、文山學院(2004年)、普洱學院(2006年)、昭通學院(2009年)、曲靖師范學院(2010年)等院校相繼開始招收留學生。開展對外漢語教學的高校增加到了16所。2011年3月,云南華文學院成立。2012年云南師范大學獲得西南地區第一家漢語國際推廣師資培訓基地(昆明),這是全國的第20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基地。[注]西南地區第一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基地落戶云南師大[EB/OL].http://yn.people.com.cn/bridgehead/BIG5/n/2012/1126/c228580-17770221.html,2012-11-26 .2012年云南省僑務辦公室授予省內13所學校為首批“云南華文教育基地”(云南華文學院、玉溪師范學院、保山學院、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昆明華文學校、昆明市藝術學校、昆明市第一中學、昆明市第八中學、昆明市外國語學校、普洱民族中學和昆明明通小學等)。機構的增加,一方面是各高校對國家和省相關政策的響應;另一方面也是對留學生人數增多教學需求增長的響應。政策和市場的力量,驅動的不僅是公立教育機構的響應,同時也激發了社會力量的參與,私立的對外漢語培訓機構也開始出現。昆明東方語言文化學校(2002年)、昆明濟慈學校(2004年)相繼成立。民營培訓機構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省對外漢語教學的力量。

對外漢語教學層次提高。2003年云南師范大學針對留學生設立專升本,2005年開始留學生本科教育,2007年、2009年,云南師范大學、云南大學相繼獲得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資格。

這一時期云南省市地州機構的發展和留學生人數的增加,推動了漢語水平考試考點的布設。漢語水平考試(HSK)紙筆考點在原有基礎上又增加了云南師范大學(2003年)、紅河學院(2005年)、西南林業大學(2009年)、云南民族大學(2011年)、云南財經大學(2011年)、云南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 (2011年)、昆明理工大學(2012年)、玉溪師范學院(2012年)、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2013年),普洱學院(2016)。[注]關于公示 2018年國內HSK考點作為孔子學院獎學金推薦機構建議名單的通知[EB/OL].http://www.chinesetest.cn/userfiles/file/GYGSguoneikongyuanjiangxuejinjigouTZ20180327C.pdf.至此,云南一共有11個紙筆考點。

針對留學生的獎學金開始設立。2004年,云南省政府設立了專門針對外國留學生的“云南省政府獎學金”,這是全國第一個為外國留學生專門設立的地方獎學金,當年投入資金180萬元,2009年,省政府獎學金經費增加至400萬元。2005年起,教育部向云南省具有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接收資質的院校提供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至2009年,共有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財經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4所高校具有招收國家政府獎學金留學生資格。[注]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的院校名錄[EB/OL].http://www.moe.gov.cn/s78/A20/gjs_left/moe_850/tnull_48308.html.2009年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設立了孔子學院獎學金,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首批獲得接收孔子學院獎學金留學生資格。

這個時期,云南各高校積極實施教育“走出去”戰略,在海外合作建立孔子學院。2006年,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率先在孟加拉國和泰國建立了南北大學孔子學院和清邁大學孔子學院。2008年至2010年又增加了4所孔子學院。

總體而言,這一階段對外漢語教學的特點是在密集型政策支持下快速發展,漢語國際教育層次提高,留學生層次增加,經費來源增多,留學生人數增長,教學機構擴大,同時還拓展了“走出去”辦學模式。這些都標志著對外漢語教學機構設置進一步規范化、專業化,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個學科得到了更多層面的認可。這段時間,云南省留學生人數增長很快。2006年開始,留學生人數超過了4000人,在全國排名10位左右。

(三)規范發展階段(2013年至今)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建設倡議。對外漢語教學作為國際交流交往的基礎和前提工程,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2013年,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原“對外漢語(學科代碼050103)”“中國語言文化(學科代碼050106W)”和“中國學(學科代碼050108S)”合稱“漢語國際教育(學科代碼050103)”。[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2012)。云南省各高校的相關專業也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這不僅是名稱的變更,這是學科體系的完善和學科地位的提升。這也標志著漢語國際教育進入了成熟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里,留學生人數進一步增加,漢語國際推廣基地增多,“漢語橋”等國際活動的影響深遠,云南的漢語國際教育展現了規范發展的全新格局。

留學生人數進一步增加。2016年,教育部制定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2016年11月,教育部與云南省人民政府簽署了《開展“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在政策、機制和經費方面給予云南大力支持和傾斜。同期,省政府獎學金大幅增加。云南主動作為,立足區位優勢和民族特色,大力推動教育對外開放,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這一系列政策使得云南留學生人數穩步增加。2015年留學生人數首次超過萬人,2018年達到了18000人。

