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楠
摘 要:文章思考并探究關于空間秩序的另類表達方式,結合蛇形畫廊臨時性展館的具體案例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展館使用的不同材料、技藝與結構所呈現出獨特的空間氛圍與體驗,分析出蛇形畫廊展館的建構特色,從而來探究蛇形畫廊展館的建筑特征與表現手法。最后通過以上研究,文章試圖做出一個關于臨時性展館的設計實驗研究,旨在為今后的臨時性展館創新設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激發我們的想象,引起更多的思考。
關鍵詞:空間秩序;蛇形畫廊;臨時性展館;實驗性設計
一、空間秩序——演變、呈現與另類表達
從理論上講,秩序是指事物或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關系體現。建筑是人們對空間秩序思考后的產物??臻g秩序是建筑設計時的重要考慮因素,同時,不同空間秩序的構建,能夠創造不同的空間布局與體驗,呈現出不同的氛圍,可以加深觀者對空間的感知力與想象力。隨著新時代的發展、建筑師的不斷探索,建筑空間的設計也變得越來越靈活與自由,不會恪守某一種固定的空間秩序,它也可以有另一種表達。例如,蛇形畫廊臨時性展館就是建筑形式對新秩序追求的一種體現。
回顧從2000到2018年蛇形畫廊展館作品的具體建造與表達,可以發現,空間秩序的另類表達慢慢出現,它隨著每個建筑師不同的設計思路與建構邏輯變化,最后呈現了一個個探索、隱秘、聚集的特殊空間,為公眾提供驚喜與趣味的體驗。
二、蛇形畫廊——新空間類型的建造思考
蛇形畫廊的臨時性展館最初是由館長茱莉亞?佩頓-瓊斯提議,希望在蛇形畫廊30周年時設計一個臨時建筑供活動晚宴使用。隨后在2000年時,蛇形畫廊就委托了建筑師扎哈·哈迪德,希望她將“重塑一個現有觀念中的帳篷”的想法運用其中。扎哈·哈迪德的臨時性展廳建成以后被社會大眾褒獎與贊揚,所以瓊斯就有了一個新的想法:以后每一年都邀請不同的建筑師來建造獨特而純粹的空間。蛇形畫廊那塊草坪也成為建筑師發散思維、進行設計創作實驗的地方,每年都吸引眾多群眾來觀看展覽與建筑作品。
建筑有多種空間類型,根據不同的功能、自然環境與文化歷史背景的要求,通過整合元素、簡化形式后重新解構、組合、疊加、陣列、拓撲與編織形成一個新的空間。將建筑“錨固”于場地的同時,蛇形畫廊展館空間營造出不同的韻律節奏與秩序變化。同時展館自身就是一個展覽品,它向我們呈現了一種新的建筑空間類型。
回顧蛇形畫廊臨時展館近18年的設計作品可以發現,每一個臨時建筑空間都是一件藝術品與雕塑品。不同的材料、主題、邏輯、功能與結構呈現了獨樹一幟的多元形式,打破了固有的空間組織關系,為這個場所中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獨創性的互動方式。例如2013年由藤本壯介為蛇形畫廊設計的一個臨時性展館的方案,其設計理念為自然與人造物相互融合。建筑師將建筑空間與場所之間的關系完美融合呈現在觀眾面前,使人感受到真實的自然與交流的樂趣。他的理性思維邏輯與清晰簡潔的表現方式在整個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裝置采用了20mm×20mm的白色鋼管材料,將其組合形成300mm×300mm的模數關系,無數的白色格網鋼管,形成了層層疊疊無限延伸的空間。建筑空間從遠遠望去像是一朵漂浮在空中的云,圍繞在人身邊,給人一種輕盈柔和的秩序感。
三、實驗設計——臨時性展館的建筑實驗
通過對歷年來蛇形畫廊臨時性展館案例的分析研究,筆者利用總結出的建構特點、空間秩序與設計手法等知識,應用與延伸到實驗設計當中。將實驗性與臨時性貫穿整個設計當中,包括場地的定位選擇、交通路徑的分析、空間結構的確定、建筑空間的生成等。
(一)場所·環境路徑
項目定于江蘇省南京市南京藝術學院,學校坐落于南京主城區內,置身在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化圈中。南依石頭城,北接古林公園,東靠虎踞大道,西鄰秦淮河,學??傉嫉?00余畝,校舍面積30萬平方米。學校周圍有數所高校和大量居民區、公園,同時這里交通極為便利,多條路徑可到達目的地,例如騎行、地鐵四號線以及各路公交等。
