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符媛

2019年5月16日世界建筑著名大師貝聿銘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2歲。
他投身建筑事業70余年,為世界創造了很多兼具力與美的作品,設計遍布世界各地,但即便如此他仍在《筑夢天下》說:“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我雖然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貝聿銘一生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筑的傳統。在現代建筑的歷史上,貝聿銘被稱為“最后一個現代主義大師”。他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在將建筑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游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無疑是建筑界一個特殊的存在。
貝聿銘 (Ieoh Ming Pei),美籍華人建筑師,他的建筑生涯可以說是進擊的一生,帶有他個人的英雄主義色彩。在過去的一百年里,他求學期間輾轉多次,最終師從格羅皮烏斯門下;曾經因為“房屋建筑師”的身份被美國主流建筑師協會排除在外;贏得肯尼迪圖書館競賽揚名之時卻因漢考克大廈玻璃的脫落而跌入低谷;頂住輿論壓力在批評聲浪中建造的盧浮宮金字塔最終贏得了高盧人的贊賞;僅與拙政園一墻之隔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則是傾注了貝聿銘對東方故土的無限情感。
貝聿銘的第一代祖先在蘇州行醫賣藥,至18世紀,貝氏家族在蘇州居住了已有六百余年,是擁有大片土地的望族,以行善和助人享譽蘇州。1917年,貝聿銘在廣州誕生,貝氏家族也于同年買下了蘇州著名園林—獅子林。1920年,貝聿銘的父親到上海工作。10歲時,貝聿銘隨家人遷往上海。從那時起,幾乎每年寒暑假,貝聿銘都會回蘇州,他在獅子林里度過了一段愉快的童年時光。
貝聿銘的中學是在上海讀的,他在這里接觸到了新的建筑、藝術和生活方式,電影成了他獲得信息和啟發想象力的重要途徑,影片中輕松、愉悅的美國校園生活令他十分向往。1935年,18歲的貝聿銘登上了前往美國的輪船。最開始,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筑學院學習。然而,貝聿銘對當時過于傳統保守的賓大建筑系頗為失望,僅僅兩周之后轉到麻省理工學院,轉專業改學工程。
在麻省理工貝聿銘接觸到了全世界各種新潮的思想,也是因此現代主義建筑的思想體系開始在他的腦海里生根發芽。在麻省理工貝聿銘更是等來了自己一生的偶像建筑大師柯布西耶的演講,開啟了他對現代建筑認知的第一扇天窗。1935年柯布西耶在MIT的演講,被貝聿銘稱為“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天”。
作為貝聿銘現代建筑的第一個啟蒙者,很多人都認為柯布西耶對貝聿銘的影響最大,包括后來貝聿銘標志性的圓框眼鏡也是在模仿自己的偶像導師柯布西耶。
1938年,貝聿銘遇到在事業跟生活上相伴一生的陸書華。1940年,貝聿銘于麻省理工大學畢業,并在1942年到哈佛大學追隨格羅皮烏斯學習,之后又進入哈佛研究生設計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哈佛大學,貝聿銘有兩位良師益友,其一便是格羅皮烏斯,他將建筑與相關學科融合的包豪斯教育理念,以及注重合理性的觀念深深影響了貝聿銘;另一位則是馬塞爾?布勞耶,馬歇·布勞耶也是第一個提出光線對建筑有重要影響的人,他認為是光線使建筑有了生命,這被貝聿銘欣賞并在后來廣泛采用。從那以后,貝聿銘將光視為設計建筑時最先考慮的問題之一,也因此獲得了“光線魔術師”的美譽。