漢語國際推廣基地增多。云南省在這一時期建立了2個國家級漢語國際推廣基地和3個國家級華文教育基地。2個國家級漢語國際推廣基地分別是云南大學(2016年國家“一帶一路”南亞東南亞漢語推廣基地)、云南師范大學(2013年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3個國家級華文教育基地,分別是云南華文學院(2011年)、昆明華文學校(2006年)、保山學院(2017年)。此外,2013年云南省有云南大學附屬中學、云南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等8所中小學入選國家漢辦的中小學漢語國際推廣基地。云南的漢語國際教育和推廣以基地為依托,開展了多形式的漢語和漢語教師培訓、外國學生夏冬令營,教材研發和課題研究,并承辦相關國際會議,承擔了外派漢語教師/志愿者選拔培訓項目。同期,還有玉溪師范學院、楚雄師范學院、昭通學院、大理大學等33個省級華文教育基地先后建成。2013年至2018年共增加了7所孔子學院(課堂)。

“漢語橋”等國際活動影響深遠。自2012年第五屆“漢語橋”落戶云南,到2018年已經連續組織7屆。2012至2013年度“留動中國——在華留學生陽光運動文化之旅”九州賽第一賽區比賽在云南舉行。2013年開始由云南大學承辦的“漢語橋”—孟加拉國大學生夏令營,到2018年已舉辦5屆。2013年云南師范大學承辦了第六屆華文教學國際論壇。2016年,云南大學承辦的第十一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在昆明舉行。2018年,由云南大學牽頭發起成立了“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103所大學成為聯盟創始成員,聯盟秘書處常設云南大學。同期舉辦了第二屆“南亞東南亞大學校長論壇”。為推動各國高校深入發展搭建了平臺。

隨著漢語水平考試等級和獎學金掛鉤政策的出臺,參加HSK考試的學生需求越來越強烈,各考點考生人數增加很快。2015年至2016年僅昆明理工大學考點考生人數就達到1231人,居全國第八。因這一成績,2017年昆明理工大學考點成為首批孔子學院獎學金推薦機構,2018年增加了云南師范大學和大理大學。雖然11個紙筆考點遍布云南主要地市院校,但依然滿足不了考生的要求,2013年大理大學設立了網考考點,2018年又增加了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網考考點。[注]關于公示 2018 年國內 HSK考點作為孔子學院獎學金推薦機構建議名單的通知[EB/OL].http://www.chinesetest.cn/userfiles/file/GYGSguoneikongyuanjiangxuejinjigouTZ20180327C.pdf.

2015年國家漢辦要求外派漢語教師持證上崗,《國際漢語教師證書》在云南設立了2個筆試考點和面試點。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學科建設更加規范,標志性事件多,留學生人數增長快、層次多,南亞、東南亞學生全覆蓋,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全面覆蓋,漢語國際教育學院學位碩士點增加。特別一系列大型國際活動提升了云南漢語國際教育的影響力,提升了云南教育對外開放的形象,推動了云南漢語國際推廣的發展。

二、云南漢語國際教育40年的主要成就

(一)留學生規模快速增長

1.留學生人數增長。40年來,云南省留學生人數從無到有,經過20多年的緩慢增長,自2006年起開始迅速增加,留學生人數超過4000,比上年增長了近1倍,在全國排名達到前10位,而且這個位次一直保持在10位左右。尤其是2016年,同時創下了比上年翻倍、人數首次突破2萬的記錄(包括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和非漢語國際教育的其他專業的全部留學生)。見圖1:

圖1 2000~2018年云南省留學生人數統計

(數據來源:2000年~2014年留學生數據來源于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鑒[注]中國教育年鑒[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364/zgjynj_2015,2015~2018年數據來源,云南省教育工作會議報告[注]云南教育網:http://www.ynjy.cn/web)

2.留學生來源地區覆蓋面廣。留學生來源地區覆蓋了五大洲,其中來自亞洲地區的留學生最多,人數最少的是大洋洲。見表1:

表1 2013至2017年云南省留學生來源地區及人數統計 單位:人

(數據來源:云南省教育廳對外交流與合作處)

2013至2017年,在云南省留學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學生實現了全覆蓋,老撾、泰國、緬甸3個國家的留學生都超過了萬人,東南亞地區中老撾的學生最多14270人,人數最少的是東帝汶,只有3人。見圖2:

圖2 2013至2017年東南亞地區留學生人數統計

南亞地區中印度的學生最多,人數超過5000人,馬爾代夫的人數最少,只有17人。見圖3:

圖3 2013至2017年南亞地區留學生人數統計

留學生層次全面,所有類型的留學生都覆蓋到了,既有從專科到博士的學歷生,也有長短期語言生,還有普通和高端進修生、研究學者以及預科生。見圖4:

