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鑫
摘 要:文章分析荊州城市改造中凸顯出的困境的原因與解決措施,為荊州城市改造的進程增添動力與活力,使荊州融入長江經濟帶,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建設具有荊州特色的城市經濟與生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共生與相互促進,積極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助力。
關鍵詞;城市改造;困境;人類命運共同體
城市改造就是利用來自不同財源的經濟資源,用各式的辦法對需要改造的舊城市進行改造,包括建造新建筑與舊建筑的再修復再利用等。其界定從廣義上來說包括宏觀的城市問題與微觀的城市問題的解決,要求采取全面系統的措施引導城市發展;狹義上來說就是指舊城改造,也可以叫“城市更新”。
荊州城市改造作為荊州發展歷程中的一環,其重要性可以說是需要每一位荊州人投入全部的身心來推動其進程。但是,在荊州城市改造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隨著改造的推進,很多的問題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對于這些問題或者說困境,不論是掌控者還是執行者,都需要樹立正確的認識,合理地看待其原因、內容以及解決的方式,以達到預期的改造效果。
一、荊州的城市改造所面臨的困境
(一)過度的環境污染(大氣、水與噪聲)
荊州作為一個擁有千百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坐落于長江沿岸,與水資源可以說是相伴相生。在荊州現代化的步伐中,其環境保護顯然不盡如人意。荊州的環境污染可以分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三個方面,這主要是因為荊州城市建設與發展初期規劃的盲目性與滯后性。荊州的大氣污染基本源自于工業廢氣的排放,長時間內當地的空氣污染指數持續超標。水污染一方面來自于工業廢水過量排放,另一方面來自于生活廢水的過量排放,與此同時又缺乏相應的監督管理與水資源的自我保護及循環更新系統,導致水污染愈發嚴重,形成了一個循環的矛盾。在荊州人民不斷地努力和創新下,投資1.8億元的荊州市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已被正式列入《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第一批優先項目計劃,并被確定為全國將《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納入國民經濟“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的三個試點城市之一。噪聲污染隨著工業化的逐漸退卻,有稍微的好轉,但是管理不足與人們自主管理意識缺乏,導致噪聲污染仍然存在。荊州的環境污染來自于對經濟發展的盲目追求,而忽視了可持續發展觀念以及經濟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問題。對此,荊州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規劃,渴望通過進一步的城市改造來緩解其中的矛盾,同時促進生態文明與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
(二)嚴重的人口老齡化
荊州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其人口數量自然不少,但是隨著外界大城市的迅猛發展,荊州逐漸延緩的腳步導致當地經濟現狀與發展前途不能吸引外地人甚至是本地人常駐。這樣的狀況也就導致了荊州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年輕人們在外闖蕩,將年老的家屬留在荊州,逐漸地使得這個城市失去了活力與生命力。截止到2017年底,荊州市常住人口564.17萬人,60周歲以上常住人口117.91萬人,占常住人口總數的20.9%。全市老年人口年齡構成為:60至64周歲老年人口35.8萬人,占老年人口的30.3%;65至69周歲老年人口30.6萬人,占老年人口的26.0%;70至79周歲老年人口35.1萬人,占老年人口的29.8%;80至89周歲老年人口15.4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3.1%;9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0萬人,占老年人口的0.8%。目前全市年齡最大的老人108歲。雖然長江大學等高等學府為荊州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輸送,但對荊州的人口老齡化狀況來說,也僅僅是杯水車薪罷了。
(三)拆遷任務難以推進
城市改造拆遷難度大不是荊州一個地區所面臨的問題,而是全國各地拆遷工作所面臨的共同難題。紀錄片《中國市長》講述了山西大同“造城市長”耿彥波任職期間在古城修復工作中的艱辛歷程,其反映出的現實問題,對于荊州來說有著巨大的參考價值。荊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在拆遷方面也面臨極大的困境。其一,荊州具有楚文化、三國文化與水文化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在拆遷過程中,如何對其進行保護又不能影響拆遷進度與實施,成為了荊州拆遷工作的第一道坎;其二,荊州老城區建筑基礎薄弱,且建筑密度較大,對拆遷工程的規劃與具體實施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其三,也就是最難以解決的釘子戶問題,這一些釘子戶產生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三點,一是人們認知水平有限,苦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愿進行改變,二是相關部門補貼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與接受,三是曾經政策許可與如今政策許可之前的矛盾難以解決。綜上所述,荊州城市改造中,拆遷任務所面臨的困難也是極其巨大的,部分問題甚至難以得到解決。
二、荊州的城市改造困境解決措施
