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閆澤文
摘 要:在中國農村,居住建筑的建筑形式仍根據時代的需求在發展,文章以河南省輝縣市為例,研究其從1960年到2010年來農村鄉土建筑的發展。現代鄉土建筑是根據當地農民自身功能需求而建造的。研究鄉土建筑,可以深入了解從1960年到2010年農民生活方式的發展和鄰里關系發生的變化,而研究鄉土建筑住宅與其鄰里關系的發展,可以為未來中國本土的居住建筑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土建筑;住宅;鄰里關系
一、1960年-2010年的
鄉土建筑形式
(一)輝縣市孟莊王宅(1960年)
1960年建筑和1970年建筑大體布局相同,墻體材料使用夯土、磚或石頭,屋頂使用草或瓦。建筑布局即為中國傳統四合院、三合院。建筑材料上,地主留下來的老宅子用青磚、灰瓦,普通老百姓的住宅建筑材料主要為夯土,屋頂為稻草。通常為幾個兄弟共住,共享一個庭院,兄弟幾戶分別住四合院或三合院不同朝向的房間內。
(二)輝縣市孟莊李宅(1970年)
在1970年建設的房屋中,房子采用磚結構、瓦屋頂,主入口與房間正門正對,成一條軸線,堂屋與圍墻圍成院落,院落里通常種樹或花卉。廁所無單獨房間,往往在角落,上面搭建棚頂。
堂屋坐北朝南,正對大門處放一桌子,旁邊放兩把椅子,和中國傳統房屋布局一樣,桌子中間放“天地全神之尊位”牌位,墻上掛字畫。堂屋供待客和家人日常使用。院落一進,堂屋兩邊可以建兩個臥室。二層閣樓通常通過爬梯相連,可放一些雜物,二層在山墻和南邊開窗。山墻上部也做了一些裝飾處理,裝飾多運用象征吉祥的一些元素。
正門位于正對堂屋軸線的中心線,上方常常有象征吉祥富貴的四字詞語。大門形式有些用坡屋面,有些則用平屋面。在這一建筑中,側屋距離院落外墻面有一定的距離,供采光使用。
廁所的布置在堂屋山墻一角,為一棚子,無單獨的建筑。
院落里常常種樹和花卉,供一家人日常觀賞。
該房屋位于的街道為南北主路,東西向為一條一條的胡同,其戶數一定,一個胡同通常五戶以下,房屋基本都是坐北朝南。
(三)輝縣市孟莊趙宅(1990年)
1990年建筑的住宅形式普遍為平屋頂、二層樓,通過爬梯可以上到屋頂,廁所位于室外單獨布置,大門緊挨山墻,有較大庭院,庭院內種植植物,二層通過室外樓梯連接。
堂屋坐北朝南,同樣正對大門處放一桌子,旁邊放兩把椅子,桌子中間放“天地全神之尊位”牌位,墻上掛字畫。堂屋供待客和家人日常使用。建筑一進,堂屋兩邊可以建兩個臥室,廚房與堂屋相連。二層的外走廊下方形成了廊道,一層各個房間由廊道分別相連,和中國傳統的北京四合院中的抄手游廊有幾分相似。
廚房和浴室之間相隔400cm寬的距離,方便浴室和廚房采光。
大門和山墻相連在了一起,大門上方有“安泰之居”等祝福性的語言。大門和山墻上相連有一定的好處,大門處的空間借給院落,使院落的空間顯得更大。
廁所位于室外,設置在比較隱蔽的地點。整棟建筑共用一個廁所。
樓梯和廁所在一起,在建筑外部。
庭院仍然是家庭生活的核心,晾曬衣物、吃飯、休閑活動等,都在庭院里進行。由于院子有較大空間,院落內常常種植樹木、花卉等,種植的樹木常常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樹木,例如無花果、香椿、石榴、葡萄等。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居民會在院子中設置水池,內置假山,并養魚,作為庭院的一處景觀。常常會有燕子在二樓挑出梁所支撐的外走廊下建窩,成為院落景觀的一部分。
(四)輝縣市孟莊李宅(2000年)
由于宅基地變長等原因,2000年建造的住宅建筑往往有兩進。這一代建筑與之前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縮小了庭院的面積,樓梯位于室內,在建筑層數方面,很多家庭建到了三層或兩層半,在造型方面,很多建筑的女兒墻使用坡檐。
這一時期的建筑中,堂屋代替庭院,成為上下聯通并通往各個房間的樞紐,其面積也相對縮小。堂屋在過去幾代中必定出現的正對大門的桌子也消失不見,代替的是一排的柜子或者沙發。大部分住宅在堂屋中間仍然供奉著“天地全神之尊位”的牌位,一部分住宅則把神仙請到樓上,或取消了牌位的設置(現代的住宅通常沒有堂屋的概念,牌位的文化也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堂屋為了采光好,窗戶面積通常設計得很大,因此保溫效果會差一些。
廁所仍然設置在室外,位于建筑的一角。通過二樓走道下方把廁所和各個房間的入口相連。