圖4 2013至2017年云南省留學生類別人數統計

(二)留學生獎學金來源增多

一是省級獎學金逐年擴大。2004年,云南省政府設立了專門針對留學生的“云南省政府獎學金”,當年劃撥專款180萬,資助了 58 名留學生;2008年增至400萬元;2013年增至950萬元,2014年增至1087萬元,2016年起增至2000萬元。2017年,有28所高校的575名外國留學生獲得省政府獎學金。[注]數據來源:云南省教育廳對外交流與合作處。二是接收國家獎學金的學校增加。2005年起,教育部向云南省具有中國政府獎學金接收院校資質的學校提供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注]楊林,章少宏,劉紅.云南省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J].語文學刊,2014,(2).2017年,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達222個。[注]2017年云南外國留學生約1.88萬人 南亞東南亞學生占比最高 [EB/OL].http://www.yn.chinanews.com.cn/news/2018/0127/28594.html,2018-01-27.截至2018年,共有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昆明理工大學、昆明醫科大學、云南財經大學、云南民族大學、大理大學、云南農業大學等8所大學承擔中國政府獎學金學生培養工作。[注]數據來源,留學中國:http://www.csc.edu.cn/studyinchina.三是孔子學院獎學金增多。2009年起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向具有孔子學院獎學金接收院校資質學校的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提供孔子學院獎學金名額。截至2018年云南省共有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紅河學院、大理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5所高校成為孔子學院獎學金接收院校。[注]孔子學院獎學金接收院校[EB/OL].國家漢辦,http://cis.chinese.cn/Account/AcceptShool.2019.四是其他渠道獎學金。不完全統計,有國務院僑辦提供分華僑學生獎(助)學金、各級政府獎學金、校級獎學金等。比如普洱市政府每年提供 25 個獎學金名額,思茅區政府提供10 個獎學金名額。[注]成文章.“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云南“國門大學”建設的模式與實踐探索[J].普洱學院學報,2017,(1).部分高校如云南大學、大理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財經大學等高校設立校級獎學金。云南大學2009年設立了15萬元的學校獎學金資助留學生,到2018年,云南大學留學生資金來源中獲得校級獎學金資助的在校留學生人數最多,共有514人,占比43.8%。昆明醫科大學還設有國外獎學金、中國企業獎學金,如:越南奠邊府獎學金、老撾衛生部獎學金、南方電網獎學金。[注]國際教育學院.獎學金 [EB/OL].http://www.kmmc.cn/list1923.aspx.在各種政策的支持下,各高校留學生人數穩步增長,特別是吸引了周邊老撾、緬甸、越南、孟加拉國的留學生。

(三)教育機構不斷增加,教學層次不斷提高

1.教學機構增加

40年來,云南的留學生語言學習機構由少數的幾所高校發展到本科院校、高職專科院校、中小學,還出現了民營語言培訓機構。

云南省77所高等院校中,有38所院校接受來華留學生,其中21所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院校,17所為高職專科院校。各學校的學科及專業設置門類齊全,有法學、工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理學、歷史學、農學、文學、醫學和哲學等11個一級學科可供留學生們選擇。留學生選擇比較集中的是文學專業和醫學專業,尤其以漢語言文學為主。[注]云建輝,陳 亮.“一帶一路”背景下邊疆農業院校提升來華留學生教育服務質量研究——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3).

多數高校成立了專門的留學生漢語教學機構。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農業大學、云南民族大學、西南林業大學、昆明醫科大學、云南中醫藥大學、紅河學院、大理大學、昆明學院、玉溪師范學院、曲靖師范學院、昭通學院等院校都成立了專門的留學生教學和管理機構。昆明醫科大學、云南中醫大學在國際教育學院專設對外漢語教學組負責全校留學生的基礎漢語、醫學漢語和中國文化等課程的教學。一些高校的專門機構還經歷了比較復雜的發展過程,如云南大學就經歷了“對外漢語教學中心”——“國際學術教育交流中心”——“留學生院”——“國際學院”4次更名,其他一些院校也有類似情況。

云南各高校積極實施教育“走出去”戰略,利用海外孔子學院(課堂)在海外合辦學拓展學歷提高辦學模式。2000年云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與緬甸福慶學校合作先后在緬甸成功舉辦了四屆 “漢語言文學”函授班(專科層次),共招收了近450名學員。”[注]于欣力.淺談橋頭堡戰略中的高校漢語國際推廣—以云南大學曼德勒福慶孔子課堂為例[EB/OL].http://www.ynql.org.cn/content/?260.html,2015-04-09.2018年云南大學國際學院與緬甸福慶孔子課堂合作,招收了19名海外本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2010年大理大學為柬埔寨創建了第一個漢語言本科專業。[注]我校第16屆“國際日”開幕[EB/OL].http://www.dali.edu.cn/news/zhxw/21655.htm,2018-03-09.昆明華文學校2013年與緬甸曼德勒云南同鄉會聯合開辦了“云華師范學院”,開展漢語師范類大學專科教育,這使海外華文教師本土化培養上了一個臺階。2016年達卡大學孔子學院建立了孟加拉國高等院校首個漢語本科專業,這是漢語國際教育進入孟加拉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標志和突破。