(一)環境保護與生態改善并行
城市改造中建筑設計要有利于綠色生態環境的創造,有利于從整體性角度,確保與整體環境結構相協調、相適應,從而擴大人類生活空間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建立良好的發展基礎和生態環境秩序。對于荊州的環境污染問題,其解決并不能一味模仿其他城市的方案,而應該在吸取經驗的同時立足于荊州的實際,總結起來也就是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監督與管理,有效的監督可以將污染從源頭上斷絕,不僅僅需要對排放進行監督,也要通過加強市場準入與排放標準等手段來進行限制,并且加大監督的力度與建立健全懲罰機制,除此之外還需要人民自覺地監督與管理,保護好現有的綠水青山;二是需要進行改善,對于已經污染的地方,需要通過污染凈化等方式來進行緩解與根治,還荊州一片曾經擁有的綠水藍天;三是需要加強技術投入,在人為保護現有環境的同時,也要形成水與大氣資源的循環更新能力,通過自然界的自我修復與更新,保持自然的活力與生命力;四是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積極踐行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大力宣傳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生態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新特征與新矛盾,把握住城市建設對生態文明的影響以及聯動方式,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明確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與世界歷史發展理論,堅定協調發展戰略,積極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人們將綠色發展理念留存于心中,將綠色生活踐行于實際。
(二)對內保證養老待遇,對外引進年輕人才
荊州城市老齡化改善的措施,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完善老齡事業政策與體系,進一步提高養老保障水平,保證養老事業的順利進行,提高養老保障福利,保證老齡人口的獲得感與幸福感,進一步完善老齡人口津貼規定,提高老齡人口津貼補助最低標準,進一步提升養老機構服務水平,為老齡人口提供舒適的養老環境,提高醫療水平與老年醫療保障體系,保證老齡化人口看病不難不繁瑣,加強老齡化人口權利保護服務,為老齡化人口提供所需要的法律援助;二是加強宣傳,加強社會養老、尊老、愛老宣傳與教育,引導人們尊重老人、愛護老人并且積極贍養老人,為老齡化人口提供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三是對外加大年輕人口吸引力,不斷引進外來年輕勞動力與人才。總結起來即為:對內提高養老待遇,鼓勵生育;對外大力引進外來年輕勞動力,為荊州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力。
(三)依法進行工作,同時加大宣傳
值得肯定的是,在荊州拆遷工作進程中,荊州市房屋拆遷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不等不靠,積極探索新思路、實踐新方法,全力創建了“以人為本,法治拆遷”的新模式,這是需要繼續保持和大力宣傳的優秀典例。對于荊州拆遷問題解決方式的建議,首先,需要引進優秀的人才資源,通過高水平的技術與合理的規劃對荊州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保護,同時合理舍棄與轉移,保證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最高效的拆遷工作。其次,對于荊州老城區的拆遷工作需要進行合理且具體詳細的規劃,通過新技術的實施,盡可能避免與減少破壞,在此基礎上保證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再次也就是最難以解決的釘子戶問題,荊州市政府一是需要做到依法行政,堅持法律禁止不可為、法無禁止即可為的理念,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拆遷工作,做到開放透明,緩解人民的排斥感;二是要做到積極落實國家法律要求標準,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補貼與扶持,不可動搖;三是大力加強宣傳,一方面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與認知水平,另一方面廣泛宣傳國家城市改造政策與補償規定,為拆遷工作提供所需的認知基礎。綜上所述,對拆遷工作所面臨的困境,荊州城市改造相關部門需要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多角度分析其內容及成因,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其解決方式,不可一味追求速度,也不可一味追求效果。
三、結語
荊州城市改造必須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和正確認識世界歷史發展理論,堅持協調發展戰略,以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明確城市改造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正確的分析其成因與解決措施。荊州想要快速融入長江經濟帶,走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步伐,就必須抓住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全球化這個機遇期,這不僅僅是荊州轉型之機遇,也是中國轉型之機遇。
參考文獻:
[1]符謹武.藍天 綠地 清水——湖北省荊州市全民建設生態城市[J].瞭望新聞周刊,1998(14).
[2]陶濤.當代城市改造中建筑與環境的關系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1).
[3]蔡敏,余惠,吳帆.荊州實施“友情拆遷”新模式[J].中國地產市場,2010(10).
作者單位:
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