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玲 任祺卉 田鑫 王夢儒
摘 要:色彩是我們生活空間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色彩表現四季變化、花紅柳綠等等,在人們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也產生了多樣的人為的色彩,或絢爛,或恬靜亦或肅靜。文章以朝陽觀石窟環境色彩規劃與古跡保護為依托,通過對現有色彩的研究及分類,提高對自然、人工色彩的特點的認識,并以此為理論基礎,結合朝陽觀實際調研情況,總結出在色彩規劃中應注意的基本方法及原則,并通過分析色彩在朝陽觀規劃與古跡保護中的實際應用,探析人工色彩與自然色彩如何達到融合與和諧,創造出符合人們生活理念和審美觀念的色彩環境。
關鍵詞:自然色彩;人工色彩;融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
一、朝陽觀石窟概述
朝陽觀,屬燕山山系,北方丹霞地貌。山為整體巨石,觀如屏風,壁立陡峭,位于赤城縣城東南40公里的后城村滴水崖下,南距延慶35公里,距北京100公里。因朝陽觀的地勢高峻,早晨的太陽最先照到蒼松翠柏掩映的道觀上,故稱為朝陽觀。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宣府官員吳欽到此,看中了這塊寶地,在道士李演琦的游說下決定修建道觀。于明嘉靖三十年開始修建,歷經5年開鑿,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初竣工。相傳開鑿石窟的工匠吃掉食鹽近7200公斤,可見消耗之巨。1993年其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朝陽觀石窟色彩現狀
(一)自然色彩:山石
遠眺山巒,陽光下朝陽觀山體顏色呈現出淡淡的淺紅色,幾經風霜洗禮,山石經雨水沖刷的痕跡,呈現出藍灰色,整體是暖色中點綴著穩重沉著的藍灰色。朝陽觀典型的淡紅色山體是白堊紀時期由流水流水侵蝕、溶蝕、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故而稱之為“赤壁丹崖”。春青夏紅、秋金冬蔚,在多少個春去冬來中它猶如初長的少女般略施粉黛,宛若仙顏。
(二)自然色彩:植被顏色
依山路拾級而上,穿行于山水間,沐浴在原生態的氣息里,猶如潛入古詩詞隱逸的色彩意境中。山林掩映間多茂密的松林,風過留聲,春來滿山花香,遠眺一片燦爛,秋來碩果累累,盛夏時節野花滿山,鳥獸穿梭,人在崖景風光間身心獲得滋養和釋放,享受飛蟲鳥獸的喧鳴、山林絢爛的色彩。這是一場大自然色彩的盛宴,更是這片土地魅力所在。
(三)人工色彩:雕像、建筑裝飾
憑欄遠眺,村落棋布。據當地老人回憶,遠眺朝陽觀,紅墻碧瓦,雕梁畫棟,柏樹成蔭,猶如一幅水墨畫卷。石窟為像辟洞,以窟為殿。雕像比真人高大,洞室相連,有棧道相通。幾經變遷,石窟原有的色彩保存下來的不多,新彩繪過石像,色彩純度高,色相對比強烈,與其他的石像形成鮮明的對照,顯得突兀且不協調。此外,修葺后的殿宇樓閣顏色鮮艷刺目,張掛各式祈福的彩綢,使得原本就張揚的建筑色彩又增加幾分雜亂,此外,景區內公共設施缺乏,各種材質、顏色及風格的簡介牌、告示牌等夾雜,給水墨般的自然景觀環境造成了嚴重的人工色彩污染,色彩污染問題亟待解決。
三、色彩融合性設計
(一)設計目標
朝陽觀主體建筑及雕像以淡紅色為基調,在景觀軸線上及主要棧道旁多以常綠針葉樹的藍綠色為背景,整體自然環境靜謐恬靜。在色彩整體的規劃中,首先,以提升自然環境色彩,改善現有不協調的人工雕飾色彩為目標,運用色彩對比的手法,做到“人與自然”色彩的對比調和。其次,通過增加人工色彩的藝術方式,使自然色彩與人工色彩交相輝映,達到整體環境的色彩融合和豐富。
(二)設計要點
色彩是空間環境中物體所特有的屬性,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們對色彩的規劃設計,我們不能隨心地把控色彩的方方面面,但是可以有目的地進行設計構思。以石窟色彩環境為例,首先,整體自然環境以淡紅色、灰綠色為設計背景;其次,將現有的人工色彩,如樓閣、圍欄、路面鋪裝等色彩作色相的統一,建議以暖灰色調為主;最后,在局部設施色彩的設計中,確定與主色調鄰近或相近的顏色作為輔色,如導視牌、衛生照明等公共設施的色彩設計,烘托整體自然環境色調的同時,呼應主色調。具體色彩融合設計細節要點如下:
1.同類色的組合
相同色相的色彩相互組合,主要依靠這些色彩在明度、純度上的變化來構成色彩搭配,使人感到穩定、柔和。如欄桿、石階、休憩桌椅等可采用暖灰色,顯得層次豐富、富有情趣,但是要在色彩的明度和純度上做出適宜的變化,避免造成色彩的單調。
2.臨近色的組合
色彩設計中采用鄰近色的組合很容易給人美好、融合的視覺感受和心理暗示,如導視牌、石窟簡介牌、垃圾處理和照明等設施處使用,使色彩在自然環境中產生自然的過渡。
3.對比色的組合
對比色色相對比明顯,視覺效果明朗,活躍,且具有較強表現力,可在出入口、重要節點空間等空間作對比色的組合,烘托環境的空間感,帶來更深的視覺印象,構建良好的色彩空間環境。要特別注意色彩的運用不可過分對比,防止跳躍、不統一的色彩視覺。
四、色彩融合的設計構思及色彩圖譜
(一)自然景觀形象構思
結合調研研究及設計方法理論的運用,將朝陽觀景觀形象和環境色彩合理地融入人工修建和公共設施設計中,如公共座椅、垃圾桶、路燈等設施的改造,力圖改變當前基礎設施形態單一、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環境色彩雜亂等問題,將功能性與特色相結合。如垃圾箱的外形設計加入了建筑的特色形狀及建筑色彩,座椅的設計則可以擺脫了傳統的直線型設計,在外觀上采用了山體的輪廊,突出了景區的特點,且融入四季和植物的色彩等。
(二)人文景觀推薦色譜
五、結語
最后我們要考慮到色彩是與時俱進的,要符合新時代設計潮流的需求,也應充分考慮到色彩是隨需求不斷發展、變化的這一特點,我們追求色彩的“融合”,更是符合色彩在新設計時代的要求。美國生理學家海巴·比倫從精神物理驗證得知:“人能在自然界看到的顏色是有限的,人對任何事物不斷地接受,就會產生膩的感覺,使人疲勞乏味,流行色之所以形成,表面看有其人為的因素,而內因是它符合人們生理平衡的需求。”
色彩是藝術設計中最直觀、最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要素,本文通過對色彩在朝陽觀石窟空間環境應用,認識色彩的分類、特點,遵循師法自然、以人為本的原則,探析自然色彩與人工色彩在空間環境中如何做融合設計,列舉出部分色彩的方法和組合方式,希望能夠將筆者對色彩應用的初步理解應用到具體的研究與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楊穎瑜.景觀類型及其旅游開發研究[J].經濟地理,2006(4).
[2]蘇德辰,孫愛萍.地質之美:經典地貌[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