此外,留學生的職業教育受到重視,2017年1月,云南民族大學瀾湄國際職業學院成立,學院按“專業+語言、一校6國培養模式”,突出國際化、沿邊性、應用型的辦學特色,實施多層次的教育方式,對外主要招收瀾湄6國的留學生。[注]云南民族大學瀾湄國際職業學院落地瑞麗 創新中外辦學模式[EB/OL].http://yn.people.com.cn/n2/2017/0116/c378439-29600977.html,2017-01-16.

2.國際漢語推廣基地齊全

國家漢辦在云南省不僅在云南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推廣師資培訓基地(昆明)]和云南大學(“一帶一路”南亞東南亞漢語推廣基地)兩所高校設立了建立基地,還在云南省建立了8所漢語國際推廣中小學基地(云南大學附屬中學、云南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云南省普洱市民族中學、騰沖市民族完全中學、景洪市職業高級中學、河口縣第一中學、瑞麗市第一民族中學、鎮康縣第一中學),中小學基地數量與上海市一樣,僅次于北京,居全國第二。[注]漢語國際推廣中小學基地名單[EB/OL].http://www.hanban.org/teachers/node_7462.htm.

截至2018年,共有云南大學等7家單位在海外合作共建了15家孔子學院(課堂)。云南所建孔子學院多數在南亞東南亞,共10所,占總數的66%。

3.漢語國際教育層次提高

1982年云南開始招收語言生,直到云南師范大學2003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開始云南師范大學率先成為全國24所研究生培養單位開展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工作之一,2009年云南大學新增為專業學位培養單位,招收漢語國際教育學位碩士生,云南的漢語國際教育層次不斷提高。2018年云南大學在校留學生人數中91%為學歷生,其中25%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或碩士學歷。云南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院是培養漢語國際教育留學生碩士最多的學校,從2008年到2018年10年間,為海外漢教師資培養了600多名專業碩士,其中東南亞、南亞、歐美碩士畢業生占40%。[注]陳曦,張鵬.“我院斬獲第二屆全國研究生‘漢教英雄會’英雄令”[EB/OL].http://sics.ynnu.edu.cn/articleview.aspx?id=1750.2018-04-20.目前全省除了醫學、藝術等高校外,其他20所高校(含民辦)都設立了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截至2018年12月,云南省共有云南師范大學、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昆明理工大學(2019年開始招收)4所高校對中外學生招收漢語國際教育學位碩士。[注]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EB/OL].http://www.hanban.org/teachers/node_9730.htm.2019年5月,云南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教育領域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正式招生,成為全國首批招收漢語國際教育領域教育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21所高校之一。至此云南省的漢語國際教育形成了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再次進入了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第一方陣。[注]云南華文學院國際漢語教育學院.我校漢語國際教育領域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正式招生[EB/OL].http://www.ynnu.edu.cn/info/1099/21236.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2019-05-08.

2013至2017年,全省共招收留學生67188人。其中共有11個專業招收專科以上學歷留學生27299人,學歷生占到了40%,比前期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在學歷生中,本科生20576人,占比76%。見圖5:

圖5 2013~2017年云南省留學生(學歷生)學歷結構

按云建輝、陳亮[注]云建輝,陳 亮.“一帶一路”背景下邊疆農業院校提升來華留學生教育服務質量研究——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3).對2015年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國家留學生學習專業的人數看,長期生中學習文學的最多,有3199人,占73%,其次是醫學2687人,占61.5%,短期生中學習文學專業依然最多3867人,98%。

(四)海外本土教師培養工作成效顯著

由于與東南亞國家之間交通便捷的地理原因,云南在培訓相鄰國家的教師方面有天然的優勢。2002年,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作為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的重點學校開始系統培訓東南亞國家本土漢語教師。截至2018年,僅云南師范大學就培訓了近1800名國際漢語師資。同時,華文教育基地也承擔了周邊國家華文教師的培訓和文化傳播工作,云南省國家級和省級“華文教育基地”各級華文教育基地從2000年到2017年間,為緬甸、泰國、老撾等周邊國家的華文學校培訓了31661名本土華文教師,組織“中國尋根之旅”夏(冬)令營216批次共14750人,發送華文教材1029.6萬冊,外派教師857人。與海外150多所華文學校建立了聯系。[注]華僑華人與云南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展在昆開展 [EB/OL].http://www.ynqb.net.cn/htmlweb/qiaoban/2018/0615/news_2_174937.html,2018-08-31.