這時的院落面積比三代建筑中的院落相對縮小,但仍然設有一個小魚池,里面放置假山。院落內部種植花卉,但由于庭院的縮小,樹木基本消失,有二進院的仍然在第一個院子中種植大量的樹木。種植的樹木常常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樹木,例如無花果、香椿、石榴、葡萄等。這時的建筑立面基本全部采用瓷磚貼面,由于墻面太光滑,燕子在建窩的時候泥土常常無法粘在瓷磚上,因此一部分家庭的庭院中沒有燕子。一些家庭為了使燕子可以建窩,在瓷磚上釘水泥釘,使泥土可以固定在墻上。
大門的上方仍然有祝福類的詞語,并保留了20世紀90年代建筑的優點,把大門和山墻相連,使院子的空間增大。大門上方也有了房間。正對大門通常有壁,壁畫題材多為迎客松等。
這代建筑中有一些房間為坐南朝北,由于有兩進,雖然庭院和堂屋失去了日照,但第二進的臥室陽光充足。坐北朝南的房間雖然客廳有較好的日照,但是沒有朝南的臥室。
(五)輝縣市孟莊閆宅孫宅(2010年)
在這一代的住宅設計中,功能布局和2000年住宅基本相同,變化的地方就是在二層的頂部將院落圍了起來,正立面也用玻璃窗完全封住。這主要是為了增加室內的使用面積,減小太陽直射和雨雪對庭院生活的影響,防止風沙進入庭院。庭院在鄉土建筑中基本消失。
臨街的建筑會作為商業房,可以租出去賺取出租費。
這時沒有用玻璃封住立面的庭院仍然可以和大自然連通,立面也封上的住宅則使庭院完全變為室內。
二、五代民居的發展關系
從1960年到2010年,鄉土建筑的發展變化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下面從經濟、科技、自然三個方面分析其發展的原因。
(一)住宅建筑形式與經濟變化的關系
層高從一層發展到三層,承重結構從土墻、石頭墻發展到磚墻、框架結構,建筑墻面裝飾由涂料發展到水泥抹面,再到瓷磚,這些都是經濟發展的表現。
在1990年建造設計的住宅中,樓梯還位于室外,這個時候由于一些家庭無法建造兩棟房子,兄弟兩個分家的時候會上下層分家,樓梯在外部則有很強的實用性,這樣雖然兩兄弟共處一個院落,但彼此的生活不會受到影響。2000年以后建造的大量的住宅,則考慮更多的是舒適性,因而把樓梯放到了室內。而在2010年以后的住宅中,為了增加室內使用面積,一些住房取消了庭院的設計。
(二)住宅建筑形式與科技變化的關系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世界范圍內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從19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的,從此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而在1960年左右,我國農村的電力才得到廣泛普及。短短幾十年時間里,我國又經歷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現在又開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在這一過程中對人們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的科技產品有BP機、電話、電視機、空調機、汽車、網絡、智能手機等。
現在很多現代農村住宅在建設中,增加了對車庫位置的考慮,室內設計也采用了現代的設計手法。封閉的庭院也為電動車等的停放提供了便利。
庭院在過去是從室內進入室內的一個過渡空間,取消庭院后,農村住宅和商品房住宅則有些相似。我國有句俗話:“遠親不如近鄰。”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句話也逐漸失去了存在的土壤。科技的發展使得地球“變小”,“遠親”對自己幫助的及時性,和“近鄰”的差別也逐漸減小,再加上人們生活習性的改變和對鄰里的不信任感的增加,鄰里關系變得不再像過去那樣親密。遠處的朋友與朋友之間、同事與同事之間、親人與親人之間則更加親近。鄰里或陌生人溝通交流的需求降低,而朋友同事可直接進入室內,因此農村住宅對庭院的需求也相應地減少。
(三)住宅建筑形式與自然的關系
中國人心中的城市概念是半邊山水半邊城。師法自然、物我相融等是我國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總結出的思想。在物質世界高于精神世界的中國,我們可以從這幾代建筑的發展中,發現中國人居與自然界的關系的變化與發展。
自然環境的內容包括光、風、雨、雪、冰雹、水、石、植物、動物等,人們通過感官能感受到溫度、濕度、風聲、雨聲、動物的聲音等。
從1960年-2010年住宅的發展中可以看出,住宅和自然的關系越來越遠。院落是中國古代民居的靈魂,是家庭的生活核心區域,也是人和自然直接接觸的區域。下面就從庭院的變化來分析此地區50年來住宅與自然的關系。
