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禹, 孫若耘
(1.廈門大學 漢語國際推廣南方基地 福建 廈門 361102;2.北京師范大學 漢語文化學院 北京 100875)
近年來,漢語國際教育已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專業學科,它以漢語言本體知識為學科基礎,屬于第二語言教學的范疇。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與實施,必須以科學、系統、全面的教學設計原則為指導,這既是學科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當今的現實需要。
首先,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設計需要科學化、系統化和前沿的理念。要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進行教學設計,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設計,不僅要符合第二語言教學的普遍規律,更要適應漢語的特點,并結合學生的學習規律來進行。
其次,現階段海內外漢語學習人數的快速增長,對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數據顯示,從海外漢語教學來看,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共有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全球共有13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漢語水平口試考點1100個;[注]孔子學院/課堂?關于孔子學院[EB/OL].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從國內的留學生漢語教學來看,僅2017年就有48.92萬名外國留學生在我國高等院校學習,規模增速連續兩年保持在10%以上。[注]規模持續擴大,生源結構不斷優化,吸引力不斷增強-來華留學生向高層次高質量發展[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3/t20180329_331772.html.作為一門尚在成長中的第二語言教學學科,要保證海外漢語教學工作的質量與效果,必須以現代外語教學理念為引領,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資源,從而促使課堂教學設計工作更為科學和完備。
可見,結合相關研究成果,系統地探討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的原則,以便海內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工作順利開展,顯得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近年來一個快速發展的專業學科,有關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設計原則的相關研究還不多見。
目前,國內已有的與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設計有關的論文大致可以分為6類,分別是技術類(如視覺表征與增強現實技術)、教學法類(如任務教學法和交際型教學法)、課型類(包括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和綜合技能課)、策略類(如學習策略)、文化類(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作用)和具體知識類(如助詞“著”的教學設計)。這些論文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對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工作進行了闡釋,對于漢語國際教學設計有一定的啟發,但還缺少對于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設計步驟及原則的宏觀思考。
由于漢語國際教育工作的規?;c專業化時間還不長,國外探討相關教學設計的論文也并不多見,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是美國馬里蘭大學國家語言教育中心的“星談項目”[注]STARTALK[EB/OL].https://startalk.umd.edu/public/about.,該項目手冊對于第二語言課堂教學中的一些通則進行了較為科學地探討。整體來看,這些探討還較為零散,需要整理細化并加強其系統性。其中,逆向設計原則、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原則、首因教學原則和布魯姆分類法等4個原則是當代第二語言教學較為通行的原則,并非筆者首創,但我們會根據構建國際漢語教學系統性原則的理念,結合漢語的特點,在教學設計的每一個詳細步驟中來進行更加具體地論述。
學科的發展,必須有科學的原則和理據。對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設計工作來說,這既是教學順利開展和實施的必要保證,也是其專業化水平提升的唯一途徑。筆者是國家漢辦的培訓講師,在過去幾年的工作中,一直為國家漢辦赴海外各大洲的志愿者教師主講“漢語國際教育教學設計”課程,并參與志愿者赴任的試講指導工作。由于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發展還處于初期,相關理論體系還不完善,又加上大多數志愿者教師的專業背景較為復雜,以及缺乏教學實踐經驗,試講課中的教學設計往往隨意性較大:或機械地照搬某種教學理論,或在教學中碰到問題時不知所措。如果這種狀況不能得到改善,勢必影響海外漢語國際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孔子學院品牌效應的增強。
有鑒于此,有必要結合上述國內外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成果,對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課堂設計的科學性、規范性進一步予以探討,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教學質量與學習效果。這既是全球范圍內孔子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的要求,也是孔子學院工作向縱深發展的必要保證。