(五)教師隊伍逐漸增強

40年來,云南省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師資隊伍不斷擴大,基本上形成了穩定的、職稱結構合理的、學歷層次較高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根據對各校留學生教育的專門教學機構統計,全省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專職老師共有377人,還有大量的兼職教師。專職教師中高級職稱103人,86.7%的教師擁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學科背景涵蓋了語言、文學、歷史、哲學、教育、心理等多種學科,大部分教師具有在海外教授漢語的經歷。見表2:

表2 云南省主要高校留學生教育專職教師情況 單位:人

數據來源:各大學官網相關學院教師介紹。昆明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網站的專職漢語教師設在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組。

40年里,云南的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發生了轉變。20世紀80~90年代的教學主要是單純的語言技能的教學。教學方法單一,大多使用翻譯法、聽說法。教學手段也很簡單,由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臺錄音機就組成了課堂教學。現在,各個學校都實現了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技術,這改變了教學空間和教學環境。各校的課程設置各有特色,在緊緊圍繞漢語言核心課程設計教學內容的同時,不僅將文化知識和跨文化知識融入到教學中,還根據學校自身的優勢和特設開設了藝術、體育等特色課程以及不同形式的參觀體驗課。

教材方面,在使用全國通行的教材的同時,云南各高校和出版社還積極編寫和出版一批內向型和外向型教材。比如,早在1991年云南民族學院教師就編寫了《實用對外漢語課本—云南地方情景對話》。[注]鄭月蓉主編.實用對外漢語課本—云南地方情景對話[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1.2006年由云南大學龔寧珠教授編寫、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泰國六年制小學漢語課本》[注]龔寧珠主編.泰國六年制小學漢語課本[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中泰雙語教材(共24冊)、《緬甸小學漢語課本》,[注]龔寧珠主編.緬甸小學漢語課本[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出版以后受到歡迎,《緬甸小學漢語課本》作為李長春同志2009年訪問緬甸時的贈送禮品。2006年大理大學張如梅主編了中國國家漢辦規劃教材《體驗漢語:旅游篇》。[注]張如梅主編.體驗漢語(旅游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09年云南師范大學受泰國教育部委托,由魏紅主持編寫了泰國本土化漢語系列教材《創智漢語》[注]魏紅主編.創智漢語[M].Kurusapa Press,2009.(泰國Kurusapa Press)。2010年云南大學張艷萍主持編寫了“21世紀對外漢語教材”《聽說教程》[注]張艷萍主編.聽說教程(第四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年由大理大學和云南大學出版社牽頭,聯合多所大學共同編寫了“面向東南亞的漢語國際教育分級系列教材”《漢語聽說教材(初級)》[注]洪波,黃薇主編.漢語聽說教材(初級)[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4.《漢語綜合教材(初級)》[注]張傳立,張偉平主編.漢語綜合教材(初級)[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4.等適合地區特色的漢語教材。

教學理念的變化,是40年發展歷程中的核心問題。與三個發展進程的時間段大致相同,教學理念教學也經歷了三個明顯的升華。在第一階段,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交際能力。當時對教師的要求,重在普通話的掌握和運用能力,特別是發音標準,是要求教師的首要條件。到了第二階段,在繼續強調語言能力的基礎上,強調對中國文化傳統的教學,強調語言與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2013年以來,在保持前兩個階段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更加強調文化認同、核心價值觀念的傳播、國家形象的塑造、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培育。這個過程,可以清晰地顯示出40年的發展,不僅學科名稱從對外漢語變更為漢語國際教育,而且在教學實踐上有了更強烈的文化自覺,而且在教學理念上有了更堅定的文化自信。

(六)教學研究縱深發展

1.對漢語國際教育的研究情況。一是以云南留學生教育、云南漢語國際教育(對外漢語教學)為主題的研究論文數量逐漸增多。2000年以前,僅有2篇[注]李恕仁.對外漢語教學方興未艾──兼談云南民族學院對外漢語教學[J].云南高教研究,1996,(4);趙政民.云南大學外國留學生工作的十年[J].中國高教研究,1999,(2).論文介紹了云南民族學院和云南大學的留學生教育基本情況。2000年后,圍繞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論文數量有所增加,省內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和維度對云南的留學生教育和漢語國教育進行了探討和研究。發文總量從2008年開始穩步增加,2015和2018年發文量最多。截至2018年,以云南留學生教育、云南漢語國際教育等為主題的論文共有81篇。文章主要發表在省內刊物,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0篇、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篇、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5篇、大理學院學報3篇、紅河學院學報和楚雄師范學院學報各2篇。見圖6:

