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細枝末節的停車問題,實則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一場大考。
城市停車問題積弊之深,已不必贅述。面對仍在擴張的停車供需巨大缺口和日益成熟、固定的城市布局,以主動作為的精神和開拓創新的辦法,用“繡花功夫”走精細治理、共同治理之路,是必然的選擇,也是公安部交管局4月11日召開的全國城市停車治理工作現場會傳遞出的新訊號。
問題的基本面不可謂不嚴峻:相對于井噴式增長的汽車保有量,長期以來,各地對停車問題重視不夠,歷史欠賬較大,城市停車泊位的供給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有關部門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位的比例約為1:0.8,中小城市約為1:0.5,保守估計我國停車位缺口超過5000萬個。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平均約每3到5輛車才能分攤到一個車位。
從大處著眼,必須正視愈發凸顯的供需矛盾,首先在擴大供給上做好“加法”。在日本、荷蘭等國家,均以法律法規對城市停車位的配建作出明確規定,避免停車泊位“先天不足”。從國內一些城市的探索來看,以政府為主導,各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立足城市建設和發展戰略,對停車問題進行科學統籌,推動地下停車場、立體停車庫等集約化停車設施建設,也有效地增加了停車泊位供給。
同時,在控制需求上做好“減法”不可偏廢。當前,對機動車保有量的增長進行控制,已成為一些城市的做法。在此基礎上,通過發展公共交通、倡導“綠色出行”、限號、限時、限流等手段對機動車使用率進行調控;通過差異化停車收費政策,以價格杠桿遏制一部分非剛性停車需求,從而降低中心城區以及繁華街區、交通樞紐、重點單位周邊的停車壓力,也都是行之有效的舉措。
我們更要認識到,城市停車治理絕非簡單的加減法可以奏效。例如,不同的時段內,不同用地性質的地塊上,停車需求存在很大差異;不同的區域內,一邊是車滿為患、無處停放,一邊是停車泊位大量閑置,等等。基于此,大刀闊斧的思路之外,還應秉著“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精神,拿出精細化、集約化的解決方案,從優化時間、空間的配置入手,盤活用足現有停車資源,從而開掘出更大的潛力空間。
供需信息需要實現更精準匹配。在這一過程中,要有“一盤棋”的整體思維,也要有“點到點”的精準思維。要積極推動各地統一規劃建設停車信息管理平臺,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前瞻性考慮車聯網等新興技術,充分整合、匯聚停車資源,打通停車資源供給側內部、以及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信息壁壘,多渠道提供實時停車資源信息,提升停車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并以此構建起規范有序的運營機制。
各類停車資源需要更充分整合。不難發現,學校、醫院、老舊居民小區等是“停車難”的多發區。從西安等地的經驗來看,在學校周邊設置限時臨停、即停即走泊位,在醫院推行區域共享停車、向周邊疏解醫院員工停車需求,在居民小區推行與周邊單位共用共管泊位、允許錯時停放等,停車壓力得以很大程度緩解,頗具借鑒參考意義。也要看到,由于各城市停車場“小、散、亂”以及“圍墻效應”等弊端,實現封閉性停車資源的社會共享,還存在不少攔路虎,需要政策、資本、信息、市場等手段多管齊下,釋放出更多潛在的公共停車資源。
停車治理“堵點”需要進一步打通。一方面,必須下大力氣依法整治停車亂象,強化路面巡查執法力度,創新非現場執法的科技應用,及時查處違法停車行為,及時清理阻礙交通的違停車輛,提高法律震懾力和社會認知度。另一方面,必須嚴厲打擊無證經營、私自圈地收費等違法行為,消除停車管理“灰色地帶”,還城市公共空間于民眾。此外,還要著眼“繳費慢、排隊堵”等停車痛點,加強政企、銀企、警企合作,推廣免密支付、車牌識別等融合應用,疏通停車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共治共享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由路徑。作為一個復雜、綜合的問題,城市停車難題的破解需要政府部門、市場主體、社會組織以及廣大公眾共同參與,適應城市管理變革、科技應用深化的大趨勢,創新城市停車管理服務的體制機制,形成治理合力。惟有如此,才能在共創共享更舒適的停車體驗中,詮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豐富含義。