教學設計工作以教師為主體進行,體現的是教師自身的教學思想和教育視角。教學設計是否適當,直接影響教學過程的貫徹,以及學習者最終的教學效果。我們認為,現代化的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設計原則,應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步驟、課堂活動、課后作業以及教學評價等6個方面,總共包括20個原則。本文將整合國內外已有的相關成果,參考相關教學與研究經驗,力圖進行更全面地論述,以便為漢語國際教育志愿者教師的赴任工作提供詳實的課堂教學設計參考藍本。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新。當今的外語學習課堂,對于傳統“填鴨式”“滿堂灌式”的課堂,提出了質疑,并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具體包括:逆向設計原則[注](美國)McTighe,J.& Wiggins,G.Understanding by design (2nd ed.) [J].Alexandria,VA:ASCD.2005:370.、基于研究的教學策略原則、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
逆向設計原則是以教學目標和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為導向,以便確立教學內容和開展教學活動的原則。它有別于第二語言教學法。逆向設計原則體現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遵循的主要原則,是教學中的總體流程設計,而第二語言教學法則是指傳授某一個具體的知識點所需的技能和方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往往需要綜合使用多種第二語言教學法。按照逆向設計原則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應該首先確立教學目標與學習結果(見上文);其次,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使得教學內容變得明確和具體;再次,教學內容的傳授與練習,需要一定的途徑來實現,這便是教學活動和游戲的設計,因為該途徑能最終讓學習者通過實踐來證明他們時候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確立過程中,不應該完全依賴于教材,把教材內容完全當作權威參考而不加以辨別地要求學習者掌握,而是應該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學習者的學習要求,對書本內容進行增加與適度刪減,以便讓學習者學習的內容更加具備時代性、實用性以及交際性。
基于研究的教學策略原則,強調的是教師的研究意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第二語言教學有關的成果也越來越多。教師可以借鑒已有的教學策略研究成果來對學生進行指導,這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學策略使用得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合作學習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就十分重要。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上,學習者經常以兩人一組或小組的方式進行交流。這種學習方式的好處在于,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進行交際練習,也可以取長補短,互相提高,從而降低學習的焦慮感。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習者的意愿,把學習者進行分組,這樣既能保證他們在學習的時候養成交際的習慣,也能夠促使他們在完成作業的時候積極溝通,從而提高學習動力。
現代外語教學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原則。這就要求教師選擇好課程主題與課堂話題,一邊與學習者的興趣相結合。學生亦可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效果檢測的方式。以學習者為中心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強調教師的“教”要與學習者的“學”相結合,教師仍然處于主導地位;教師應該在充分考慮學習者興趣和基礎,以及學習者差異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最終保證學習效果。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還要求教師不只是簡單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習者,而要考慮到語言教學的規律。由于漢語的復雜性,教師應該避免從一開始上課就對學生學習漢字提出要求,這樣往往會給學生造成畏難情緒,而是應該以交際型課堂為主,讓學習者先關注口語和聽力,繼而轉到閱讀和寫作方面。“聽說為本,讀寫為精”,由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習者維持長期的學習興趣。
因材施教是具體針對學習者的特點和個體差異而提出來的原則。由于各國文化差異巨大,甚至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有時也存在著較大差異,海外漢語教學存在著很大的挑戰。因材施教原則的貫徹,需要使用多種教學策略以及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使得教師在考慮學習者需要、能力以及興趣的基礎上確立和教授課程內容。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途徑以及展示學習效果。
明確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預期教學目標與學習者學習效果的統一、教學目標與教學大綱的統一,以及教學目標與課程單元背景的統一等3個原則。
首先是預期教學目標與學習者學習效果統一的原則。教師應在教學準備過程中首先確立預期的教學目標。授課類型不同,所需的教學目標也應當有所差異。一般說來,漢語國際教育課堂的類型可分為知識傳授性課堂和文化介紹性課堂兩個大類。前者主要是具體的漢語知識學習,包括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具體語言技能;而后者則側重于讓學習者了解中國從古至今的各種文化現象。預期學習目標的設定,不僅能夠使課堂教學內容明確化,也對課堂活動的成功開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不僅需要從自身視角來確定學習者應該學習什么,還需要確定學習者能夠用所學習的語言知識來做什么,二者缺一不可。傳統的第二語言教學強調教師單方面的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學習者的學習結果,即外語的應用能力,由此在長期單一、沉悶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習者的“學”逐漸分割開來:教師“教”得越來越辛苦,課堂氣氛越來越沉悶;而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越來越差,學習效果也由此降低,導致很多學生最終放棄漢語學習??梢姡呀處煹摹敖虒W要求”與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統一在預期教學目標之中,能夠積極促進教師的教學目標僅僅圍繞學習者的學習結果來設定,從而開展多樣化的課堂活動和游戲設計,以便在教學設計伊始就從最大程度上強調教學的最終效果。