圖6 1996~2018年云南省留學生教育研究發表論文統計

按作者單位統計,發表論文最多的云南師范大學,共發表20篇。發表4篇以上的有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大學、云南財經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大理大學等7所高校。

上述81篇論文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對云南省留學生教育、管理、發展的研究,共有31篇。其中云建輝,朱耀順[注]云建輝,朱耀順.“一帶一路”背景下云南高校面向南亞東南亞留學生教育發展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1).、楊林等[注]楊林,章少宏,劉紅.云南省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J].語文學刊,2014,(3).、唐志穎[注]唐志穎.云南“十一五”期間來華留學生教育調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2).、楊穎、羅明東、牛亞凡[注]楊穎,羅明東,牛亞凡.云南高校東盟留學生教育問題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9).、魏紅、吳雁江[注]魏紅,吳雁江.云南省高校留學生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等學者對來滇留學生的教育、教育需求進行了研究;劉勤[注]劉勤.云南省高校來華留學生的教育需求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3).、張飛祥[注]張飛祥.“一帶一路”背景下云南省漢語國際推廣的思考[J].紅河學院學報,2017,(6).對留學生教育發展瓶頸進行了調查和研究;段從宇[注]段從宇.來華留學生教育系統生態承載力分析——基于云南省的實證[J].紅河學院學報,2012,(4).從來華留學生教育系統生態承載力視角分析了云南來華留學生教育系統在資源分布上的不均衡。其中許多論文對立足本校專業特色的留學生教育和管理進行了針對性研究,如云建輝、陳亮[注]云建輝,陳亮.“一帶一路”背景下邊疆農業院校提升來華留學生教育服務質量研究——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3).,孫康、殷惠、朱耀順[注]孫康,殷惠,朱耀順.在滇東南亞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性的實證研究——對云南農業大學留學生群體的調查[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2).,牛何蘭、王競可、李培根[注]牛何蘭,王競可,李培根.在國際警務碩士留學生中開設專業漢語課程的必要性研究——以云南警官學院為例[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8,(2).,馬娜娜、李寧[注]馬娜娜,李寧.云南高校赴對象國留學生黨員的學習教育管理機制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趙少欽、吳非、左媛媛、孫永林、周青[注]趙少欽,吳非,左媛媛,孫永林,周青.“一帶一路”背景下提高湄公河流域國家來華留學生中醫藥教育質量的策略研究——以云南中醫學院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10).,孫學華[注]孫學華.警務碩士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云南警官學院為例[J].公安教育,2016,(11).,云建輝、朱耀順[注]云建輝,朱耀順.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教育發展的實踐與思考——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1).,樓藝嬋、和覽[注]樓藝嬋,和覽.東南亞留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以云南財經大學為個案[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陳樹峰[注]陳樹峰.高校海外留學生安全應急管理研究——以云南財經大學案例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0).等學者;二是基于云南省和各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的研究,有20余篇。朱耀順,劉娟[注]朱耀順,劉娟. 云南漢語國際教育:問題與對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7,(1).、張飛祥[注]張飛祥.“一帶一路”背景下云南省漢語國際推廣的思考[J].紅河學院學報,2017,(6).、潘玉華、李英姬等[注]潘玉華,李英姬.“三化一特”: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新路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6,(2).、劉娟,朱耀順,李紅梅[注]劉娟,朱耀順,李紅梅.云南面向東盟漢語國際教育推廣的意義及對策[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6,(6).、潘玉華、陸建生等[注]潘玉華,陸建生.“2+1+1”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保山學院學報 ,2015,(1).、趙菱菱[注]趙菱菱.云南省面向南亞東南亞漢語對外教學與國際推廣的價值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3,(03).、匡錦[注]匡錦,易宏.云南面向東南亞多語種多模塊漢語教學網絡平臺建設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0,(5).等探討了云南省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和碩士專業的課程設置、云南在面向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漢語國際教育的作用、價值和意義,還對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基地建設、遠程教學進行了探討,對面向東南亞信息教育平臺建設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值得一提的是王蘭[注]王蘭.留學生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的建立與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學為例[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1);王蘭.留學生漢語錯別字語料庫的建立與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學為例[J].現代婦女(下旬),2014,(12).以昆明理工大學為例提出了留學生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的建立的構想;三是對云南地域文化和對外漢語教學結合問題的研究,張艷萍[注]張艷萍.云南對外漢語教學原則初探[J].云南社會科學,2001,(S1);張艷萍.云南對外漢語教學的地域特色[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5,(5).、茅維[注]茅維.云南方言否定副詞及在對外漢語中的教學對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3).、楊剛[注]楊剛.云南方言區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兒化問題[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8,(4).、袁飛[注]袁飛.云南民族文化多樣性與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以老民族為例[J].科技信息,2009,(35).、田艷[注]田艷.發揮民族優勢 開展留學生教育[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9,(3).、王麗云[注]王麗云.留學生與云南教育近代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胡曉燕[注]胡曉燕.淺談白族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J].語文學刊,2010,(2).、蔡琳、蔡曦華、潘莉娟[注]蔡琳,蔡曦華,潘莉娟.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效用探索——以云南特色小吃“餌塊”為例[J].中國培訓,2016,(2).,張飛祥[注]張飛祥.云南地域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J].文山學院學報,2018,(1).等學者共發表15篇論文,這些文章都從不同側面探討了云南地域語言和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結合的問題,魏紅[注]魏紅.區域化漢語教學與語言類型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3).提出區域化漢語教學與語言類型研究;四是對留學生國別性研究,原一川[注]原一川,尚云,袁焱,袁開春.東南亞留學生漢語學習態度和動機實證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3);原一川,饒耀平,原源.東南亞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態度和動機的實證研究[J].學園,2011,(5).,孫康、殷惠、朱耀順[注]孫康,殷惠,朱耀順.在滇東南亞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性的實證研究——對云南農業大學留學生群體的調查[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2).對東南亞學生的學習態度、動機、跨文化適應性進行了實證性研究。張蘭仙[注]張蘭仙.緬甸留學生在云南的漢語學習及使用[J].教育評論,2013,(5).研究了在云南的緬甸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及使用情況,齊春紅[注]齊春紅.越南語母語者漢語趨向補語習得順序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4,(4);齊春紅,陳海燕.東南亞三國學生漢語趨向補語習得順序研究[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對越南語母語者漢語趨向補語、東南亞三國學生漢語趨向補語習得順序進行了研究。成愉[注]成愉.來華泰國留學生課余漢語學習方法研究——以云南師范大學為例[J].亞太教育,2015,(8).對來華泰國留學生課余漢語學習方法進行了研究。趙少欽、吳非、孫永林、周青、左媛媛[注]趙少欽,吳非,孫永林,周青,左媛媛.越南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狀況及管理對策研究——對云南中醫學院越南留學生的調查[J].價值工程,2017,(10).以云南中醫學院越南留學生為樣本對越南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狀況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針對越南學生管理的對策。蘇韋銓、成文章[注]蘇韋銓,成文章.云南高校老撾留學生教育現狀研究[J].普洱學院學報,2018,(5).對老撾留學生教育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段從宇、沈毅[注]段從宇,沈毅.來華留學生教育系統生態學構建——以云南省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1,(2); 段從宇,沈毅.來華留學生教育系統生態位測度及分析——基于云南省的實證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2,(1).從生態學的視角對云南留學生教育系統進行了分析。以上研究涉及面較廣,但多為描述性內容,缺少深入調查和量化研究,對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具體內容的實證性研究不足。