住宅中一般都存在樹木,種植的以經濟類樹木為主,如無花果、葡萄(通過扯繩子使葡萄枝葉起到遮陽的效果)、石榴、棗樹等。在2000年和2010年建設的住宅中,由于院落的減小,樹木綠化消失,幾乎家家都選擇種植盆栽。小魚池在1990年以后的住宅中流行起來,從此,魚、水、假山等被引入到家庭中(當然,這和經濟的發展也有分不開的聯系)。
使人與大自然分離程度最大的是2010年以后的住宅。2010年以后的住宅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正立面墻不封上,只在庭院上方用屋頂做頂蓋,第二種是庭院上方的頂蓋封住以后,正立面采用玻璃窗全部封起來。采用第一種形式,住宅中空氣的濕度、溫度、陽光、風、聲音都能和大自然直接相連,不會因屋頂的變化而變化,雨、雪、冰雹等垂直降落的自然物質,靠風力可以部分地進入院落。而立面用玻璃封起來后,住宅的院落基本消失,幾乎只有室內部分。建成這樣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房屋正對著街道,由于塵沙的干擾和噪音的干擾,院落的環境變得特別差,但這樣建設最終會使室內的空氣流通變得有些困難,且玻璃變臟以后,采光也成為一大問題。
三、對現代鄰里關系的思考
(一)鄉土建筑中鄰里關系
鄰里是地緣相鄰并構成互動關系的初級群體。住地毗連的人們,認同特定的一組角色,據此形成密切的互動關系,有著顯著的認同感和感情聯系,由此構成相對獨立的小群體,即鄰里。
在中國的傳統建筑中,空間上,胡同及庭院兩個方面影響構成鄰里關系的可能性。
胡同是連接戶與戶的通道,使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一般一條胡同連接的戶數為3-6戶。鄰里關系網往往是建在鄰居、同胡同的或前后胡同的基礎上。
院落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靈魂,是中國生活的核心區域。傳統民居庭院屬于半私密空間,和起居室不同,院落的大門往往是敞開的。視覺上有影壁阻擋分割。大門敞開這個習慣是形成鄰里關系的一個基礎,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表示對鄰里的一種信任,大門敞開表現出對人的一種不防備,盡管堂屋的門仍然緊閉,但外人進入庭院時首先會意識到是進入了別人的領地。庭院這種空間的形式并非只是為了種植花草、供家人娛樂那樣簡單。大門敞開,首先就會給人一種“這家里有人”的意識。
(二)商品樓的鄰里關系
現代商品樓的發展是沒有地域性的,所有商品樓的戶型都基本相似。
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行業專業的精致化,中小城市的發展與擴容,小區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農村住宅的發展將會進入尾聲。同時我國小區所存在鄰里關系的問題,也將會成為住宅建筑發展中的重點。
容易創建鄰里關系的群體是老人和兒童。現代鄰里關系的發展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發生了新的變化。如今,區域圖書館、咖啡廳、廣場舞、園區的綠化區域等,都是供小區內部相互交流的場所。
在小區設計中,交流空間除了設計在居住建筑外的綠地、活動場所,也應將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胡同和庭院的傳統元素及體現的精神應用于居住建筑本身。因為綠地和活動場所可以使同一個小區的非鄰居或非上下樓的居民相互認識,建立關系,但是鄰居和上下樓的居民卻沒有專門創造的空間供他們相互熟悉。
經調研,在很多小區中,一樓的住戶設計有自己的庭院,因此庭院相鄰的兩戶或幾戶居民之間都比較熟悉,而二樓以上的居民則互不認識。
四、對未來住宅建筑的思考
輝縣幾代鄉土住宅的發展體現了人民生活方式及空間需要的變化,在未來建筑設計中,設計師應結合人們的行為需求進行設計。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我們現在正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階段,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因此在未來設計住宅建筑中,我們仍然要考慮人們對未來生活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2]陸元鼎.中國民居建筑叢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王薇,河南工業大學教授。
閆澤文,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綠色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