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榮亮
摘 要:城市歷史街區集中體現了城市的發展歷史,是其發展過程中的核心部分,屬于可見的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非常復雜的工作,要求人不僅需要具有高度責任心,還需要對歷史街區有很深的歷史知識及了解。改造需要保留原有的歷史風貌,這些歷史風貌不僅包括文化的部分,還包括了通過具象的物質體現出來的環境。文章通過對山塘街歷史街區的“物質環境”進行調研分析,探討在建筑景觀改造中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歷史街區改造;建筑景觀;山塘街;歷史文化街區
一、山塘街歷史街區概述
山塘街位于蘇州古城區西北,唐寶歷元年(825年),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對蘇州城外西北河道進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開挖成直河,稱山塘河,山塘街也因此而得名。山塘街因介于閶門鬧市與名勝虎丘之間,逐漸成為繁華的旅游商業街,由東到西長約七里,又稱七里山塘。
二、山塘街改造特點分析
山塘街自2002年6月啟動保護性修復以來,嚴格遵循“保護風貌、修舊如舊、延年益壽、有機更新”和“分級分類保護”的原則,先后完成了整體風貌保護、重要節點修復、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一)街區格局
山塘街歷史街區的空間格局保留了傳統的水街格局,總體上來講保持了庭院式住宅和“街、河、弄”肌理。這樣完好的保護得益于阮儀三教授。早在2003年山塘街進行保護整治時,正在施工的一段老街被全部扒平,現場都是新的柱架和磚墻,把原來的歷史文化遺存全部破壞殆盡,阮儀三教授發現后及時致信給政府部門,及時制止了這一舉措,山塘街歷史街區才得以保護下來。現在的山塘街前街后河,小橋流水,路河平行,配合以粉墻黛瓦的民居,傳統街區格局成片成規模地保存了下來。
(二)建筑風貌
對建筑風貌的改造集中沿街建筑立面上,這部分建筑改動較大,因為這部分建筑以商業空間為主,使用頻率較高,加之店面功能的置換,這部分建筑以改造新建為主,將傳統“備弄”形式進行提取,融入到新建的建筑中,盡最大可能取得立面上的統一,與此同時在體量、色彩、材質上與整體取得協調,除了個別建筑采用了大面積通體玻璃外,街區的建筑以木質為主,總體上是協調統一的。在這里有山塘書院、憶江南絲行、蘇州印象、文房四寶店等商業空間,進一步提升了街區的文化價值。
(三)空間節點
節點是空間中最重要的要素,能加強人們對街道的認同感,如同一個地方的地標一樣。山塘街歷史街區的節點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具有歷史及文化內涵的建筑,如精美老宅雕花樓、明代古宅玉涵堂、“義風千古”五人墓、安泰救火會等,另一類是具有公共休閑功能的交流場所,山塘街的沿河兩岸,兩棟建筑之間會穿插一些面積不算太大的休閑平臺,在這個小的空間內,鄰里聚會、游客落腳,小空間承載著多種多樣的功能。同樣性質的還有萬人碼頭。
三、山塘街改造中的問題分析
(一)工業制品,以假亂真
作為一個以水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山塘街歷史街區沿河而建,沿河兩岸的植物景觀就顯得非常關鍵。然而,兩岸的植被卻大量存在著假藤假花的現象,有的一小簇,有的一大片,與相應的周邊植物很難相融。與之類似工業制成品的還有沿河的石板臺階,江南石板臺階的特色是斑駁和足跡打磨后的平滑通透,因為它們是時間的見證。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其沿河臺階卻是方正地切割而成,而且材料也不是青石板,致使江南石板的歷史韻味盡失。
(二)立面破壞,視覺干擾
江南建筑的墻面被稱作“粉墻”。所謂“粉墻”意為一堵白色的墻,江南民居的立面之美在于空白,空白到平淡,可叫作“無色之美”,或“本色之美”。粉白虛空篤守靜,面對墻壁,可思過、參禪。然而修復后的山塘街建筑立面,卻被各種突兀的異質元素所破壞。首先是電線不做掩飾,隨意搭接;其次是各類提示牌,也是大小不一、高矮不同地出現在粉白的墻面上,除了大面積的墻面,就連路燈上也被懸掛上了各種提示牌。
(三)肌理突兀,節奏破壞
在屋頂細節方面,本應該是粉墻黛瓦的素雅之美,然而,為了增加夜晚的燈光美感,在屋頂上大量出現大小不一的洗墻燈,巨大的太陽能熱水器出現在屋頂的絕佳位置,它們通過毫不掩飾的表現方式破壞了屋頂的節奏韻律。在垂直墻面上空調外機被隨意放置,有的經過了處理,用木柵格包裹,更多的是未經裝飾破壞墻面的素雅之美。還有部分沿街店面在改造時,直接棄用了原來的木質花窗,取而代之的是玻璃門窗,同樣破壞了墻面的肌理效果,影響了整個的街區氛圍。
四、城市歷史街區改造中的問題分析
(一)保護保留與開發再利用之間的協調
歷史的發展演化使歷史街區大都呈現出衰落的狀況,居民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歷史街區的人們也希望目前的生活質量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改善。而開發旅游業則是更新利用歷史街區的一個有效的手段,但將歷史街區開發為旅游資源,以獲取經濟效益,很可能導致街區原有性質的改變和傳統風貌的消退。許多城市為了迎合游客而對歷史街區進行改造,于是出現了拆舊換新、新建假古董的現象。一些自認為保護較為認真的地方,其實也往往只是保護幾個紀念性較高的歷史建筑作為景點,卻把作為環境背景的成片的傳統歷史街區大拆大改換上了“現代”風貌,使那些文物景點失去了應有的歷史文脈,顯得不倫不類,歷史街區的建筑和環境景觀以及當地人們的古樸生活都受到了影響。
(二)經濟利益與歷史文脈的協調
許多歷史街區雖然現在破舊衰敗,但大都有過曾經繁榮的經歷,因為它們大都曾占據過一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黃金地段,在城市中這一地段至今仍占有優勢,也正是因為如此,其成為政府乃至房地產開發商的重點開發利用的區域。其開發利用的第一步,便是對于原住居民的搬遷。原居民被安置在較偏遠較荒涼的拆遷安置區里,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這種方式使歷史街區中的原住民的傳統生活形態徹底破壞,而與之同時,隱藏在歷史街區原住民身上的地域文化則完全喪失了。
除了人的因素外,還有一些我們不易觀察到的環境因素,也在發生著徹底的變化,那些以花草樹木、那些小貓小狗為代表的街區自然環境,如果不加以保護最終也將會被破壞殆盡。
參考文獻:
[1]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2]阮儀三,居平.留住鄉愁:阮儀三護城之路口述實錄[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4.
[3]袁泉,張炯.歷史街區分階段整體性保護更新研究[J].城鄉規劃,2008(2).
作者單位: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