2.研究成果發表平臺建設。創刊于2003年的《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是云南漢語國際教育性成果發表的主要平臺。該刊宗旨是為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服務、促進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發展、與周邊國家漢語教學界交流與合作。該刊刊載了許多云南學者在漢語國際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前述統計的云南81篇相關論文中,有10余篇發在該刊。該刊2018年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簡稱A刊)擴展期刊。其他《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紅河學院學報》《楚雄師范學院學報》也刊發過相關的論文。這些期刊對云南省高校老師的相關科研成果發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與全省近377名專職教師這個隊伍陣容相比較,我省的科研成果發表平臺仍然不足。

3.相關研究課題立項情況。2015年之后,在省級以上課題中,如“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科學規劃項目”中有10個漢語國際教育方面的項目獲得立項。這10個項目分布在5個單位,其中云南大學立項數最多,有6項。[注]信息來源于云南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網,www.ynpopss.gov.cn.見圖7:

圖7 2016~2018年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含教育科學)漢語國際教育類立項單位統計

這些項目選題在孔子學院現狀、發展及發展路徑方面的有3項,占30%;漢語國際教育推廣方面的2項,占20%。語言習得方面的2項,占20%。其他是來華留學生管理和跨文化適應性和海外華人語言生活調查方面的。10項中有兩項是采用實證的研究方法。此外,2018年,云南師范大學齊春紅教授的“云南省屬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典型案例研究”獲得國家漢辦漢語國際教育學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項目立項。 這些項目涉及的內容圍繞漢語國際教育,既有宏觀的國際漢語推廣和孔子學院發展的研究、來華留學生新型管理體系構建的探索,也涉及到了微觀的語言要素的習得及實證研究,體現了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發展的全面性。

