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翔宇
摘 要: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的一門獨特藝術形式,蘊含著深厚的藝術情感以及美學思想。作為古典園林體現藝術性必不可少的一項,“窗”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特有的魅力使其成為古典園林藝術中的一道獨特景觀。感受和解讀古典園林中“窗”的藝術性和美學價值,挖掘其中包含的情感思想和藝術價值,會對當下藝術創作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參考性。文章主要探討古典園林藝術中獨具特色的“窗”,分別從古典園林中窗的樣式種類以及作用、窗在古典園林中展現出的藝術性與美學價值等方面進行論述,并根據自身感受淺談對創作的感悟和啟發。
關鍵詞:古典園林;窗;框景;借景;園林造景
一、古典園林中“窗”的樣式
中國古典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是古代文人體現個人藝術思想和寄情自然的重要表達方式,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而其中“窗”的運用布置也別出心裁,主要分為空窗和漏窗兩種樣式,所以在古典園林中經常有空窗和漏窗排列組合,在墻上組成花窗帶,并通過窗來借園中景色,使人們觀游的同時,每來到一扇窗便會觀賞到不同的景色,使獨立的景色通過窗呈現出一步一景的生動畫面感,每一處的布置都體現著造園師的精心布局。
(一)空窗
古典園林中的空窗也被稱為洞窗,即窗上并無窗扇,往往分布于走廊、園墻以及亭臺樓榭之上。其形狀種類繁多,大致有矩形、圓形、正六邊形、扇面、梅花、海棠等形狀。這些空窗從實用角度來看,起到了采光通風的作用,從藝術角度來看其圖案在富含著傳統寓意的基礎之上也包涵著很強的藝術性。由于具有獨特的展現方式,空窗使室內室外的空間和景觀相對相通,取景于窗中。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曾提到:“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設之前,僅作事物觀,一有此窗,則不煩指點,人人俱作畫圖觀矣。”將景色框于窗中,如一幅幅情趣盎然的小品畫。
園林會在不同的位置分布形狀各異的空窗,排列有疏有密,為了便于欣賞,窗的高度往往在一米五上下,與人的視線平齊,使觀者可以體會到一步一景、景色多變的視覺效果。園林中的景觀多由假山、花草、樹木、溪流等組合而成,通過空窗在不同位置和角度都可以欣賞到其特有的景致。
(二)漏窗
漏窗又稱花窗,窗上有著各種透空圖案和花紋的窗孔,其花紋圖案豐富多樣,是古代園林中重要的一項造景因素。漏窗從構成形式上來說大致可分為幾何圖案和自然圖案兩大類,以幾何形體為主的圖形主要有萬字、回文、冰紋等,以自然圖案為主的漏窗取材范圍相對較大,造園者借花鳥、山水、人物、動物等題材來表達一些思想或賦予其他的寓意。
漏窗作為古典園林中窗的一種,它的布局使園林內外空間相互交融,起到了透景的作用。漏窗得景,既不會完全展現,也不會完全遮擋,使景色若隱若現,空間似通非通,具有很強的層次感。園林中的漏窗常常布置于視覺集中處或走廊轉彎處,廊壁上的漏窗,既使得昏暗之處得到一些采光,又可以透過漏窗得以觀景,虛實結合,步移景異。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窗正如中國畫中的留白,留有余味和想象,使人既能看到一處景,又可賞到一幅畫。所以古典園林在一定程度上受著國畫畫理和表現手法的影響,畫園結合才是造園者真正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二、古典園林中“窗”的藝術性
文人造園講究“師法自然”,追求詩情畫意的境界。在古典園林中窗作為一種必要的特色符號出現于園中,通過“框景”和“借景”的運用,使人們從中領略到園林的深遠意境以及造園文人的雅趣,深刻表現出了古典園林的藝術性和美學價值。
(一)框景
古典園林中無論游者身處何處都可以欣賞到優美的景色,因此造園師在園林的布局中將自己的想法和情趣融入在園中,他們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框景正是表現其藝術性的重要手法。在園林布局中經常使窗作為取景的畫框,在布置中有選擇地提取園中景色,猶如懸掛于墻上的山水小品,使窗中有畫、畫中有窗、窗與畫相互交融,這便是古典園林藝術中的框景,也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造園手法之一。清代美學家李漁在其著作《閑情偶記·居室部》中提到他曾經設想購買的一種湖舫,湖舫的處處都和別人的一樣,只是窗格需要特殊些,窗格四面都是實的,只有中間是虛的,做成扇面的形狀。坐在船中,兩岸的湖光山色、寺廟佛塔、云煙竹樹、來往人客,連人帶馬盡收扇面之中,形成成千上萬幅的山水佳畫。窗的框景手法對視野有著約束作用,但更能給人視覺焦點,讓人更容易欣賞美景,從而情景交融,將自然之美升華為藝術之美的境界。
(二)借景
“借景”既是一種手法又是一種造園的理論概念,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這一理論出自于明代著名造園師計成所著的《園冶》一書,其中特別強調“借景”。計成在書中提出了“園林巧于因借”“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等借景原則。清代李漁也說過:“開窗莫妙于借景。”通過借景使園林空間延伸出去與周圍環境相結合,園內園外融合在一起,在有限的園林中欣賞到無限的風景。