柯布西耶

格羅皮烏斯

上海藝術博物館

約翰·肯尼迪圖書館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在1946年,貝聿銘決定設計一座位于上海的博物館作為自己的畢業作品。在此期間他融合了東西方的設計—上海藝術博物館,格羅皮烏斯稱之為“我見過的最精致的學生作品。”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60年后,他終于有機會在故鄉的土地上,將中式建筑風格與現代建筑技藝相結合,將當年的設想付諸實踐。
1948年,31歲的哈佛大學建筑系助教貝聿銘,離開安靜的校園,從他居住的波士頓劍橋小鎮(Cambridge)來到大城市紐約。對這位東方青年而言,這個決定不僅僅意味著自此從安靜的學術界投身到一個喧囂的商業界,也是他人生軌跡就此轉變的一個節點。
向貝聿銘伸出橄欖枝的,是作風張揚、嗜抽雪茄的紐約開發商威廉?齊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盡管爭議頗多,但齊肯多夫是對貝聿銘一生有極大影響的一位人物。貝聿銘評價齊肯多夫是“最有想象力的開發商”。
在這一時期,貝聿銘完成了許多設計項目,但在建筑上的品質大多平庸不出彩,貝聿銘對前途開始新的思考。雖然齊肯多夫對貝聿銘非常肯定,貝聿銘最終還是選擇離開齊肯多夫的公司,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I.M.Pei&Associates),投身于公共建筑領域。
1960~1980年的這二十年,對于貝聿銘來說可謂跌宕起伏。貝聿銘完成了許多出色的作品。它們為貝聿銘帶來名聲的同時亦讓他飽受爭議。
讓貝聿銘名聲大噪的是約翰·肯尼迪圖書館。1964年,在肯尼迪圖書館的競賽中擊敗路易斯?康跟密斯的貝聿銘,一時成為鎂光燈下聚焦的寵兒。然而1973年,波士頓漢考克大廈立面玻璃的脫落讓貝聿銘的事務所一度陷入困境。
1967年,美國大氣研究中心是貝聿銘公共建筑設計的開端。整個建筑群雄踞科羅拉多州山頂,簡樸渾厚的外形、塔樓樣式的屋頂讓建筑與山峰融為一體。為使得建筑融于自然,貝聿銘采用當地石材為建筑原料,將砂石加入混凝土中,再用鑿石錘進行加工,讓其表面露出深粉色。整個建筑看起來,就像是從一個巨大巖石中開鑿而成。也正是這次機會,貝聿銘“建筑應該和它腳下的土地融為一體”的建筑美學開始逐漸清晰。
1969年,他因得梅因藝術中心和艾佛森美術館項目,獲得美國建筑師協會(AIA)的國家榮譽獎。這是協會第一次同時頒獎給同一個建筑師的兩個博物館作品。艾佛森美術館建成之后,貝聿銘邀約不斷。
將貝聿銘從困局里拯救出來,從而也把他職業生涯“穩穩地推到了建筑界的大師”上的,是國家美術館項目。上世紀60年代,保羅?梅隆決定籌擴建國家美術館。貝聿銘又一次與路易?康成為競爭對手。一位同行評價說:“康和貝許多地方很相似,但康是局外人,貝是貴族。”
法國總統密特朗因為這座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而喜歡上了貝聿銘的設計。
1978年,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貝聿銘完成了其設計生涯中最得心應手的項目。東館的展覽室可以根據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圖調整平面形狀和尺寸,有些房間還可以調整天花板,這樣的設計極大程度地保證了空間的靈活性。不僅展品如此,對普通觀眾更是如此,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空間內自由地感受藝術,不會為藝術所“累”。
1979年,費時15年的肯尼迪圖書館成功落成!不僅讓杰奎琳女士不吝贊美,“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能敵。”就連美國建筑界都為之震撼。也是因此,當年貝聿銘獲得了美國建筑學院金質獎章,而那一年也被美國建筑界稱之為“貝聿銘年”。

北京香山飯店
1980年代,有著許多出色作品陸續建成的貝聿銘,此時早已被建筑圈認可。1983年時,普利茲克建筑評審團將獎項頒給了這一位華人建筑師。這一時期的貝聿銘,開始有了在闊別已久的中國故土上實踐設計的機會。在這期間,有著許多缺憾的北京香山飯店建成,但人身處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東西方的韻味;當時香港第一高樓的中銀大廈的設計,更是成為維多利亞港邊的經典地標。在盧浮宮金字塔的設計上,貝聿銘用出色的設計再一次在國際舞臺上證明了自己。
1978年,副總理谷牧邀請貝聿銘來中國,希望他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咨詢,借大興土木邁入現代化。他建議不要在故宮附近建高樓,以保護紫禁城金黃色琉璃瓦屋頂上的開闊遠景。他想另選一址,北京的旅游機構—第一服務局提議在他們管理的某一座城郊公園里中建一座底層飯店。他們將貝聿銘和他的兒子貝建中帶到北京西北郊的香山,那里給人一種寬廣的森林野趣之感,是遠離鬧市喧囂的另一個世界。在貝聿銘眼中,這個皇家園林遺址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白雪,涼亭、寶塔分布得錯落有致,儼然一副古代畫卷。他不再猶豫:“我們就在這兒建吧。”
移交香山飯店之后,貝聿銘搬到香港,他即將在這里為維多利亞港的天際線增添一座塔樓—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這又是一項他無法拒絕的項目,無論是出于建筑上的挑戰,還是情感上的衡量。