三、展望未來前途廣闊任務艱巨

云南漢語國際教育40年來走過了一條從起步到規范發展的道路,成就可圈可點。但面對中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參與和主導世界事務能力越來越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強,漢語國際教育的前景更加廣闊,任務也更加艱巨。面對未來,云南的漢語國際教育應當把握發展機遇,勇于擔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新時代的新航程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樹立“漢語 +專業/職業”理念,著力強化學歷留學生漢語教育

從國際漢語人才市場需求來看,既通曉漢語,又掌握專業技能的人才最受歡迎。因此,學歷留學生的培養必須樹立“漢語+”的理念。賈益民認為“必須把漢語教學和學習者的專業學習及專業能力提升結合起來”。[注]賈益民.世界華文教學(第 2 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目前,云南省留學生結構呈現出學歷留學生比例增高,從專業來看,近年昆明醫科大學、云南中醫大學、大理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農業大學等高校醫學、工科、農學等專業的留學生增長明顯,成為我省學歷留學生的主體。云南省的漢語國際教育應根據各高校自身專業的需要開設醫學漢語、農業漢語、機械漢語、旅游漢語、商務漢語等課程,強化“漢語+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同時把“漢語+專業”理念融入學歷留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對漢語零起點的學歷留學生實行漢語預科制度,入專業前一年以學習漢語、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為主,專業學習為輔,以幫助這些留學生盡快適應中國的學習生活。

(二)繼續發揮“漢語橋”的輻射功能

“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自2012年首次在云南舉辦以來已經連續承辦了7屆,賽事規模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提高,受到了學習漢語的各國中學生的持續關注。從第五屆落地云南,當時只有45個國家(或地區)的51個參賽隊,到第十一屆有99個國家110個參賽隊,累計有3000余人次的外國師生來云南參賽,參賽隊數量7年間翻了一番。我們要在總結前7屆經驗的基礎上,加大創意策劃,不斷賦予這個老品牌以新內涵。比如,“漢語橋”比賽期間舉辦“留學云南”教育展,向海外人士推介云南的教育資源等;探索發揮基于傳播實踐的研究功能;利用“漢語橋”語言比賽資源進行學術研究;建立“漢語橋”多種數據庫,如,積累參賽隊員的過橋比賽、演講、問答、辯論等語言表達語料,建立中介語語料庫;文化體驗活動、才藝學習和表演等可做成跨文化交際和文化教學案例庫;把各國獲獎者做成漢語學習成功者案例進行宣傳等等。

(三)發揮云南省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中前沿省份作用

為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2019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關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政策措施》,其中有明確的表述:“支持云南省高校接收更多中國政府獎學金生。鼓勵云南省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華文教育中心,打造瀾湄職業教育培訓基地。”[注]國家發改委出臺政策措施支持云南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EB/OL].http://www.yn.gov.cn/yn_ynyw/201903/t20190310_66865.html,2019-03-10.云南要利用好國家政策,緊扣國家戰略規劃,發揮優勢和特色,找準思路和舉措,充分發揮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作用。

回顧過來的40年,云南的漢語國際教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展望未來,可以肯定的是,云南的漢語國際教育事業將會更加輝煌。孫春蘭在第十三屆孔子學院大會上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各國共同繁榮發展,需要更好地發揮語言在增進理解、凝聚共識、促進合作、深化友誼中的獨特作用。孔子學院要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健全質量評價體系,打造漢語教學權威平臺。要開展豐富多彩文化活動,發揮漢學家的文化使者作用,培育人文交流綜合平臺。要實施“漢語+”項目,因地制宜開設技能、商務、中醫等特色課程,建立務實合作支撐平臺。要堅持開門辦學,發揮雙方辦學優長,培養更多熟悉對方國家的優秀人才,構建國家友好交往平臺,為深化中外友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注]孫春蘭.推動孔子學院高質量發展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c_1123807457.htm,2018-12-04.。

猜你喜歡
留學生教育教學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微課讓高中數學教學更高效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留學生的“撿”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小學科學(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東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69av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片网址|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91视频精品| 亚洲欧美极品|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午夜啪啪网|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亚洲成年人片|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欧美不卡二区|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日本a∨在线观看|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97se亚洲|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国产91视频免费|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999精品视频在线|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区一区|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国产黄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亚洲69视频| 亚洲伊人电影| 毛片在线看网站| 亚洲一区网站|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毛片免费网址|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国产96在线 | 成人国产免费|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中文字幕va|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欧美在线导航|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国产三区二区|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二区| 午夜三级在线| 高清国产在线|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麻豆精选在线|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 一区二区自拍|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