造園師將“窗”的借景手法巧妙地運用,有意識地將園外之景收入園中,將無限收入有限之中,豐富了園中景觀的構成和空間,增強了園林的空間層次和藝術性。窗中的借景為了表現園林的藝術性和審美需求,巧妙地擴展了園林空間,注重前后的虛實變化,景觀的主次分布。其借景手法主要分為“鄰借”“遠借”“仰借”“俯借”“內借”等。比如拙政園園林外的北寺塔聳立在園后,直入云霄,非常壯觀,而拙政園巧妙地將其“遠借”入園中,這便形成了有名的“涉門成趣”“入園見塔”的極妙景色。
三、創作的啟發與感受
(一)我的創作
古典園林中窗的框景和借景同樣是一種藝術語言,對筆者的畢業創作起到了指導性的啟發。窗中的景色像一幅幅山水小品,是中國畫的一種物化的體現。藝術的語言可以互相轉換,繪畫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和方式來表達。傳統山水畫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和價值,對于傳統山水,筆者希望找到一種當代語言和形式來解讀,這是個人對傳統繪畫的一種理解,也可能是一種自我的“誤讀”。
古典園林藝術崇尚自然之美和文人雅趣,“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其追求的藝術效果和理念。西方園林藝術也有著自己的理念和表現手法,它有著很強的秩序性和構成感,無論是建筑的造型,還是園中植物的形狀總會出現許多幾何圖案和對稱因素。因此在這次創作中,筆者運用西方幾何立體構成的形式和上下對稱的秩序感來展開并解讀傳統山水,上面的傳統山水和下面的立體幾何形體形成對抗性,但又通過傳統青綠山水的著色來形成視覺上的統一。
這種形式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做出的對傳統的反思。傳統是一個國家的內涵所在,是民族藝術和文化的精髓,是歷史時間的積累,所以筆者認為當代藝術創作應該基于傳統才能成立,不能一味追求當代性,不能做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傳統與當代不應該分開來講,只有使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吸收轉化才能找到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
(二)繼承與發展
對于傳統的解讀在如今也有著許多當代的方式來表達。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所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從建筑方面著手,繼承發揚了傳統并與當代設計觀念進行交融,設計出極具代表性的建筑風格,他的作品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筑風格,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使建筑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統一。蘇州博物館的主院其實就是拙政園的拓展與延伸,在設計思路上揚棄了古典園林的構園方式。用當代的思想與手段為博物館中的每個園區找到了符合時代的主題與內容,并指導了中國園林藝術未來發展的方向。
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其裝置作品《背后的故事》是對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圖》進行解讀重構,他將磨砂玻璃當畫卷,在背后用樹枝、樹葉、麻繩、塑料袋等廢棄物的組合來表現傳統山水畫中的勾皴擦染點,并在磨砂玻璃上通過燈光的運用,在其正面展現出與原作一模一樣的山水圖卷。他的創作看上去是一幅山水畫,但事實上并不是,其是用綜合材料來表現營造出紙本中的畫意,裝置的畫面實際上只是在燈光下呈現出的影像。他并沒有用毛筆和墨色完成中國畫,而是在中國畫的理論和特性層面,用當代藝術的形式重構出中國畫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打破了人們對中國畫繪畫觀念的認知。
作品的觀念告訴我們,中國山水畫的本質不僅僅是那些流傳下來的用筆和墨色,也可以是真實的精神交流。筆者的作品也是如此,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啟發下形成的創作。《背后的故事》是以裝置藝術的手法來重新解讀傳統,而筆者的作品是在自己對自然的熱愛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絹本設色的手法來創作。在當代創作上有機地運用傳統元素,這樣更能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使當代的藝術更有底蘊和根基。
四、結語
古典園林中的窗以自身的獨特魅力,表達著文人造園者的情趣和審美,在古典園林景觀的表達和創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窗好像一幅幅畫卷,以有限表達出無限,使園林景觀具有更深刻意義和美學價值。可以說,窗的作用和布局,是古典園林中的文人思想和藝術精神得以體現的一個重要方式。
當下我們對于藝術的表達可以在不同的空間用不同的方式和語言表達著相同藝術性,吸取好的方面來繼承和發揚,傳統藝術即使在當代也可以找到符合時代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漁.閑情偶寄[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