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 陳曉颯 陳飛華
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是兒童外科常見的急癥之一,目前,疝囊高位結扎術是該病癥治療的首選方式[1-2]。近年來腹腔鏡技術不斷更新發展,現已替代傳統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成為治療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的主流術式[3]。本資料對比分析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放手術治療的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共收治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患者260例,其中男209例,女51例;年齡6個月~10歲,平均(3.3±0.8)歲。隨機分為腹腔鏡組和開放組,每組各130例。腹腔鏡組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開放組行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比較(n)
1.2 治療方法 (1)開放組:采用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采取患側腹股溝腹橫紋切口或斜切口,逐層分離各層組織,探查并提出疝囊并切開其前壁,觀察疝囊內容物的血運情況,若內容物血運正常將其還納回腹腔,若復位困難可切開外環口及腹股溝管回納嵌頓組織;橫斷疝囊后高位結扎。若內容物壞死,予以切除,小腸壞死則切除病變腸管后行腸吻合術,結腸壞死行造瘺術;觀察睪丸血運情況,如正常則將其置回陰囊底部,壞死者則予以切除。離斷疝囊并游離至高位后雙重結扎疝囊,手術完成后,逐層縫合皮下組織,關閉手術切口。(2)腹腔鏡組:實施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在臍上緣皮膚褶皺處做5mm切口,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維持在8~10mmHg。自患側臍旁穿刺置入5mm Trocar,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及雙側內環口,有無腸管損傷、滲液等并發癥,注意觀察對側是否有隱匿性疝,若有隱匿性疝,則一并縫扎。在腹腔鏡下行手法復位,如復位困難在患側臍旁做3mm小切口,置入操作鉗輔助復位,復位后觀察疝容物血運情況,必要時行其他處理。在患側內環口體表投影處做1.5mm切口,置入帶線雪橇針,在腹腔鏡直視下,穿刺至內環口腹膜外,分別縫合內環口內、外半周腹膜,縫合時于腹膜下潛行分離,術中注意避開精索血管與輸精管,操作鉗將縫線帶出腹腔,退針,使內環口成近似完整的環形縫合,擠出疝囊內殘余氣體,將縫線收緊并于皮下打結,閉合內環口,切口自然對合后使用醫用膠粘合,手術結束。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中轉開腹病例,所有病例均未見疝囊內容物壞死。對照組有3例患者出現睪丸壞死,給予切除睪丸,其余病例均無疝囊內容物壞死。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x±s)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情況比較(n)
腹膜鞘突未閉是腹股溝斜疝的主要原因,小兒由于疝囊頸較細,外環狹小,更易發生嵌頓,疝囊高位結扎術是治療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的基本方法[4-5],傳統的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對腹股溝管造成的損傷較大,易導致一系列的并發癥[6-7]。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下治療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的臨床效果良好[8]。
本資料結果顯示,腹腔鏡組13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且腹腔鏡組行疝囊高位結扎術術中指標均優于開放組。腹腔鏡技術的應用較大程度地擴大了術中的視野范圍,能夠迅速準確的找到疝囊,減少探查過程中對組織帶來的損傷,縫合過程中避免對內環口周圍的血管及精索各層等造成損傷。腹腔鏡組手術時間也明顯縮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術和麻醉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傳統的開放手術切口一般在2~3cm,而腹腔鏡組手術切口只有0.2~0.5cm,切口長度明顯縮短,術后無需縫合,不留瘢痕。腹腔鏡組在術中可以準確的離斷血管,并快速止血減少了術中出血量。患者CRP水平能夠準確的評價機體的創傷程度,手術患者血清中的CRP水平與手術創傷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本資料中,腹腔鏡組術后CRP水平明顯低于開放組,表明腹腔鏡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低。鑒于上述因素,腹腔鏡手術的微創優勢對于患者術后的恢復具有重要影響。腹腔鏡組患者術后恢復相關指標均優于開放組,其在加快術后恢復進程方面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且腹腔鏡手術是在患者體內直視下進行操作,在術中可以探查對側是否存在腹股溝疝,并同時進行治療,避免了二次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和痛苦。
切口處感染和血腫、精索損傷及醫源性隱睪等并發癥在傳統開放手術中較為常見,其發生可以較大程度的影響患者的預后,故臨床上常將此類并發癥的發生率作為評價手術安全性的重要指標。為了了解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安全性,本資料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和復發率。腹腔鏡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少,兩組患者術后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充分肯定了腹腔鏡手術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