盧浮宮金字塔

香港中銀大廈
新的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與匯豐銀行毗鄰,而隨著1997年香港即將回歸中國,這座新大廈所擔負的使命不言而喻,它必須使作為殖民統治標志的匯豐銀行相形見絀。
貝聿銘曾說過,“我生平遇到的最大挑戰,也是最大的驕傲,那就是盧浮宮新館的創作。”
1989年,盧浮宮改造項目一期工程完工,包括金字塔、周邊的廣場和地下空間。為了讓盧浮宮的新入口與原址建筑和諧統一,貝聿銘在原本的中軸線上放置了同樣對稱的金字塔。參觀者可以通過開放式電梯從庭院下行至新的主入口,可以從四、五個方向任意選擇一個開始參觀。金字塔實際上是為整個盧浮宮提供了一個入口,讓幾個獨立的宮殿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建筑群,成為這棟建筑的主要入口,也分擔了大量的人流。
在盧浮宮金字塔各個版本的故事里,1984年1月23日舉行的歷史古跡最高委員會(Commission Supérieure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會議,永遠是故事的最高潮。整個會議十分吵鬧,氛圍充滿了敵意。委員們瘋狂地批評著貝聿銘的設計,不懂法語的貝聿銘并不知道對方說了什么,但他身旁的女翻譯卻已經含著淚水哽咽著沒有再翻譯下去。
而在1989年3月29日剪彩的時候,人們為貝聿銘鼓掌,全世界的媒體都為他的作品叫好。第二天,公眾蜂擁而至,以前的爭議和羞辱被人遺忘了。
在盧浮宮改造項目的整個過程中,貝聿銘做了很多建筑設計以外的事情。面對法國的悠久文化傳統、行政體系和社會輿論,他始終知道自己應該站在歷史與現代、藝術與政治的平衡點。
1990年,貝聿銘從事務所退休。從這一時期開始,貝聿銘在世界各地做了許多博物館設計,比如1997年落成的日本美秀美術館,2006年完工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貝聿銘在故土蘇州這片土地上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更是讓更多人走近他的東西方建筑美學。
1997年竣工的美秀美術館,正是貝聿銘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得到啟發,創造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博物館入口。進入美術館的入口只有一條路,必須乘坐電瓶車或是步行穿過山中隧道,隧道另一頭連接著一條橫跨深谷的吊橋。進入隧道,就能遠遠地看到美術館,似乎走進了武陵漁人無意發現的那個入口。
第一次參觀場地時,他就被這里的美麗景色所震撼,稱這是一處世外桃源。由于地上是自然保護區,這里80%的建筑都埋藏在地下。謙虛地隱蔽在萬綠叢中,與自然之間本來應有的比例和諧調。

日本美秀美術館

蘇州博物館
蘇州是貝聿銘的故鄉,他喜歡在傍晚時分陪著摯友賓朋在曾經是貝家花園的獅子林曲徑漫步,他喜歡老屋中聽曲,細細品味四垂的暮靄中家園的溫馨。他從蘇州貝氏家族走出,博物館周邊的忠王府、拙政園、獅子林就是他從小熟悉的生長的環境,盡管此后浪跡天涯,但他對故鄉的眷戀卻始終縈繞心頭。
在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之初,貝聿銘就仔細翻閱過蘇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分類資料,他希望為每一件展品的陳列量體裁衣,做出真正符合蘇州、符合蘇州博物館的設計。蘇作玉器、文房用品、象牙制品等藝術品以精細聞名,體積普遍偏小,因而人們更希望在較小的空間內欣賞它們。為此,貝聿銘設計了多寶閣式的展柜,將不同大小的展品各自放入初步制定的展柜中,整體考量,反復調整展柜的黑色框架線的粗細,以實現最佳的展陳效果。
貝聿銘為蘇州博物館新館屋頂上設計了立體幾何形體的玻璃天窗,窗戶開在屋頂正中,與斜坡屋頂形成折角,使自然光以折射的方式更好地進入博物館。同時,為了保護展品在展覽過程中免受光線傷害,他還在玻璃下面加以木貼面的金屬遮光條進行調節和過濾,充分體現了他“讓光線來作設計”的精髓。
在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中,位于中央大廳北部的主庭院是讓貝聿銘最為煞費苦心。他以“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一幅山水作品為藍本,“借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將巨石劈切成片,通過燃燒,制造出陰影,做出立體的效果,進而調整每一塊石頭的位置,使石片顏色由深入淺、高低錯落地排砌于墻前,形成了一幅別具一格的山水畫。在朦朧的江南煙雨籠罩中,營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畫的意境。
蘇州博物館作為貝老先生的封山之作,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建筑智慧結合東方的傳統美學以及對家鄉的情感全部融匯在這座建筑里,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視覺之美。蘇州博物館也不再因為其中的藏品珍惜程度而吸引人,這座博物館的藝術建筑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游客去觀賞的藝術大作。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最初是由卡達國王和他26歲的女兒Sheikha al Mayassa公主提出設想。建立博物館不止是為了收藏和展示,還要重塑人們對于穆斯林世界曾經作為全球開放寬容的科技文化中心的回憶。所以設計師貝聿銘力圖將較久遠時代的價值觀融入當今的文化之中。
博物館外墻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而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又為這座龐然大物增添幾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氣。
和建筑外觀的簡約現代感不同,博物館的內部充滿了復雜的伊斯蘭元素,銀色穹頂,玻璃幕墻、圓拱形的窗戶與門簾,都是傳統伊斯蘭建筑的標志性元素。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中庭偌大的銀色穹頂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墻裝飾四壁,人們可以透過它望見碧海金沙。夜幕下,燈光裝扮下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璀璨奪目,猶如海中的一顆夜明珠珠。
2017年,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貝聿銘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貝聿銘曾說:“越是民族的,就是越是世界的。”貝老先生不僅僅把震驚世界的偉大建筑帶給人類,更深深的影響了無數人。向大師致敬。
(圖片及文字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