(二)結構·異構疊置
整個空間設計采用開放與半開放、內與外的空間設置,沒有固定垂直的墻面與入口。筆者希望空間是自由而有序的,人們可以隨時選擇逗留觀賞,自由地行走或漫步,為校園注入一分活力。接著使用手繪草圖的形式將可能的結構策略繪制出來,然后把概念、軸線、邏輯、序列、功能等注入到平面圖中。選擇確定以桿件與板塊的對比關系為設計主線,而線、面、體是作品“格柵疊置—校園展覽空間”設計的主要元素。
首先將主要元素板塊、桿件、網格框架進行翻轉、扭曲、平移與疊置,其次將不同比例大小的單元體進行衍變套疊,最終組合形成異質的建筑形態。在確定主要的形態后,把每個建筑構件單元化,便于組合安裝,也滿足了臨時性可以拆解的建造模式。
在材料選擇中,室內外空間均由原木、混凝土和玻璃混合材料建造,整個空間營造出清新樸實、質樸自然的氛圍。連續的木質網格式觀景窗和與非連續性的木質玻璃框架結構的頂棚設計,這一切都給人帶來一種和諧與秩序、多變的感受。
(三)生成·構筑顯像
將扭曲的線條、舞動的墻體與垂直的桿件、格網、體塊進行整合,形成空間秩序的壓縮與扭曲。同時將之前研究的空間序列另類表達的特性應用到實驗性設計中,采用旋轉、合并、倒置、嵌入與分解等設計策略用于空間的轉換生成上。
作品“格柵疊置—校園展覽空間”強調的是人們在這個空間的日常展示活動能輕松愉悅地進行開展。室內空間中利用體塊的變形與扭曲設計了許多模塊式家具,以便適應人們不同尺度的展覽活動。它還革新了原有固定的展示方式,沒有采用傳統的展板呈現給人們,而是通過不同的異形窗口與不同高度懸挑的展板結合實體與影像結合的方式,給參觀者在心理感受、空間與時間上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體驗與互動,同時在空間序列中設計了一條漫步坡道將內外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以此來擴展和延伸空間。而在建筑內其他展示空間的結構中同樣也延續了這個設計手法。
(四)共享·空間轉換
其實在設計中除了建筑的獨特形式,筆者認為我們更應該關注在這個空間運動的人們,以他們為設計對象,為其營造一種社會性的臨時公共空間。
共享,是這個空間最大的特征之一。為了讓人在空間中自由自在地活動觀賞與休息,打破了傳統空間的束縛,這個空間沒有劃分過于明顯的功能分區。整個空間包含展示、閱讀、休息、屋頂花園這幾個功能,旨在提升參觀者的文藝體驗,緩解放松他們的身心。
一層空間主要功能為展示展覽、小型閱讀書吧。內部沒有明顯的隔墻設置,而是利用不同高度的懸挑的展板,劃分了主要的功能區域。二層空間主要功能為互動交流空間,旨在創造一種靈活自在的氛圍。隨著側邊的坡道而行,二層只劃分了兩個小空間,均沒有實體的隔墻,只有容納4-6人的平臺。整個二層頂部只使用原木色木質框架與半透明的玻璃材料,同時頂部懸掛了綠色植物,隨著時間的流逝、微風的吹撫,綠植調整著自然的形態,人們坐下來,望著天空,迎著暖陽,非常舒適愜意。
四、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蛇形畫廊展館的建構特色、材料、工藝、結構等,發現每一年的蛇形畫廊臨時性展廳的設計都是獨立而融合的,具有一定的空間滲透性、延伸性,也都著力于在“標準化”“組裝式 ”“秩序性”之上進行“真實性”的詩意表達。它空間秩序的另類表達在于將整個臨時展館當作一件最大的展品進行展示,同時關注思考場地與建筑、建筑與人、人與場地的關系。筆者的實驗性設計只為臨時性展覽空間提供一種選擇與可能,希望在未來的建筑設計中,能激發我們的想象,結合新技術進行創新。
參考文獻:
[1]張楚浛.作為“展覽”的建筑:蛇形畫廊展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5).
[2]邸銳.實驗性建筑探析:以蛇形畫廊臨時性展館為例[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9).
[3]胡婧.建筑空間秩序的另類表達:“想法空間”的演變與創新[J].華中建筑,2017(8).
[4]柳青.崔彤:空間的秩序[J].城市環境設計,2009(10).
作者單位: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