教學目標與教學大綱統一的原則,指的是教師在預期教學目標設定過程中,要養成宏觀與微觀相聯系的意識,時刻把具體的預期學習目標與整個學期,甚至整個學年的教學大綱聯系起來。教學大綱是整體和宏觀的,是學習者在一個比較長的階段所需掌握的知識和達到的能力;而具體的教學目標則是局部和微觀的,是學習者在每一節課后所應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把二者聯系起來,既能夠保證教學大綱的逐步、順利實施,從而達到教學計劃要求,為長期的漢語教學提供保障;也能保證每一次課程所學的內容在教學大綱的框架之內,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提供保證。
教學目標與課程單元背景的統一原則,意味著每節課的具體學習目標需要與該節課在教材中的單元背景相聯系。教材內容一般由諸多單元構成,而每一個單元都包括單個或多個具體的話題。在教學目標設定的過程中,需要從教學目標和單元背景的關系出發,首先確立每個單元所需的課時量,然后按照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教學。具體說來,在某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確定具體的語言知識(字、詞、句)、語言技能訓練方式(游戲、活動)以及相關文化背景(如中國的習俗禮儀等),從而按部就班、具體的分配課時,以保證各單元的教學能夠達到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結果的統一。
教學步驟應該科學、合理、連貫,具體包括課堂導入適度原則、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原則以及多樣化的課堂總結手段原則。
研究表明,學習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首因效應:即學習者對于學習內容的第一部分記憶效果最好;其次是最后一部分;再次是中間部分。[注](美國)Sousa,D.A.How the brain learns:A classroom teacher's guide[M].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2006.該效應對于決定在備課過程中如何設計教學活動有著重大意義。由此,教學流程的實施,應該在課堂開始的時候凸顯新知識、課堂中組織游戲和活動、課程結束時進行總結和復習。
課堂導入適度原則,其目的是在上課伊始就成功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這是成功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在課堂教學開始的時候,學習者往往由于其他課程的壓力或其他課程結束之后需要過渡的時間等因素,剛開始上課不容易集中精神。此時,教師應該以適當的方式,把學習者帶入課堂。課堂導入的方法包括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復習已學知識、詢問學習者的狀況、以生動有趣的方式來介紹新的話題等。
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原則,強調的是在教學活動和游戲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從而有區別的設計教學活動或游戲。一般說來,中小學學習者好動、競爭心理強,以及注意力持續時間不長,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形式活潑、經常讓學習者參與競賽等方式的活動;而對于成年人的教學,由于他們具有很強的邏輯推理、分析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活動中應該突出語言使用的創新性和邏輯性。
多樣化的課堂總結手段原則,既能夠幫助學習者總結和回顧課堂教學的內容,也能夠讓他們在課程即將結束之時對下一次課充滿期待。課程結束之時,教師應該總結該節課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生所學的內容。該類信息經常以學生回答老師提問,以小組、口頭或非口頭的自身體會等方式來表明他們是否達到該節課的學習目標。
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來帶動學習者參與豐富的課堂活動,從而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課堂活動的選擇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實施的具體效果。現代外語教學注重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而要保證學習效果,則需要學習者在課內外進行大量的語言訓練。為了加強語言技能訓練而選擇的課堂活動,能夠從學習習慣方面對學習者進行指導,以便他們在課后自學或小組學習的時候加強合作,掌握相關語言知識。教學活動設計包括如何幫助學生來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如何根據學習者的特點有區別地設計活動。課堂活動的開展,需遵循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原則、激勵原則、教學輔助原則和布魯姆分類法原則。[注](美國)Bloom,B.S.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Boston,MA:Allyn and Bacon,Pearson Education.1956.
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原則,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現代外語課堂的具體體現?,F今,關于人腦的研究表明,教學活動應該以人腦的生理機制特點為基礎,學習者應該在低負荷的環境中學習,這樣大腦會對于創新和強烈的正面情緒有積極反應,四肢的運動會增加腦部的血液供應,增強大腦功能。[注](美國)Jensen,E.Teaching with the brain in mind (2nd ed.) [M].Alexandria,VA:ASCD.2005.
激勵原則,是教師使得學習者長期保持學習興趣的重要保證。學習動機與興趣,是推動學生向目標努力的內在驅動力。在學習內容具有挑戰性的時候,學習動機能夠讓學習者集中注意力、愿意努力學習以及堅持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多種手段與方法,來激勵學習者,從而使他們無論是在學習內容簡單或者復雜的時候,都能夠保持學習興趣,由此過濾掉消極情緒,以便長期保持學習熱情。
教學輔助原則,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習者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學輔助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教學技巧,能夠讓學習者通過引導、示范和資源成功掌握新的概念。在進行課堂活動的時候,學習者往往會不知所措,如果教師通過自身的示范與引領,與他們一起參加活動,學習者自主開展課堂活動的能力和方式才會逐步提高。
布魯姆分類法原則表明,教師應根據學習者年齡差異而有區別地設計課堂活動與教學方式。這一原則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提出。他認為,教學對象的分類方法需從學習目標的描述演變成描述學生問題及任務類型需求背后思維水平的一種手段。高層次思維任務需要學生分析、評估或者創新,低層次思維任務包括識記、理解和應用。這也從教學活動方面說明,教師在小學和初中課堂中,需要針對課堂教學的內容多開展強化記憶的活動;而在高中和成人漢語教學中,需要重視語言規律的總結,引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舉一反三,結合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來應用和創造性地使用語言。
課后作業是復習和鞏固教學內容、保證教學質量以及為后續學習提供基礎的重要保障。作業布置環節,是保證教學效果的輔助環節。課后作業的布置,需要體現多樣化、科學性以及實踐性的原則。
多樣化原則包括作業布置的多樣性。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技能訓練,或者文化背景介紹以后讓學習者自主了解與漢語相關的文化背景等任務。根據Everson M.E等人2009年的研究,漢字教學是教師在教學中難度最大的環節。[注](美國)Everson M.E.& Xiao Y.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C].Cheng& Tsui Company,Inc.Boston,MA,USA.2009.由此,教師在作業布置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語文并進,先語后文”的原則。以初級漢語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先注重引領學習者進行發音和簡單交際訓練,在學習者有了一定基礎以后,再逐步引入漢字并指導他們進行閱讀和寫作。
科學性原則,指的是教師應該根據語言習得規律來布置作業。無論是第一語言還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都是先接觸語音,后接觸文字。在初級漢語教學中,需要讓學習者在課后以小組的方式,多進行口語會話方面的基礎練習,例如讓學習者就課堂中的“春節”“愛好”等話題自主編一段口語對話,在下一次課堂上進行展示;或讓學習者根據自身掌握課堂知識的情況,談論某一話題,與家長分享并在下一次課上進行口頭展示,這也是外語學習中“聽說為本、讀寫為精”原則的充分體現。
實踐性原則,指的是教師要充分結合預期教學目標設定中學習者的學習結果,在作業布置的時候突出交際性與實用性。多年來,中國的外語教學強調語法規則的傳授與書面表達,忽略了語言的交際性。其結果就是學習者學習外語以后只能進行考試,而具體的交流和交際能力嚴重不足。教師在布置漢語作業的過程中,一定要突出作業的實用性。如在初中級漢語課后,可采取讓學習者共同完成一定量的口語和書面作業,在高級漢語教學課后可讓學生培養更強的漢語閱讀和寫作能力。
要注意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合理的使用評估手段與方式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進度與效果。此外,學習者和學校的反饋也能夠促使教師調整教學方法和進度,以及促使教師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學評價包括評估方式的多視角原則和教學反饋原則。
評估方式的多視角原則,意味著教師的評估需要從多種角度來進行,以便完整地了解與教學效果有關的信息。評估方式包括診斷性評估、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診斷性評估是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就應該充分考慮到的,因其可以幫助教師確定學習者所學的知識和課前基礎;形成性評估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監控學習者在達到教學目標中所取得的進步;總結性評估指的是教師要在整個單元備課中進行總結性評估手段,以便于明確學生應該學習什么,學完之后能夠做什么,以及如何證明學生達到了教學要求。
教學反饋原則[注](美國)Brookhart,S.M.How to give effective feedback to your students[M].Alexandria,VA:ASCD.2008.,指的是教師在教學完成之后亦應該從學習者的視角來了解教學效果。教學反饋能讓學習者明白自身取得的進步與不足,以便于教師根據學習者的反饋來對下一次課進行調整。描述性反饋來源于老師、同學或者學生自身的評估,能夠為學生提供如何提高的信息。教學反饋形式不一樣,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也不同,有的教學反饋形式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該合理選擇以使其能夠對學生有積極促進作用。
綜上,參照已有文獻并進行綜合整理與創新,本文的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設計原則,包括了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步驟、課堂活動、課后作業以及教學評價等6個流程20個原則,力圖在當前漢語國際教學規模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為志愿者教學提供科學、系統和整體的教學設計思路,為孔子學院教學質量的提升建言。本文論述的不科學與欠缺之處,期待更多專家學者提出批評和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